文章解析

zèng
dīng
shī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2
chū
qiū
liáng
tíng
shù
wēi
xiāo
luò
níng
shuāng
chú
qīng
fēng
piāo
fēi
zhāo
yún
guī
shān
lín
chéng
chuān
shǔ
wěi
chóu
lǒng
nóng
ān
suǒ
huò
zài
guì
duō
wàng
jiàn
wéi
ēn
shuí
néng
bái
dōng
yān
niàn
yán
líng
bǎo
jiàn
fēi
suǒ
níng
ěr
xīn
qīn
jiāo

译文

入秋以来凉风习习,庭中枯叶飘零。凝结的寒霜依附在台阶上,清风飘过带有飞檐的楼阁。朝云没有回归山林,连绵大雨汇集成河流湖泽。农作物都抛弃在田野,农夫哪里会有什么收获。人们常常身处富贵容易忘却贫贱,又有谁能广博地施恩于他人呢。狐白裘是足以御寒的,哪里会想到没有衣服穿的人怎样度过严冬。我倾慕延陵季子的为人,宝剑不是自己所珍惜的。你一定要安心地等待着,亲近的朋友待你是不会浅薄的。

逐句剖析

"初秋凉气发":入秋以来凉风习习,

"庭树微销落":庭中枯叶飘零。

# 销落:凋谢,凋落。

"凝霜依玉除":凝结的寒霜依附在台阶上,

# 玉除:玉石的殿阶。,依:依附,附着。

"清风飘飞阁":清风飘过带有飞檐的楼阁。

# 飞阁:带有飞檐的楼阁。

"朝云不归山":朝云没有回归山林,

# 朝云不归山:“朝云”二句:古人不知云雨的成因,以为云是从山石中生出来的,因而这里怨它“不归山”,而造成了“霖雨成川泽”的灾害。

"霖雨成川泽":连绵大雨汇集成河流湖泽。

# 川泽:河川和湖沼。泛指江河湖泊。,霖:连下日以上的雨叫霖。

"黍稷委畴陇":农作物都抛弃在田野,

# 畴陇:田亩。,委:堆积。,黍稷:黍和稷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指无谷。

"农夫安所获":农夫哪里会有什么收获。

"在贵多忘贱":人们常常身处富贵容易忘却贫贱,

# 在贵:贵、贱,此指地位的高、低。

"为恩谁能博":又有谁能广博地施恩于他人呢。

"狐白足御冬":狐白裘是足以御寒的,

# 狐白:狐白,指狐白裘衣,名贵的取暖之物,身份高贵者所穿之物。

"焉念无衣客":哪里会想到没有衣服穿的人怎样度过严冬。

"思慕延陵子":我倾慕延陵季子的为人,

# 延陵子:春秋末期吴国公子季札。

"宝剑非所惜":宝剑不是自己所珍惜的。

# 惜:爱惜。

"子其宁尔心":你一定要安心地等待着,

# 宁尔心:安心地等。,其:语助词。,子:指丁仪。

"亲交义不薄":亲近的朋友待你是不会浅薄的。

# 亲交:亲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丁仪》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三曹”之一曹植所作的一首诗,是一首赠人之作。此诗约作于曹丕称帝初期,曹植在诗中委婉表达对丁仪遭贬的愤懑与无力相助的愧疚。诗中“鸱枭鸣衡轭”暗喻权贵倾轧,既指向丁仪失势的悲剧,亦影射底层农人“耒耜苦泥泞”的生存困境。曹植将政治失意与民生疾苦交织,形成双重悲悯:既痛惜“利剑不在掌”的政治抱负落空,又哀叹“仓卒骨肉情”的世态炎凉。末句“饥者易为食”更突破文人诗的局限,直指“朱门酒肉臭”的现实矛盾,展现建安文人罕见的批判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魏王曹丕称帝初期(220年),正值丁仪、丁廙兄弟遭构陷前夕。丁氏兄弟作为曹植政治盟友,曾在曹操立嗣之争中三次上书力荐曹植,更欲联姻巩固势力——曹操曾许诺将卞夫人所生之女嫁予丁仪,此举直接激化曹丕对丁氏的敌意。曹丕登基后,迅速以“谋反”罪名诛杀丁氏兄弟,曹植在兄弟赴难前写下此诗,既是对丁仪政治理想破灭的哀悼,亦暗含对权力绞杀的隐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是一首赠人诗。主要写对曹丕不重用丁仪不满,以及对丁仪表示同情和歉疚之意。同时也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苦痛,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诗以写景起调,写初秋天气转凉,木叶渐落,寒霜凝阶,清风吹阁,一片秋气萧杀的景象。虽然从“玉除”、“飞阁”等字眼中可以看出诗人身居豪华的宫室,然这四句中一种冷峻肃穆的气势咄咄逼人,给全诗定下了一种沉郁感慨的基调。既有刻画真实景物的作用,同时又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令诗意高昂慷慨。用典:文中大量使用典故,引用古代故事丰富诗歌内涵,表达情感。如结尾“愧无延陵赠,庶异苟卿作”二句,分别引用春秋吴国季札挂剑徐君墓树、战国荀子《成相篇》两个典故,既表达物我相惜之情,又暗含政治讽喻之意。起兴:全诗采用起兴手法,由景入情:以“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起笔,“凝霜”与“清风”在“依”与“飘”的动态平衡中,构建出肃杀秋气——这既是自然气候的实写,更是权力更迭前夜的政治隐喻。

3. 分段赏析

曹植以“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起笔,延续其“工于起调”的诗学传统。这种写景已突破《诗经》比兴传统,形成独特的青铜器美学:诗中“玉除飞阁”的宫室意象与“寒霜凝阶”的自然物象交织,恰似商周青铜器上凝结的铜绿与铭文锈迹。“凝霜”与“清风”在“依”与“飘”的动态平衡中,构建出肃杀秋气——这既是自然气候的实写,更是权力更迭前夜的政治隐喻。当“高台悲风”与“朝日西山”的意象在诗中碰撞,曹植开创了以景构势的抒情范式,使自然节序成为丈量政治温度的青铜标尺。“朝云”四句,在自然书写中注入文明批判。诗人以“霖雨”暗喻政治阴霾,将《左传》的霖雨灾异记载转化为农耕文明的血色寓言。当"田畴委弃"的惨状与“仓卒骨肉”的宫廷倾轧并置,曹植完成了从天灾到人祸的叙事转场。这种双重批判意识,恰似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在星辰历法与农耕时序的交织中,构建着华夏文明的青铜记忆。诗中“饥者易为食”的慨叹,突破文人诗的雅言传统,直抵《诗经·七月》的农事基因,使民生关怀成为穿透权力铁幕的青铜利刃。“在贵多忘贱”的批判,借《晏子春秋》的雪夜谏言展开政治寓言。曹植将齐景公的“三白狐裘”典故,锻造成权力认知的青铜镜鉴:当统治者沉溺“狐裘暖阁”的特权空间,便注定与“衣不蔽体”的民生疾苦形成冰火割裂。这种认知鸿沟,在“寒霜凝阶”与“霖雨成灾”的意象叠加中愈发刺目——朝堂的温暖与田畴的泥泞,恰似青铜鼎彝的饕餮纹与农具的素朴纹饰,构成文明肌体难以愈合的裂痕。结尾“延陵季子”的典故,将政治失意升华为精神救赎。曹植以季札挂剑的青铜剑气,对抗权力场的铜臭气息:当徐君墓前的剑影凝固成“士为知己者死”的永恒承诺,诗人的“君子交绝”之叹便获得了超越时空的重量。这种将政治盟誓与侠义精神熔铸的写法,恰似越王勾践剑的复合金属工艺——在政治理想的陨落处,用精神操守锻造出不朽的青铜铭文。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悲怆慷慨之调,深得钟嵘《诗品》所言“情兼雅怨,体被质文”之精髓。全篇前八句与后八句看似分述二端:上段摹写“木叶渐落”“寒霜凝阶”的肃杀秋景,下段转写“农夫辛苦尽付东流”的民生疾苦。然细察文脉,则见“形散而神聚”之妙——由“凝霜清风”的自然意象,顺势导入“霖雨成灾”的现实书写,再推演至“贵而忘贱”的世情批判,最终归于“亲交义不薄”的伦理慰藉,形成“物象—时艰—世态—人情”的递进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写霖潦,以起丁之困。‘在贵’四句逆接。此诗清警而自具沉雄。

清方东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机《拟今日良宴会诗》

下一篇:魏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