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南陌尘":东城南边的路上尘土飞扬,
# 南陌:南面的道路。
"紫幰与朱轮":卷起路尘的都是挂着紫色帷幕,有着红色轮子的马车。
# 幰:古代车上的帷幔。
"尽说无多事":人们都说王侯显贵们没有多少事,
"能闲有几人":但真正能够清闲下来的有几个人?
"唯教推甲子":王侯显贵们只教人帮他推算人命八字,
"不信守庚申":却不相信道教徒们在庚申日通宵静坐不眠的做法。
"谁见衡门里":有谁知道,在隐者的居所内,
# 衡门:借指隐者所居。
"终朝自在贫":有人虽然贫穷,却整天安闲自得。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闲居》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闲居诗。通过对东城南陌的繁华景象与隐者清贫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真正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批判。诗的首联描绘东城南路车马喧嚣、尘土飞扬的繁华景象,暗示王侯显贵的奢华生活;颔联指出世人虽认为王侯生活悠闲,但真正能清闲者寥寥无几;颈联讽刺王侯迷信算命而不注重修身养性;尾联则通过对比,表达隐者虽贫但自在悠闲、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东城南陌尘,紫幰与朱轮。尽说无多事,能闲有几人。”通过对比东城南陌的繁华喧嚣与王侯显贵的清闲生活,揭示出尽管人们看似无事,但真正能享受清闲的人却寥寥无几。反问:尾联“谁见衡门里,终朝自在贫”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虽贫,却能自在安闲,与王侯显贵形成鲜明对比。
3. 分段赏析
首联:“东城南陌尘,紫幰与朱轮。”“东城南陌尘”描绘了京城东城南面道路上的尘土飞扬,暗示了车马的频繁往来和城市的喧嚣。“紫幰与朱轮”紫幰和朱轮代指豪华的车马,象征着贵族和官员的出行。这一句通过描写贵族的奢华生活,引出下文对世俗忙碌的反思。颔联:“尽说无多事,能闲有几人。““尽说无多事”人们常说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暗示社会上普遍的闲适表象。“能闲有几人”诗人反问,真正能够闲下来的人又有几个?这一句揭示了表面的闲适背后,人们内心的忙碌和焦虑。颈联:“唯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这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思考。诗人提到“推甲子”,即推算时间,暗示人们总是忙于计算和安排时间,而“不信守庚申”则表示人们不相信或不愿意遵循传统的吉凶之日。这里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无奈和对生活的随性态度,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无奈和感慨。尾联:“谁见衡门里,终朝自在贫。”“谁见衡门里”衡门指简陋的房屋,这里代指隐士或清贫之人的居所。诗人反问,谁能看到那些简陋屋子里的人?“终朝自在贫”尽管生活清贫,但这些人却能享受内心的自在和宁静。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清贫但自在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唐·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
下一篇:唐·朱湾《九日登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