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zhēn
shī

朝代:魏晋作者:徐干浏览量:2
bié
suǒ
jīng
wèi
xún
chóu
sān
chūn
suī
zài
zhǐ
chǐ
nán
shè
jiǔ
guān
táo
táo
zhū
xià
cǎo
chāng
qiě
fán

译文

与您分别时间还不久,经过的时间还不到十天。我的思念多么的深厚,这愁绪就像多年没见一般。虽说(我俩)相距近在咫尺,(相见)却难如越过九重天。和暖的夏天,草木是那样的昌盛繁茂。

逐句剖析

"与子别无几":与您分别时间还不久,

# 无几:表示时间过去不久。,子:你,对刘桢的尊称。

"所经未一旬":经过的时间还不到十天。

# 一旬:十天。,所经:经过的时间。

"我思一何笃":我的思念多么的深厚,

# 笃:深厚,真诚。,一何:多么。

"其愁如三春":这愁绪就像多年没见一般。

# 三春:多年。三,虚指多数。春,指年,古代常以季节名代表年。《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里的“其愁如三春”所表达的意思与之相同。

"虽路在咫尺":虽说(我俩)相距近在咫尺,

#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咫为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难涉如九关":(相见)却难如越过九重天。

# 九关:九重天门。关:闭门的横木,这里指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涉:度过,越过。

"陶陶朱夏德":和暖的夏天,

# 德:原作“别”,据《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四改。,朱夏:夏天。《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朱明为夏天的别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曰:‘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这里以夏天的和暖比喻刘桢人品的温和。,陶陶:和暖的样子。

"草木昌且繁":草木是那样的昌盛繁茂。

# 昌且繁:(草木)昌盛繁茂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刘桢诗》为魏晋时期徐干所作的五言古诗,又有《答刘公干诗》之名。诗的开头两句写与友人分别时间并不久,不过短短十天;接下来两句直言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极为浓烈,愁绪如同三春般绵长。第三联以相距咫尺的现实与相见艰难如越九关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结尾两句描绘盛阳夏日的景象,草木生长得十分昌盛繁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在分别时间短暂却难以相见的情感矛盾中,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蕴含着悠长的意境与无穷的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170?~218),汉魏间文学家。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建安十年徐干应曹操之召,任司空军谋祭酒,后官至五官中郎将文学。徐干为“建安七子”之一。他的一生,以“清玄体道”著称。在创作方面,他则以诗、赋、散文见长。其作品风格质朴,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主要作品有《室思诗》《答刘桢》《中论》等。后人辑有《徐伟长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桢曾因在席间平视曹丕之妻甄氏,遭曹操责罚服苦役。他于服刑期间深切思念友人徐干,遂作《赠徐干》一诗寄赠,倾诉对徐干的深切思念。徐干得读此诗后,便以《答刘祯》一诗回赠,同样在诗中抒发了对刘桢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属赠答题材。诗中先言与友人分别未过一旬,却思情笃挚如三春之愁;继以“咫尺”与“九关”对比,强化相见之难的无奈;尾联借朱夏草木繁盛之景,暗衬内心思绪。全诗语言质朴,于别后难见的矛盾中,尽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用典:“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这句诗,化用了《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典故。原典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通过夸张的表述,将恋人之间短暂分离时度日如年的思念刻画得入木三分,以“三秋”极言时间漫长,突出相思之苦。而在新诗句中,作者以“三春”替代“三秋”,同样运用夸张的时间概念,描绘出思念之深厚浓烈,绵延不绝,如同春日般漫长且充满生机,将内心的愁绪与思念之情推向高潮,借经典意境,进一步强化了思念绵长、愁绪难消的情感表达,使诗句在传承经典韵味的同时,增添了独特的感染力。直抒胸臆:“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直接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毫不掩饰内心的浓重愁绪。对比:“虽路在咫尺”与“难涉如九关”形成对比,将相距之近与相见之难进行对照,突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间接抒情:情景交融,结尾“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描绘盛夏草木繁茂之景,以草木的昌盛暗喻与友人情谊的绵长,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以景结情:全诗前六句写情,结尾两句写景,以景语作结,通过景物描写收束情感,营造出悠长的意境,给人无限回味。

3. 分段赏析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以质朴笔触起笔,看似轻描淡写分别时日渐短,不过短短十日,实则为后文蓄势,用时间的“短”反衬情感的“长”,为展现二人超越寻常的深厚情谊埋下巧妙伏笔。“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笔锋陡转,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迸发浓烈思念。诗人坦言对友人的牵挂之深,即便分离不过旬日,内心却仿佛历经三个春日的漫长煎熬。此句显然脱胎于《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经典意境,却通过“三春”这一季节意象的转换,春象征生机却也易逝,更添时光难捱之感,在时间维度的夸张想象中,将抽象的思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漫长岁月,进一步强化了情感的浓度与张力。“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以极具张力的对比手法推进诗意,地理距离的“咫尺”与相见难度的“九关”形成鲜明反差,“九关”典出《楚辞》,原指天门九重,此处喻指重重阻隔,看似矛盾的表述中,尽见想见而不得的无奈与痛楚。这一情境可与刘桢《赠徐干》中“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形成互文。彼时刘桢因获罪被拘,徐干则在西掖园任职,二人虽同处宫禁却分属不同衙署,身份与境遇的鸿沟恰似无形壁垒,让“咫尺”之路成为难以跨越的天堑,字里行间浸透身世浮沉的慨叹。“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笔调从浓烈的抒情转向静谧的写景。盛夏日光“陶陶”形容阳光和暖,滋养下,草木尽情舒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前六句如奔涌的溪流直泻情感,此处则似深潭蓄势,以草木的繁茂葳蕤暗喻友情的丰沛绵长。阳光哺育草木,恰似岁月沉淀情谊,自然之景与人间之情在“昌且繁”的描写中浑然交融。这种“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王夫之语)的笔法,既以自然生机冲淡前文的愁绪,又让情感在景物的象征意味中获得升华,最终在情景相生的意境中,留给读者咀嚼不尽的余韵。

4. 作品点评

《答刘桢》以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摒弃雕琢堆砌,却在简洁的字句间展现出惊人的艺术感染力。诗歌开篇“与子别无几”,自然引出对离别的感慨,紧接着“其愁如三春”,以生动的比喻将相思之苦推向高潮,深切展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虽路在咫尺”与“难涉如九关”形成强烈对比,生动描绘出空间距离近在眼前,而实际相见却难如登天的无奈,进一步强化了思念之情。整首诗围绕相别之怅惘与相见之艰难的矛盾,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全诗仅八句四十字,却通过鲜活的意象和饱满的情感,充分彰显出诗人卓越的诗歌创作功力,于简洁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句中多用虚字作健,非魏人不能。以能役虚字作转语,每句动折故健也。结法新警。

清著名的诗人兼诗论家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支遁《咏利城山居》

下一篇:魏晋·曹植《杂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