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结新婚":我和你刚把百年亲结,
"宿昔当别离":你就去拉纤和我分别。
# 宿昔:即夙夕、旦夕、早晚。
"凉风动秋草":虽是凉风撕秋草时节,
"蟋蟀鸣相随":蟋蟀们依然鸣叫相偕。
"冽冽寒蝉吟":我这个寒蝉瑟瑟吟唱,
# 冽冽:寒冷的样子。
"蝉吟抱枯枝":抱上段枯枝也便喜悦。
"枯枝时飞扬":不料风一吹枯枝断裂,
"身体忽迁移":身体就被甩到陌生世界。
"不悲身迁移":我们不悲叹身处异地,
"但惜岁月驰":只痛惜失了宝贵岁月。
"岁月无穷极":岁月无穷这倒是真理,
# 穷极:穷尽,极尽。
"会合安可知":我们相会得何日何夜。
"愿为双黄鹄":我们一块变作黄鹂吧,
# 黄鹄:鸟名。
"比翼戏清池":清池中戏游欢乐不歇。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170?~218),汉魏间文学家。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建安十年徐干应曹操之召,任司空军谋祭酒,后官至五官中郎将文学。徐干为“建安七子”之一。他的一生,以“清玄体道”著称。在创作方面,他则以诗、赋、散文见长。其作品风格质朴,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主要作品有《室思诗》《答刘桢》《中论》等。后人辑有《徐伟长集》。
1. 写作手法
顶真:“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后句首“蝉吟”承接前句尾,使诗意连贯,突出寒蝉依附枯枝的凄清之态,也强化了音节的回环往复感。渲染:“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通过凉风、秋草、蟋蟀、寒蝉、枯枝等萧瑟意象,层层铺陈,渲染出新婚别离时的凄冷氛围。
2. 分段赏析
“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二句直叙新婚别情。“结新婚”与“当别离”成时势剧烈反差,“宿昔”极言欢聚短暂,如朝露晞干。诗人以白描之笔展骤聚忽别之境,令新婚红妆与征夫行装同现,不事雕琢而悲怆自生。“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二句以秋景衬离绪。“凉风”拂动秋草,状秋风之萧瑟;“蟋蟀”鸣声相和,添寒夜之凄清。“动”字赋风以劲,“鸣”字使虫含愁,视听双绘以构苍凉之境。秋草飘摇暗合征夫漂泊之态,虫鸣唧唧犹如离人低回之叹,物我交融中见离别之愁。“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二句以顶针连环,状其枯寂。“蝉吟”二字首尾相衔,声韵回环写寒蝉哀鸣不已;“抱枯枝”以拟人笔法,摹寒蝉依附残枝之孤苦,“冽冽”叠词更添秋寒侵骨之意。“寒蝉”与“枯枝”两相映衬,既绘深秋肃杀之景,亦喻征夫如寒蝉般漂泊无依之慨。“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二句以物象喻身世。“枯枝飞扬”承前“枯枝”,状落叶随风飘零无定;“身体迁移”由物及人,写挽船士征调之身不由己。“忽”字状命运转折仓促,将自然飘零与人生动荡绾合,使“身体迁移”不仅为地理流转,更成生命漂泊之隐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二句转离愁为时光之叹。诗人以“不悲……但惜……”转折句法,超脱个人离别之囿。“身迁移”言漂泊之苦,“岁月驰”叹流光易逝,前者为现实困境,后者乃生命焦虑。情致升华至“岁月无穷”之境,令离愁兼具时空纵深感。“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二句以诘问抒聚散无奈。“无穷极”状岁月悠悠无尽,“安可知”以反问强化会合无望之悲。个体聚散如沧海一粟,不可预知亦无可把握。“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二句以比兴寄合欢之愿。化用《古诗十九首》“双鸿鹄”意象,借黄鹄比翼之景反衬人间别离之苦。“戏清池”以乐景写哀情,将现实难圆之愿托于禽鸟遐想。黄鹄翱翔之自由,与前文“身体迁移”之束缚相对照,于绝望中存温情微光。
下一篇:魏晋·应璩《百一诗 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