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jūn
shī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王粲浏览量:2
zhāo
qiáo
bái
jīn
xiāo
yáo
shàng
zuǒ
yòu
wàng
jūn
lián
fǎng
wàn
sōu
dài
jiǎ
qiān
wàn
rén
shuài
dōng
nán
jiāng
dìng
xūn
chóu
yùn
wéi
yóu
shèng
jūn
hèn
shí
móu
zhū
guān
chén
gōng
zhōng
jiān
nèi
wēi
huà
suǒ
chén
wéi
wán
shì
yán
yóu
bài
qín
yǒu
cān
chéng
kuì
tán
rén
suī
qiān
dāo
yòng
shù
fèn
shēn

译文

早晨从邺都桥出发,傍晚就渡过白马津。悠然地漫步在河堤之上,四处都能看到我方的士兵。相连的战船超过一万艘,穿着铠甲的将士成千上万。出征的队伍沿着东南方向的道望前进,将建立一举平定孙权的功勋。作战的计谋策划于中军帐中,一切的计谋都有圣明的主公决断。可惜我没有适合时宜的计谋,只是一个充数的臣僚罢了。我兢兢业业地置身于杰出人才之间,微小的计谋都提不出来。许历是一个普通将士,都能提出打败秦军的计策。我享受着俸禄,提不出计策,实在愧对那些有功的人。我虽然才力低下,也希望用微薄的力量去奋斗。

逐句剖析

"朝发邺都桥":早晨从邺都桥出发,

"暮济白马津":傍晚就渡过白马津。

# 白马津:渡口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距邺都百余里。,济:渡过。

"逍遥河堤上":悠然地漫步在河堤之上,

# 逍遥:悠游自得的样子。

"左右望我军":四处都能看到我方的士兵。

"连舫逾万艘":相连的战船超过一万艘,

# 逾:超过。,连舫:船船相连。舫:船。

"带甲千万人":穿着铠甲的将士成千上万。

# 千万人:极言其多。,带甲:指全副武装的士兵。甲:古代军人作战是穿的护身服装。

"率彼东南路":出征的队伍沿着东南方向的道望前进,

# 东南路:孙权在东南方,故言。,率:循,沿着。

"将定一举勋":将建立一举平定孙权的功勋。

# 一举勋:一举成就的大功业。,定:成功。

"筹策运帷幄":作战的计谋策划于中军帐中,

# 帷幄:军用的帐篷。,筹策:计谋。

"一由我圣君":一切的计谋都有圣明的主公决断。

# 圣君:指曹操。,一由:全凭。

"恨我无时谋":可惜我没有适合时宜的计谋,

# 时谋:适时的计谋。

"譬诸具官臣":只是一个充数的臣僚罢了。

# 具官臣:充数之臣。具:充作。这里是诗人自谦之词。,诸:“之于”的合音。

"鞠躬中坚内":我兢兢业业地置身于杰出人才之间,

# 中坚:古代主将所在的中军部队,是全军主力。这里指军队中最重要的部门。,鞠躬:原意是恭敬,这里是效力、服务的意思。

"微画无所陈":微小的计谋都提不出来。

# 微画:小小的计谋。画,谋划、计策。

"许历为完士":许历是一个普通将士,

# 完士:凡士,普通人。,许历:赵国人,曾为赵奢出谋划策而败秦军。

"一言犹败秦":都能提出打败秦军的计策。

# 一言:一席话,此指计策。

"我有素餐责":我享受着俸禄,提不出计策,

# 素餐:无功而受禄。

"诚愧伐檀人":实在愧对那些有功的人。

# 伐檀:指《诗·魏风·伐檀》篇。

"虽无铅刀用":我虽然才力低下,

# 铅刀:铅质的刀,言其饨劣,喻才力低下。诗人自谦之词。

"庶几奋薄身":也希望用微薄的力量去奋斗。

# 薄身:微小的力量。,庶几:表希冀之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从军诗五首(其四)》是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开篇描绘了出征的行程和壮观的军容,展现出军队的强大气势和胜利的信心;接着歌颂了曹操的英明决策,同时表达了自己在军中无谋可献的惭愧;最后以许历为例,表明自己虽无才能,也愿尽微薄之力。全诗以质朴的语言,激昂的格调,展现了出征征战的宏大场景,以及诗人渴望报国却又自觉才疏的复杂情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初平四年,王粲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代表作品有《七哀诗》《登楼赋》。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十月,曹操率军南征孙权,王粲随行。该组诗中的第二至第四首作品均创作于此次南征行军途中,其中第四首为现存文本的第四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从军诗五首(其四)》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战争题材的诗。描绘了出征军队的浩大阵容和出征场景,体现了诗人对统一战争的支持,表达了对曹操的赞美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却仍励志报国的复杂情感。

2. 分段赏析

“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这几句是第一段。“朝发”“暮济”点明了行军的迅速,从早到晚就从邺都桥到达了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诗人站在河堤上,悠然地看着周围自己的军队,体现出一种从容与自信。“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战船之多和士兵之众,展现出军队强大的阵容和磅礴的气势,“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则表明出征的方向和目标,充满了对即将建立功勋的信心和期待。“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这是第二段。“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称赞曹操在中军帐中运筹帷幄,一切计谋都由其决断,凸显出曹操的英明睿智。“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诗人遗憾自己没有适时的计谋,将自己比作充数的官员,充满了自责和惭愧。“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进一步表明自己虽在军队的重要部门中兢兢业业,但却没有什么微小的计策可以贡献,深刻地表达出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感。“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这是第三段。“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引用许历的典故,许历作为一个普通人,却能因一言而败秦,对比自己,更觉惭愧。“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诗人觉得自己无功受禄,愧对那些辛勤劳作的人。“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即便自己像铅刀一样钝劣无用,但仍希望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体现出诗人励志报国的决心。

3. 作品点评

《从军诗五首(其四)》整首诗洋溢着激昂雄浑的基调,既展现出军队的赫赫声威与征战的壮阔图景,又细腻呈现出情感的起伏流转,层次丰富且富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朝发邺都桥”二句)恨不将此等句,为今人热便者尽抹之。

明文学家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七

# 王粲《从军诗》曰“讨彼东南夷”者,乃建安十三年戊子,曹操败于赤壁事,故又曰“白露沾裳衣,愁思当告谁”也。其曰“相公征关右”者,乃建安十六年,操平韩遂、马超,故又曰“拓地三千里”也。其曰“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者,当是建安十八年进军濡须,相守一月退军之事,故又曰“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也。赤壁、濡须事,措词得体。

明末清初学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

# (“从军有苦乐”篇)写掳获之多,曲意描摹。“徒行”二句,更有致,语亦苍古。“禽兽惮为牺”下商度出处,另是一意。(“凉风厉秋节”篇)立言得体,调并苍劲,古质之笔,不及汉而高于晋。汉人笔古,然情更流丽;晋人亦苍,然视此较近。(“从军征遐路”篇)“白日”二句,景活。(“朝发邺都桥”篇)“逍遥”四句,千万全军,俨然在目。后段立言得体,不作书生语。故佳。(“悠悠涉荒路”篇)此应是还师至谯作,然以仲宣始至谯,故云然。前段景地,写得生动。

清诗人诗论家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从军有苦乐”篇)从来以仲宣此诗为颂美。“从军”四句,似美征西之不久之劳师,然已暗刺征东之劳师也。“相公”六句,似美之,已有黩武意,且暗伏三举之失。“陈赏”云云,明是贪获,非王者秋毫无犯之师。“拓地”云云,见幸博一捷,便已志盈气骄。“昼日”四句,见中日营营,只是外揽权内营私,非古大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之义。然此犹属美词,以张鲁虽小,忠在肘腋故也。(“凉风厉秋节”篇)武帝既胜张鲁,乃大兴伐吴。此章说士卒出门恋家之苦。至末“弃余”云云,见不顾离家背井之苦,而奋勇先登,是军师之用命也。军师用命而犹然败绩,是主人之失算也。其云“速平”,固是慰军师;其引周公,固是美相臣,然却有深意。盖曰:“才如周公,而征东犹烦三年,况今才未必过周公,而敌大于周公之敌乎?曰:“暂征必速平”,有轻敌之意,必者,不必也。(“从军征遐路”篇)此篇征夫在外望乡之苦,连上出门恋家之苦,其苦如此,何忍驱之锋销之下哉!(“朝发邺都桥”篇)此篇“朝发”云云,极陈军容之盛,便有荷坚投鞭断流,自骄之意。运筹一由圣君,见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其云“恨无所陈”,乃是谦词,观“许历”云云,当时仲宣定有所陈,武帝不能用之耳。合首篇自叙观之,见我本有惮牺之情,不乐仕宦,特感苗委之德而来,一吐胸中之奇耳。(悠悠涉荒路”篇)前征张鲁,还称军获之盛,此独写大兵之后,千里萧条,烟火断绝,分明画出一群败兵抱头鼠窜周周章章光景,以形谯国之美。然兵发自邺城,胜当归邺,败亦当归邺。谯,虽则发迹之处,今则魏之边境,边境如此之美,而邺为建都之地,美更何如?此总形魏国之美也。其形魏国之美何也?盖曰:魏国之美如此,照他乡之苦如彼;军士归家之乐如此,再照前离家出门之苦如彼;为人上者,何不固本自治,令吾民安家乐业,而膜武不休,何为耶?“朝入”云云,绝幕写败兵逃归,急急如恐逸兵奄至。望谯而止,犹放生鱼于池,始则圈圈,既则洋洋,非摹入谯之乐,正形未入谯之苦耳。“虽客愿留”者,照前军发邺城,则军士之家皆在邺城,今以败北之故,暂住谯国,故曰“客”也;不过暂留,收集后未散兵耳。合五诗观之,前篇见小功之不足骄;后四篇,大兵不可轻动;此仲宣讽魏武微意,而为万世戒也。

清作家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六

# (“凉风厉秋节”篇)末写己欲竭忠贞之节,却以人情恋土、不乐从征作一番顿折,以反衬下受恩既深,不特不敢恋土,并欲执羽先登。若复铺叙兵威,便与上篇成印板文字,可想其换笔换墨之妙。

清文学家、诗论家于光华《〈文选〉集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丕《诗》

下一篇:魏晋·王粲《公燕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