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邺都桥":早晨从邺都桥出发,
"暮济白马津":傍晚就渡过白马津。
# 白马津:渡口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距邺都百余里。,济:渡过。
"逍遥河堤上":悠然地漫步在河堤之上,
# 逍遥:悠游自得的样子。
"左右望我军":四处都能看到我方的士兵。
"连舫逾万艘":相连的战船超过一万艘,
# 逾:超过。,连舫:船船相连。舫:船。
"带甲千万人":穿着铠甲的将士成千上万。
# 千万人:极言其多。,带甲:指全副武装的士兵。甲:古代军人作战是穿的护身服装。
"率彼东南路":出征的队伍沿着东南方向的道望前进,
# 东南路:孙权在东南方,故言。,率:循,沿着。
"将定一举勋":将建立一举平定孙权的功勋。
# 一举勋:一举成就的大功业。,定:成功。
"筹策运帷幄":作战的计谋策划于中军帐中,
# 帷幄:军用的帐篷。,筹策:计谋。
"一由我圣君":一切的计谋都有圣明的主公决断。
# 圣君:指曹操。,一由:全凭。
"恨我无时谋":可惜我没有适合时宜的计谋,
# 时谋:适时的计谋。
"譬诸具官臣":只是一个充数的臣僚罢了。
# 具官臣:充数之臣。具:充作。这里是诗人自谦之词。,诸:“之于”的合音。
"鞠躬中坚内":我兢兢业业地置身于杰出人才之间,
# 中坚:古代主将所在的中军部队,是全军主力。这里指军队中最重要的部门。,鞠躬:原意是恭敬,这里是效力、服务的意思。
"微画无所陈":微小的计谋都提不出来。
# 微画:小小的计谋。画,谋划、计策。
"许历为完士":许历是一个普通将士,
# 完士:凡士,普通人。,许历:赵国人,曾为赵奢出谋划策而败秦军。
"一言犹败秦":都能提出打败秦军的计策。
# 一言:一席话,此指计策。
"我有素餐责":我享受着俸禄,提不出计策,
# 素餐:无功而受禄。
"诚愧伐檀人":实在愧对那些有功的人。
# 伐檀:指《诗·魏风·伐檀》篇。
"虽无铅刀用":我虽然才力低下,
# 铅刀:铅质的刀,言其饨劣,喻才力低下。诗人自谦之词。
"庶几奋薄身":也希望用微薄的力量去奋斗。
# 薄身:微小的力量。,庶几:表希冀之词。
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初平四年,王粲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代表作品有《七哀诗》《登楼赋》。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从军诗五首(其四)》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战争题材的诗。描绘了出征军队的浩大阵容和出征场景,体现了诗人对统一战争的支持,表达了对曹操的赞美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却仍励志报国的复杂情感。
2. 分段赏析
“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这几句是第一段。“朝发”“暮济”点明了行军的迅速,从早到晚就从邺都桥到达了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诗人站在河堤上,悠然地看着周围自己的军队,体现出一种从容与自信。“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战船之多和士兵之众,展现出军队强大的阵容和磅礴的气势,“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则表明出征的方向和目标,充满了对即将建立功勋的信心和期待。“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这是第二段。“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称赞曹操在中军帐中运筹帷幄,一切计谋都由其决断,凸显出曹操的英明睿智。“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诗人遗憾自己没有适时的计谋,将自己比作充数的官员,充满了自责和惭愧。“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进一步表明自己虽在军队的重要部门中兢兢业业,但却没有什么微小的计策可以贡献,深刻地表达出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感。“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这是第三段。“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引用许历的典故,许历作为一个普通人,却能因一言而败秦,对比自己,更觉惭愧。“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诗人觉得自己无功受禄,愧对那些辛勤劳作的人。“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即便自己像铅刀一样钝劣无用,但仍希望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体现出诗人励志报国的决心。
3. 作品点评
《从军诗五首(其四)》整首诗洋溢着激昂雄浑的基调,既展现出军队的赫赫声威与征战的壮阔图景,又细腻呈现出情感的起伏流转,层次丰富且富有感染力。
# (“朝发邺都桥”二句)恨不将此等句,为今人热便者尽抹之。
明文学家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七
# 王粲《从军诗》曰“讨彼东南夷”者,乃建安十三年戊子,曹操败于赤壁事,故又曰“白露沾裳衣,愁思当告谁”也。其曰“相公征关右”者,乃建安十六年,操平韩遂、马超,故又曰“拓地三千里”也。其曰“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者,当是建安十八年进军濡须,相守一月退军之事,故又曰“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也。赤壁、濡须事,措词得体。
明末清初学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
# (“从军有苦乐”篇)写掳获之多,曲意描摹。“徒行”二句,更有致,语亦苍古。“禽兽惮为牺”下商度出处,另是一意。(“凉风厉秋节”篇)立言得体,调并苍劲,古质之笔,不及汉而高于晋。汉人笔古,然情更流丽;晋人亦苍,然视此较近。(“从军征遐路”篇)“白日”二句,景活。(“朝发邺都桥”篇)“逍遥”四句,千万全军,俨然在目。后段立言得体,不作书生语。故佳。(“悠悠涉荒路”篇)此应是还师至谯作,然以仲宣始至谯,故云然。前段景地,写得生动。
清诗人诗论家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从军有苦乐”篇)从来以仲宣此诗为颂美。“从军”四句,似美征西之不久之劳师,然已暗刺征东之劳师也。“相公”六句,似美之,已有黩武意,且暗伏三举之失。“陈赏”云云,明是贪获,非王者秋毫无犯之师。“拓地”云云,见幸博一捷,便已志盈气骄。“昼日”四句,见中日营营,只是外揽权内营私,非古大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之义。然此犹属美词,以张鲁虽小,忠在肘腋故也。(“凉风厉秋节”篇)武帝既胜张鲁,乃大兴伐吴。此章说士卒出门恋家之苦。至末“弃余”云云,见不顾离家背井之苦,而奋勇先登,是军师之用命也。军师用命而犹然败绩,是主人之失算也。其云“速平”,固是慰军师;其引周公,固是美相臣,然却有深意。盖曰:“才如周公,而征东犹烦三年,况今才未必过周公,而敌大于周公之敌乎?曰:“暂征必速平”,有轻敌之意,必者,不必也。(“从军征遐路”篇)此篇征夫在外望乡之苦,连上出门恋家之苦,其苦如此,何忍驱之锋销之下哉!(“朝发邺都桥”篇)此篇“朝发”云云,极陈军容之盛,便有荷坚投鞭断流,自骄之意。运筹一由圣君,见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其云“恨无所陈”,乃是谦词,观“许历”云云,当时仲宣定有所陈,武帝不能用之耳。合首篇自叙观之,见我本有惮牺之情,不乐仕宦,特感苗委之德而来,一吐胸中之奇耳。(悠悠涉荒路”篇)前征张鲁,还称军获之盛,此独写大兵之后,千里萧条,烟火断绝,分明画出一群败兵抱头鼠窜周周章章光景,以形谯国之美。然兵发自邺城,胜当归邺,败亦当归邺。谯,虽则发迹之处,今则魏之边境,边境如此之美,而邺为建都之地,美更何如?此总形魏国之美也。其形魏国之美何也?盖曰:魏国之美如此,照他乡之苦如彼;军士归家之乐如此,再照前离家出门之苦如彼;为人上者,何不固本自治,令吾民安家乐业,而膜武不休,何为耶?“朝入”云云,绝幕写败兵逃归,急急如恐逸兵奄至。望谯而止,犹放生鱼于池,始则圈圈,既则洋洋,非摹入谯之乐,正形未入谯之苦耳。“虽客愿留”者,照前军发邺城,则军士之家皆在邺城,今以败北之故,暂住谯国,故曰“客”也;不过暂留,收集后未散兵耳。合五诗观之,前篇见小功之不足骄;后四篇,大兵不可轻动;此仲宣讽魏武微意,而为万世戒也。
清作家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六
# (“凉风厉秋节”篇)末写己欲竭忠贞之节,却以人情恋土、不乐从征作一番顿折,以反衬下受恩既深,不特不敢恋土,并欲执羽先登。若复铺叙兵威,便与上篇成印板文字,可想其换笔换墨之妙。
清文学家、诗论家于光华《〈文选〉集评》
上一篇:魏晋·曹丕《诗》
下一篇:魏晋·王粲《公燕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