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蛮非我乡":荆州不是我的家乡,
"何为久滞淫":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 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泝大江":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
# 方舟泝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泝,通“溯”:逆流而上。
"日暮愁我心":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山冈有余映":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
"岩阿增重阴":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 增重阴:更黑暗。,岩阿: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阿,山丘。
"狐狸驰赴穴":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
"飞鸟翔故林":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流波激清响":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
"猴猿临岸吟":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风拂裳袂":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
# 裳袂:下衣裙和上衣袖子。袂,袖子。
"白露沾衣襟":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独夜不能寐":夜深了我孤独难眠,
"摄衣起抚琴":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 摄:整理。
"丝桐感人情":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
#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为我发悲音":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羁旅无终极":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 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
"忧思壮难任":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 难任:难以承受。,壮:盛,指忧思深重。
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初平四年,王粲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代表作品有《七哀诗》《登楼赋》。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思乡诗。全诗描写了以秋江夜景为背景,直抒羁旅之愁与思乡之痛。
2. 分段赏析
《荆蛮》前四句诗描绘了诗人久居荆州时的烦闷心境与日暮泛舟引发的羁旅之思。开篇以自问句式直接倾吐长期客居的愤懑,随后叙述试图借泛舟江上排遣愁绪,却反使愁思愈发绵长。暮色中江面倒映落日余晖,诗人乘舟逆流而行,眼前的苍茫景象触发了对故土的深切眷念。以"愁"字为情感基调,笼罩在挥之不去的愁绪之中。“山冈”至“沾衣襟”八句,通过日暮时分的自然物象铺陈,展现诗人羁旅思归的情感脉络。这段中的前两句以光影对比勾勒山势:山脊残留落日余晖,谷底因天色渐暗更显幽深。这种明暗反差既呈现山峦立体层次,又为全篇奠定清冷基调。三四句化用《楚辞》意象,以“狐归穴”“鸟返林”的自然现象暗喻人之思乡。动物尚有归巢本能,更凸显游子漂泊无依。五六句转向听觉描写:湍急江流与岸边猿啼形成声景叠加,水流撞击岩壁的激越声与猿猴哀鸣相互呼应,强化了空间纵深感。末两句转入触觉感知:江风掠过衣袖的凛冽,白露凝结浸湿衣襟的湿寒,通过身体经验具象化秋意。诗人将季节特征与地理环境相融合,使肃杀秋风与潮湿白露共同构成浸透身心的寒凉体验。以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铺排,构建出萧瑟秋江的完整图景。对仗工整而不板滞,如“山脊”对“深谷”的空间对应,“飞鸟”对“狐狸”的生物对照,均呈现自然物候的内在关联。声韵方面,入声字与去声字的交错使用,形成短促顿挫的节奏感,与诗中奔涌江流形成声情呼应。“独夜”以下六句从景物描写转向情感抒发,展现诗人辗转难眠的深切愁绪。前两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通过辗转反侧到起身弹琴的动作变化,暗示内心积虑逐渐加深的过程。随后运用移情手法,将琴声赋予人性特征:琴弦震颤似与人共鸣,悲切音调暗合游子苦闷心境。这种借物传情的表现方式,通过器物声响折射人物情感,体现了传统诗歌含蓄蕴藉的表达特点。末尾“永怀愁不寐,长夜何漫漫”两句,直抒胸臆道出漂泊无期的苦痛,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结尾复现开篇“不能寐”的意象,形成环形结构,将游子彻夜难眠、忧思绵长的形象刻画得深沉真切,使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份难以排遣的羁旅愁怀。
3. 作品点评
王粲在荆州待了很久,一直没办法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在那个时候的那个地方,他心里满是忧虑、愁绪和愤懑。这首诗里写的就是他内心的这种深沉痛苦,也流露着他因为政治理想没能达成、自己的抱负无处施展而产生的愁闷。诗中那些带着浓烈情感的景物描写,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他想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
上一篇:汉·嵇康《六言诗十首 其六》
下一篇:汉·刘向《九叹·思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