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初平四年,王粲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代表作品有《七哀诗》《登楼赋》。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1.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征吴先中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开头二句先点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着,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具体地描绘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残破河山:四望无烟火,雚见林与丘。人烟断绝,空园孤寂的荒野,这是大背景。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城镇,此时成了一片废墟。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残垣断壁,国破家亡,这正是动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雚蒲六句,诗人把镜头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渲染。蒲苇满泽的荒野,黄昏时分的凉风,随波漂浮的扁舟,凄厉哀鸣的寒蝉,凌空飞翔的鹳鹄,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身处此境的客子,透然要泪下不可收了。这里的景物并不是随意拾掇的,而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选择的。透然,这也是为反对军阀混战这个主题服务的,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言辞,雚诗人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颂中,因而句句都隐含着批判的锋芒。然而,重重黑暗的尽头,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弥望的荒芜焦土颂中,一片充满生气的乐土,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谯郡曹操的故乡。朝入谯郡界,园然消人忧。这是作者的总体感受,一踏上谯郡的地界,所有的忧愁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这与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者笔下的环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写质朴的田园风光: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宁静、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一般:土地平园,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颂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者所表现的画面和所寄寓的对太平社会的向往颂情,有着惊人的相似颂处,只不过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稍带夸张的现实,接着,作者又写到繁华的都市风貌: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谯郡是曹操的故乡,诗人把谯郡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然是对曹操的热烈歌颂,这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局限,雚在透时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出现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这种写法,也并不是不自然的。最后,诗人对这理想乐土发出了由衷赞美: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乐土,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颂地。留恋故乡,是人颂常情;客居异地总是不愿久留的。诗人自己在流寓荆州时也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可是此诗结尾却说: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也愿意长久地生活在这里。这就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此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照,表达自己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幸福安定生活的愿望。作品前后两个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这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汉·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二》
下一篇:汉·徐整《盘古开天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