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i
shī
sān
shǒu
sān

朝代:汉作者:王粲浏览量:2
biān
chéng
shǐ
使
xīn
bēi
qīn
gēng
zhī
bīng
xuě
jié
fēng
piāo
zhǐ
bǎi
jiàn
rén
cǎo
shuí
dāng
chí
dēng
chéng
wàng
tíng
suì
piān
piān
fēi
shù
xíng
zhě
fǎn
chū
mén
jiā
duō
shí
tiān
xià
jìn
wéi
jiǔ
liú
liǎo
chóng
zhī
xīn
lái

译文

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冰雪像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这就像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边城的人习惯了这种生活,不要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逐句剖析

"边城使心悲":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

"昔吾亲更之":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 更:经历。

"冰雪截肌肤":冰雪像刀一样割裂皮肤,

# 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风飘无止期":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百里不见人":方圆百里不见人烟,

"草木谁当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

# 当迟:胆敢迟缓。

"登城望亭燧":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

# 亭燧: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翩翩飞戍旗":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 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行者不顾反":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

# 反:同“返”,返回。,行者:逃难的人。

"出门与家辞":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子弟多俘虏":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

"哭泣无已时":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尽乐土":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

# 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何为久留兹":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

# 兹:此,这里。

"蓼虫不知辛":这就像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

# 蓼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去来勿与谘":边城的人习惯了这种生活,不要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 去来勿与谘:引自章本古文苑八,《诗纪》十五句。谘,同“咨”。征询,商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哀诗三首(其三)》是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写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边城戍卒视角,展现战乱时期边地军民的苦难生存状态。内容上,先以“冰雪截肌肤”等白描手法勾勒边地苦寒环境,“百里不见人”揭示战争导致的人口凋敝;后半写戍卒命运,“子弟多俘虏”直指战争创伤,“蓼虫不知辛”暗讽统治者漠视百姓苦难。写作上善用白描与比喻,场景描写生动,由景入情层层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初平四年,王粲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代表作品有《七哀诗》《登楼赋》。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病逝。同年九月,曹操大军进逼荆州。王粲因力劝刘表之子刘琮归降曹操有功,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并赐爵关内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战争写实诗。此诗描绘了边城的辛酸凄怆,申述边地使人悲的情景,如边地的荒凉,展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人民深受战争之苦。表达了诗人对边地军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强烈哀思。王粲随曹操南征北战,目睹战争苦难,借此诗反映汉末动乱下人民的悲惨境遇。

2. 写作手法

比喻:“蓼虫不知辛”以蓼虫比喻长期吃苦而麻木的人,暗指战争使人民习惯苦难,凝聚诗人的辛酸与悲哀。设问:“草木谁当迟”通过设问,突出边地的荒芜凄凉,答案不言自喻,更显沉痛。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以直接的方式点明题意,在古诗和古乐府中较为少见,“悲”字作为诗眼贯穿全诗,起句即展现诗人为边城发出的长叹,充满辛酸凄怆,借自身经历增强情感的真实感。“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用比喻手法描写边地严寒,将冰雪比作割肌肤的刀子,写出大风持续不止,体现冰、雪、风的肆虐,营造出令人战栗的荒寒氛围;“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以设问句表现边地人稀荒芜,在沉痛的语气中隐含不言而喻的答案,强化了悲凉之感。写到战争带来的痛苦时,“登城望亭燧”等场景展现边防驻军戒备森严、气氛紧张,而出征者一去不返、留下的人多被敌军俘虏并不断哭泣,直接呈现边地人民遭受敌军蹂躏的惨重状况,指出战争是造成“百里不见人”的主要原因,将恶劣自然环境与残酷战争结合,凸显边地人民的深重痛苦。最后四句中,“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以反诘句流露诗人强烈的哀怨,体现对边地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切;“蓼虫不知辛,去来忽与谘”借助蓼虫比喻长期受苦而麻木的人,既蕴含诗人的辛酸与悲哀,也流露出对这种现状无力改变的惆怅哀叹。全诗延续《诗经》与《楚辞》的写实传统,以“悲”为线索,融合环境描写、战争场景与情感抒发,真实反映汉末边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以边地战争为题材的写实诗。诗人延续了《诗经》《楚辞》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实呈现了东汉末年边地战争导致的人民深重苦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驱马弃之去,六句,欲弃去而复顾念京师,然安得明王贤伯一拯此患乎。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七哀诗》,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

清沈德潜《古诗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其一)》

下一篇:汉·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其十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