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jūn
shī
shǒu
sān

朝代:汉作者:王粲浏览量:2
cóng
jūn
zhēng
xiá
tǎo
dōng
nán
fāng
zhōu
shùn
guǎng
广
chuān
wèi
ān
chí
bái
bàn
西
shān
sāng
yǒu
huī
shuài
jiā
àn
míng
niǎo
piān
piān
fēi
zhēng
xīn
duō
huái
怀
chuàng
lìng
bēi
xià
chuán
dēng
gāo
fáng
cǎo
zhān
huí
shēn
chuáng
qǐn
chóu
dāng
gào
shuí
shēn
gān
shì
niàn
suǒ
róng
yǒu
shòu
mìng
wéi

译文

随军千里去征战,讨伐那盘踞东南的孙权。船船相并沿着大江而下,夜晚将至还未抵岸。眼前太阳半落西山,林梢上尽是夕阳的余晖。两岸的蟋蟀声此起彼落,江上的孤鸟翩翩飞翔。征夫的心中思绪缠绕,凄凄怆怆让我哀伤。下船登上高处的堤岸,草叶上的夕露沾湿了衣衫。回身赴帐上床休息,我心中的苦闷诉给何人。既然投身于战事,怎能一心挂念个人私事。作战中随时献出生命,这个道理不可违背。

逐句剖析

"从军征遐路":随军千里去征战,

# 遐:远。

"讨彼东南夷":讨伐那盘踞东南的孙权。

# 东南夷:此处指孙权。

"方舟顺广川":船船相并沿着大江而下,

# 顺广川:沿大江顺流而下。,方舟:两船并行。

"薄暮未安坻":夜晚将至还未抵岸。

# 未安坻:没有安全靠岸,指船还在江中行驶。,薄暮:傍晚。

"白日半西山":眼前太阳半落西山,

# 西山:西边的山。

"桑梓有余晖":林梢上尽是夕阳的余晖。

# 桑梓:是征途中所见的桑树和梓树。

"蟋蟀夹岸鸣":两岸的蟋蟀声此起彼落,

# 夹岸:河两岸。

"孤鸟翩翩飞":江上的孤鸟翩翩飞翔。

# 翩翩:飞翔的样子,含轻盈自如之意。

"征夫心多怀":征夫的心中思绪缠绕,

# 多怀:思绪缠绕。

"恻怆令吾悲":凄凄怆怆让我哀伤。

# 恻怆:悲痛伤感。

"下船登高防":下船登上高处的堤岸,

# 防:堤岸。

"草露沾我衣":草叶上的夕露沾湿了衣衫。

"回身赴床寝":回身赴帐上床休息,

# 回身:转身。

"此愁当告谁":我心中的苦闷诉给何人。

"身服干戈事":既然投身于战事,

# 干戈:古代兵器,干指盾,戈指戟。干戈事,指战事。,服:从事。

"岂得念所私":怎能一心挂念个人私事。

# 所私:指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即戎有授命":作战中随时献出生命,

# 即戎:用兵,交战。李善注引《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注引包咸:“即,就也;戎,兵也;言以攻战。”授命:献出生命。《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

"兹理不可违":这个道理不可违背。

# 兹: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从军诗五首(其三)》是东汉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从军诗五首》中的第三首。这首诗生动展现了诗人东征途中的军旅生活,征途艰辛,诗人内心充满悲怆。然而,面对家国大义,将士们毅然放下个人私情,将为国捐躯视作不可违背的准则。诗歌极具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细腻勾勒出思妇的哀愁与游子的悲戚。在国事与家事、事业与私情的艰难抉择中,诗人以理智的态度,毅然选择将家国重任扛于肩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初平四年,王粲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代表作品有《七哀诗》《登楼赋》。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挥师西征张鲁。同年十一月,张鲁归降;十二月,曹操自南郑启程回师,并于次年春正月抵达邺城。王粲随军西征,组诗中的第一首应是班师后所作。建安二十一年(216)十月,曹操南征孙权,王粲亦随军出征,组诗中从第二首起的后三首,均创作于大军南征的路途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此诗借征途中的所见所感,写出了征途的艰苦、征夫的悲愁,以及将士们为国忘私的慷慨之志。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诗人将征夫的悲愁、孤寂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以“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的落日桑梓之景寄托思乡之情,用“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的凄清之景烘托内心的凄凉,使客观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达到情与景的交融互渗。烘托:诗人借助对夕阳西下、桑梓余晖、蟋蟀鸣岸、孤鸟翩飞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以此烘托征夫内心的悲愁与思乡之情。如“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以秋虫悲鸣、孤鸟独飞的景象,强化了征夫远离家乡的孤独感与怆然心境,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诗歌起笔便如战旗猎猎,直指从军远征的目标。诗人本就心怀鸿鹄之志,此次出征恰似命运递来的建功契机,让他胸中满溢期待。“遐”字如墨笔挥洒,绘出征途万里的苍茫壮阔;“讨”字似利剑出鞘,彰显出师有名的浩然正气。这两个字不仅勾勒出大军出征时的雄浑气势,更将诗人肩负使命的责任感与为国征战的自豪感展露无遗,瞬间为全诗注入慷慨激昂的力量,奏响一曲振奋人心的出征序曲。​诗人并未急于铺陈豪情,而是笔锋陡然一转,以细腻笔触勾勒沿途景致。“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宽阔河面上,众多船只顺流疾驰,直至暮色沉沉仍未寻得停泊之所。这两句诗,既暗含从军生活的紧张节奏,又巧妙地将随着行程渐远而生的惆怅之情,融入船只漂泊不定的画面中,让激昂与惆怅两种情绪相互碰撞,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此句既是对眼前实景的生动描摹,更是诗人思乡之情的自然倾泻。西沉的夕阳,将余晖洒在家乡的桑梓之上,勾勒出一幅温暖又略带忧伤的画面。而秋风中蟋蟀的凄婉哀鸣,暮霭里孤鸟的惊惶飞窜,更如重笔渲染,让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思乡之情愈发浓烈,景与情浑然交融,似潺潺溪流,在诗句间缓缓流淌。​诗人将暮色中的行军队伍、夕阳下的故乡桑梓,以及哀鸣的蟋蟀、乱窜的孤鸟等景象,巧妙编织在一起,绘就一幅极具感染力的“悲秋图”。在这一过程中,诗人融情于景、以景写情,让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读者仿佛置身其中,真切感受到那份浓郁的哀愁,其艺术表现力令人赞叹。​面对眼前的凄凉之景,诗人在“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中,直接袒露内心感受。离别的愁绪,本就萦绕在每个人心间,而对于出征将士来说,这份愁绪更为沉重。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他们随时可能血染沙场,即便能侥幸生还,也难躲家破人亡的命运。生离死别的痛苦,如毒蛇般啃噬着诗人的心,字里行间满是血泪,读来令人动容。​为排解心中的悲伤,诗人“下船登高防”,登上高高的河堤,久久凝望故乡方向,以至于秋露沾湿衣衫也浑然不觉。然而,登高不仅未能驱散忧愁,反而寒意阵阵袭来,心中的愁绪如汹涌波涛,愈发难以平息。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出诗人深陷愁绪、无法自拔的状态,将其内心的复杂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诗人辗转床榻,难以入眠,满心的愁绪却无处诉说。此刻,孤独与寂寞如潮水般将他淹没,他仿佛坠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无人倾诉的悲怆,是思妇游子共有的情感体验。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将抒情主人公悲怆难抑的模样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感同身受。​诗歌末尾,“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诗人笔锋再度转折,如惊雷炸响,瞬间驱散先前的低沉情绪。这几句诗慷慨激昂,喷涌出诗人的壮志豪情,在国事与家事、事业与私情的天平上,诗人毅然选择为国奉献,展现出高尚的家国情怀与大义担当,为全诗画上了一个激昂而有力的句号。​

4. 作品点评

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极擅以感情的强烈反差突显内心激情,这首诗便是例证。开篇,他借景物描写营造出典型艺术氛围,细腻烘托出孤寂、凄凉与悲愁的心境,将诗歌情绪引向低落。随后笔锋陡转,瞬间将情感推向巅峰——诗人甘愿为成就事业舍弃一切个人私情。这种情感落差愈大,愈能凸显其慷慨豪迈的胸襟,也使得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愈发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粲《从军诗》曰“讨彼东南夷”者,乃建安十三年戊子,曹操败于赤壁事,故又曰“白露沾裳衣,愁思当告谁”也。其曰“相公征关右”者,乃建安十六年,操平韩遂、马超,故又曰“拓地三千里”也。其曰“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者,当是建安十八年进军濡须,相守一月退军之事,故又曰“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也。赤壁、濡须事,措词得体。

明末清初学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

# (“从军征遐路”篇)“白日”二句,景活。

清诗人诗论家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从军征遐路”篇)此篇征夫在外望乡之苦,连上出门恋家之苦,其苦如此,何忍驱之锋销之下哉!

清作家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佚名《苏秦苦读拜相》

下一篇:汉·应劭《女娲造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