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i
dēng
xīn
jīn
wáng
shì
lá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xiàn
shān
yín
shī
qiū
huáng
chán
shēng
niǎo
yǐng
hán
táng
fēng
bēi
yóu
dēng
lín
shì
láng
lǎo
tān
suí
宿
sēng
fáng

译文

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倚靠着山间的树木,在吟诵诗歌的时候,秋天的树叶已经变黄。蝉的鸣叫声汇聚在古老的寺庙里,鸟儿的影子飞过清寒的池塘。眼前的风景和事物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心生悲伤,我登上高处不禁思念起王侍郎来。我这老头子贪恋佛寺中宁静的时光,便随意地借宿在僧人的房间里。

逐句剖析

"何限倚山木":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倚靠着山间的树木,

# 限:一作“恨”。

"吟诗秋叶黄":在吟诵诗歌的时候,秋天的树叶已经变黄。

"蝉声集古寺":蝉的鸣叫声汇聚在古老的寺庙里,

"鸟影度寒塘":鸟儿的影子飞过清寒的池塘。

"风物悲游子":眼前的风景和事物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心生悲伤,

"登临忆侍郎":我登上高处不禁思念起王侍郎来。

"老夫贪佛日":我这老头子贪恋佛寺中宁静的时光,

# 佛:一作“赏”,一作“费”。

"随意宿僧房":便随意地借宿在僧人的房间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诗人与裴迪一同登高游览新津寺时的所见所感,借景抒情,表达了身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友人王侍郎的怀念之情。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是杜甫在避乱蜀郡成都期间所写。当时,裴迪任蜀州刺史,与杜甫交情深厚,二人常有往来唱和。诗题中所提及的王侍郎即王维之弟王缙,他曾任门下侍郎,此时也被贬为刺史。作者在诗题下有原注“王时牧蜀”,表明王缙当时在蜀地任职。在暮秋叶黄时节,杜甫与裴迪一同登上新津寺,面对眼前的景色,身为游子的杜甫内心百感交集,既因自身漂泊的处境而伤感,又因登高望远而思念起友人王侍郎。三人时以诗唱和。这首和裴迪登新津寺的诗,写暮秋叶黄时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描绘了诗人倚靠着山中树木,在秋叶泛黄之时吟诗的情景,“秋叶黄”点明时节,营造出一种静谧且略带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蝉声”为听觉描写,以蝉声的聚集凸显古寺的幽静,“鸟影”是视觉描写,鸟影掠过寒塘,给人一种清冷、孤寂之感,一动一静,相互映衬,进一步渲染出环境的清幽与寒凉。颈联“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直抒胸臆,诗人触景生情,眼前的风物让漂泊的他心生悲戚,在登临之际不禁想起了王侍郎,“悲”字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哀伤,将游子的思乡之情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融为一体。尾联“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表面上写自己贪恋古寺的佛法,随意留宿僧房,实则流露出诗人在漂泊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无奈与淡然,以一种看似洒脱的方式收束全诗,却又让人感受到其背后隐藏的深沉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许浑《惜春》

下一篇:唐·李白《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