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征遐路":随军千里去征战,
# 遐:远。
"讨彼东南夷":讨伐那盘踞东南的孙权。
# 东南夷:此处指孙权。
"方舟顺广川":船船相并沿着大江而下,
# 顺广川:沿大江顺流而下。,方舟:两船并行。
"薄暮未安坻":夜晚将至还未抵岸。
# 未安坻:没有安全靠岸,指船还在江中行驶。,薄暮:傍晚。
"白日半西山":眼前太阳半落西山,
# 西山:西边的山。
"桑梓有余晖":林梢上尽是夕阳的余晖。
# 桑梓:是征途中所见的桑树和梓树。
"蟋蟀夹岸鸣":两岸的蟋蟀声此起彼落,
# 夹岸:河两岸。
"孤鸟翩翩飞":江上的孤鸟翩翩飞翔。
# 翩翩:飞翔的样子,含轻盈自如之意。
"征夫心多怀":征夫的心中有所思念,
# 多怀:思绪缠绕。
"凄凄令吾悲":凄凄怆怆让我哀伤。
# 凄凄:一作恻怆。悲痛伤感。
"下船登高防":走下战船登上那高处的阵地,
# 防:堤岸。
"草露沾我衣":草叶上的夕露沾湿了衣衫。
"回身赴床寝":回身赴帐上床休息,
# 回身:转身。
"此愁当告谁":我心中的苦闷诉给何人。
"身服干戈事":既然自己已参加了战斗,
# 干戈事:指战事。干戈:古代兵器,干指盾,戈指戟。,服:从事。
"岂得念所私":怎么能时时挂念一己之私。
# 所私:指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即戎有授命":作战中随时献出生命,
# 授命:献出生命。《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即戎:用兵,交战。李善注引《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注引包咸:“即,就也;戎,兵也;言以攻战。”
"兹理不可违":这种道理怎可违背。
# 兹:这。
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初平四年,王粲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代表作品有《七哀诗》《登楼赋》。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军旅题材的诗。诗歌描绘了东征途中艰苦的军旅生活,刻画了诗人悲怆孤寂的心境,体现出慷慨悲凉的建安特色,同时展现了将士们在国事与私情的抉择中,选择为国事忘“所私”、视授命捐躯为必守之理的崇高境界。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将夕阳余晖、蟋蟀哀鸣、孤鸟翻飞等景物与思乡悲愁之情相融,景中含情,渲染出凄凉孤寂氛围。融情于景:诗人将自身情感融入沿途景物描写之中。“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残阳余晖洒向故乡方向,借夕阳之景含蓄传递思乡之情;“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河岸蟋蟀悲鸣、孤鸟翻飞的景象,渲染出凄凉氛围,暗合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愁。烘托:以“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描绘傍晚战船未泊的景象,烘托出从军生活的紧张氛围与离乡的惆怅;“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中,两岸蟋蟀的悲鸣、孤鸟的翻飞,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这些描写从侧面强化情感表达,使诗人的悲愁与壮志在景物的映衬下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开篇两句直接点明此次从军出征的目标是远征讨伐东南地区的部族。作为一位心怀壮志的文人,王粲将此次出征视为实现抱负、建功立业的绝佳契机,因此对此次征程满怀期待。“遐”字生动展现出此次出征路途遥远、充满未知;“讨”字则赋予出征行动以正义、庄重之感,既体现出军队出征的浩浩荡荡,也暗显诗人内心肩负使命的艰巨感与投身战事的自豪感,为整首诗奠定了激昂壮阔的基调,成为贯穿全诗情感脉络的主旋律。“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这两句描绘出众多船只并排行进,沿着宽阔河道顺流而下,直至傍晚时分仍未能靠岸停泊的场景。“方舟”凸显出军队行进规模之大,“薄暮未安坻”既侧面反映出此次军事行动行程紧凑、节奏紧张,营造出一种紧迫的从军生活氛围;同时,随着船只渐行渐远,离家乡越来越远,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不舍与惆怅,将行军的动态与内心的情感巧妙融合。“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此二句是对眼前黄昏景色的真实描绘,夕阳已西斜至半山腰,余晖洒落在故乡方向的桑梓树上。“桑梓”本就常代指故乡,诗人在此处将落日余晖与故乡意象相连,既勾勒出一幅静谧的暮色图景,又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借景抒情不着痕迹,让这份乡愁在暮色中缓缓流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诗人进一步选取具有典型秋日特征的景物进行描写。河岸两旁,蟋蟀发出凄切的鸣叫;暮色之中,一只孤鸟独自振翅飞翔。“夹岸鸣”的蟋蟀,以其单调而哀伤的鸣声渲染出凄凉氛围;“翩翩飞”的孤鸟,在广阔天地间显得形单影只,更添寂寥之感。这些景物不仅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伤,更通过细腻的刻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远征途中的孤寂与愁苦,使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征夫心多怀,凄凄令吾悲。”面对上述充满悲秋意味的景物,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感受。他坦言,作为出征的将士,心中本就怀有诸多情思,而眼前所见所闻,更让这份悲伤凄怆之情愈发浓烈,令自己悲痛不已。对于出征的征夫而言,他们不仅要面临战场上的生死考验,更担忧着战乱年代家中亲人的安危,生离死别如同阴霾笼罩心头,这种复杂而深沉的痛苦,深深刺痛着诗人的心灵,也道出了无数征夫的共同心声。“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为了排解心中难以抑制的悲伤情绪,诗人下船登上高高的河堤,试图眺望远方的故乡,或许期望能从熟悉的方向寻得一丝慰藉。然而,他却久久伫立,直至秋夜的草露打湿了衣裳。登高望远不仅未能消解忧愁,反而让寒意侵袭全身,内心的情感波澜愈发汹涌,思念、愁苦、无奈等情绪交织在一起,无法平息,将诗人在愁苦中挣扎的状态刻画得细致入微。“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诗人无奈回到船上准备休息,却辗转难眠,满心的愁绪无处倾诉。在这寂静的夜晚,身边没有可以吐露心声的人,孤独与寂寞如潮水般将他包围,使他仿佛坠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无人倾诉的孤独感,是思妇游子共有的心境,诗人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抒情主人公悲怆难抑、苦闷孤寂的情态,极具感染力。“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诗至结尾,笔锋陡然一转,诗人的情感从低沉悲伤中挣脱出来,发出坚定有力的呐喊。他表明,既然投身于战争之中,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就不能一味沉溺于个人的私情之中。从戎征战便意味着接受使命,服从命令,这种道理是不可违背的。这几句犹如洪钟巨响,不仅将诗人从沉溺的情绪中唤醒,更展现出一种慷慨激昂、以国事为重的高尚情怀,一扫之前的悲伤低沉,体现出诗人在面对家国大义与个人私情时,做出的理智且崇高的抉择,使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4. 作品点评
诗人以高超的艺术造诣,巧妙运用情感起伏的强烈反差来凸显内心激情,这一特色在该作品中尤为显著。开篇借景物描写,构建出典型的艺术情境,细腻勾勒出孤寂、凄凉、悲愁的心境,将诗歌情绪引向低落。随后笔锋陡转,情感骤然上扬,展现出为成就事业不惜舍弃个人一切的决心。这种情感落差的塑造,不仅鲜明地彰显出诗人慷慨豪迈的胸襟,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与张力。
上一篇:魏晋·曹摅《答赵景猷》
下一篇:魏晋·曹丕《临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