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游西园":黄昏时分游览西园,
# 西园:即铜雀园,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冀写忧思情":希望排遣心中的忧愁。
# 写:通“泻”,泄也,除也。,冀:希望。
"曲池扬素波":弯曲的池塘荡起白色水波,
# 素波:白色的水波。
"列树敷丹荣":成行的树木开满红花。
# 丹荣:红花。,敷:陈,这里是开放的意思。,列树:排列成行的树木。
"上有特栖鸟":树上有一只孤独栖息的鸟,
# 特栖:独栖。特,孤独。
"怀春向我鸣":怀着春心向我啼鸣。
# 怀春:春心萌动,故鸣而求偶。通常用为未婚女子对男子的思慕。
"褰袵欲从之":提起衣襟想追随它,
# 褰袵:提起衣襟。
"路险不得征":道路艰险无法前行。
# 征:行。
"徘徊不能去":来回走动不忍离去,
"伫立望尔形":长久站立凝望它的身影。
# 伫立:久立不动。
"风飚扬尘起":旋风卷起尘土飞扬。
# 飚:旋风。
"白日忽已冥":明亮的太阳突然昏暗。
# 冥:昏暗。
"回身入空房":转身回到空寂的房内,
"托梦通精诚":寄托梦境传递真诚心意。
# 精诚:至诚之意。
"人欲天不违":人的愿望上天不会违背,
# 人欲天不违:是说老天爷不会违背人的愿望,我们何必担心不能在一起呢?
"何惧不合幷":何必担心不能相聚在一起?
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初平四年,王粲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代表作品有《七哀诗》《登楼赋》。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以友情为主题的感怀诗。诗中介绍了作者日暮游西园排遣忧思的过程,描绘了曲池、丹荣、特栖鸟等景物,体现了渴望亲近友人却因现实阻碍无法如愿的矛盾心理,营造了黄昏园林的静谧与内心的焦灼氛围,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2. 写作手法
比喻:“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以“特栖鸟”比喻所思念的友人,鸟的“怀春”鸣唱象征友人的情谊,贴切传达彼此吸引又无法亲近的微妙关系。反衬:“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以园林景色的明丽美好(素波、丹荣)反衬内心的忧思,以乐景衬哀情,强化情感冲突。象征:“路险不得征”中的“路险”象征现实中的政治阻碍(如曹氏兄弟党争),以行路之难隐喻人际往来的险峻处境,含蓄深刻。细节描写:“褰衽欲从之”通过“褰衽”这一急切动作,细节化展现对友人的向往;“伫立望尔形”以“伫立”的静态刻画,凸显无奈与执着的矛盾心理。
3. 分段赏析
“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开篇点明时间、地点与目的,“日暮”渲染苍凉氛围,“冀写”二字暗示忧思之深,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描绘园林景致,水波荡漾、红花绽放的明丽画面,与内心忧思形成反差,暗喻现实表象与内心世界的割裂。“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借鸟起兴,“特栖”见其孤独,“怀春”传其情意,鸟的形象成为友人的化身,隐喻彼此相知相惜的默契。“褰衽欲从之,路险不得征”:动作与阻碍并置,“褰衽”的急切与“路险”的冷峻形成冲突,“险”字直指政治环境的复杂,将情感张力推向高潮。“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通过“徘徊”“伫立”的连续动作,刻画欲离还留的挣扎,“望尔形”的徒劳进一步强化现实阻隔的无奈。“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已冥”:环境骤变,狂风扬尘、白日昏暗,既写天色变化,亦象征局势恶化,为“回身入空房”的无奈作铺垫。“托梦通精诚,人欲天不违”:以“托梦”的浪漫想象传递心意,“人欲天不违”表面宽慰,实则隐含对现实的无力感,正言若反,更见悲慨。
4. 作品点评
王粲此诗以比兴手法见长,将政治环境的险恶与友人之情的珍贵熔铸于园林游赏的叙事中。“特栖鸟”的比喻贯穿全诗,既具自然意象的美感,又深含政治隐喻,体现了建安诗歌“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色。结尾“人欲天不违”以自我宽慰收束,似淡实浓,将现实压抑下的微弱希望与深层忧思一并呈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作为“建安七子之冠冕”,王粲以细腻笔触突破传统游仙诗窠臼,将个体情感与时代矛盾结合,使诗作兼具文学价值与历史深度。
# 结尾二句笔势陡缓,犹如湍急的溪流穿过狭窄的山涧而进入宽阔的大川,但尽管如此,滚滚洪流中所包藏的推动力却有增无减。看似自我宽慰的豁达之言,其实却蕴含着更深的悲苦之情。明明是天不从人愿,却偏说“人欲天不违”,明明担心难以重逢,却偏说“何惧不合并”,真可谓长歌之哀,甚于恸哭。这种“正言若反”(《老子》)的结尾,使作品更显得深沉含蓄,韵味无穷。
不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郁贤皓、张采民《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上一篇:魏晋·陆机《豫章行》
下一篇:魏晋·曹植《朔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