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ǐ
shī

朝代:魏晋作者:王粲浏览量:2
xùn
rén
suǒ
gòng
zhī
qín
shā
sān
liáng
zāi
kōng
ěr
wéi
jié
shì
míng
jūn
shòu
ēn
liáng
lín
yāo
zhī
yān
xiāng
suí
dāng
mén
xiōng
chuí
lín
xué
cāng
tiān
xià
gěng
rén
shēng
yǒu
zhì
zhōng
wèi
tóng
zhī
mái
shēn
xīn
yǒu
suǒ
shī
shēng
wéi
bǎi
xióng
wéi
zhuàng
shì
guī
huáng
niǎo
zuò
bēi
shī
zhì
jīn
shēng
kuī

译文

从古至今本就不该有殉葬而死的事,通达事理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秦穆公让子车氏三良为他殉葬,可惜啊,他们白白地这样做了。年轻时就侍奉贤明的君主,所受的恩德实在是不可计量。君主临终时要求他们殉死,他们又怎能不跟随而去呢。他们的妻子在门前哭泣,兄弟在路边哀号。面对墓穴他们呼喊着苍天,泪水如同绳索般不断流下。人生在世各自有自己的志向,他们最终不会因为这个而改变。他们都知道被活埋是极其痛苦的事,但心中也有自己想要践行的东西。活着的时候是众人中的英雄,死后成为壮士们效仿的典范。人们写下《黄鸟》这样悲伤的诗,直到现在这悲叹的声音仍然没有消失。

逐句剖析

"自古无殉死":从古至今本就不该有殉葬而死的事,

"达人所共知":通达事理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秦穆杀三良":秦穆公让子车氏三良为他殉葬,

"惜哉空尔为":可惜啊,他们白白地这样做了。

"结发事明君":年轻时就侍奉贤明的君主,

"受恩良不訾":所受的恩德实在是不可计量。

"临没要之死":君主临终时要求他们殉死,

"焉得不相随":他们又怎能不跟随而去呢。

"妻子当门泣":他们的妻子在门前哭泣,

"兄弟哭路垂":兄弟在路边哀号。

"临穴呼苍天":面对墓穴他们呼喊着苍天,

"涕下如绠縻":泪水如同绳索般不断流下。

"人生各有志":人生在世各自有自己的志向,

"终不为此移":他们最终不会因为这个而改变。

"同知埋身剧":他们都知道被活埋是极其痛苦的事,

"心亦有所施":但心中也有自己想要践行的东西。

"生为百夫雄":活着的时候是众人中的英雄,

"死为壮士规":死后成为壮士们效仿的典范。

"黄鸟作悲诗":人们写下《黄鸟》这样悲伤的诗,

"至今声不亏":直到现在这悲叹的声音仍然没有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史诗》是东汉末王粲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开篇点明自古无殉死的道理,接着叙述秦穆公令三良殉葬之事,惋惜三良空做牺牲。随后描写三良生前受恩、临难赴死的缘由,以及他们赴死时亲人悲泣的场景,最后对三良生为英雄、死为壮士的气节表达感慨。全诗借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评议,抒发对秦穆公杀三良的悲愤,以及对三良气节的复杂感怀,以质朴的笔触展现历史悲剧与人的气节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初平四年,王粲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代表作品有《七哀诗》《登楼赋》。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两句开篇立论,提出自古以来就没有应该殉死的道理,这是通达之人都明白的共识,为全诗对秦穆公杀三良事件的议论定下基调,直接表明诗人对殉死行为的否定态度。“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直述秦穆公让子车氏三良殉葬的历史事件,“惜哉”二字饱含惋惜之情,指出三良的死毫无意义,空费生命,简洁地表达出诗人对这一悲剧的痛心与感慨。“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这两句从三良的角度出发,写他们自年轻时就侍奉明君秦穆公,所受的恩惠非常多。“结发”点明侍奉时间之久,“不訾”强调受恩之深,为后文三良甘愿赴死做了铺垫。“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承接上文,说明在秦穆公临终要求他们殉葬时,三良念及往日君主之恩,觉得不能不跟随赴死,解释了三良殉死的缘由,体现出他们重义轻生的一面。“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描绘三良赴死时的场景,他们的妻子在门前哭泣,兄弟在路边悲号,通过家人的悲痛表现出三良之死给亲人带来的巨大伤痛,从侧面反映出殉死行为的残酷。“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进一步刻画三良面对墓穴时的情景,他们呼喊苍天,泪水如同绳索般不断流下。“呼苍天”凸显出他们面对死亡时内心的悲怆与无奈,“涕下如绠縻”则用形象的比喻强化了这种悲痛之情。“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诗人在此抒发感慨,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三良为了心中的道义和恩情选择殉死,他们的志向不会因此改变,体现出对三良坚守自己信念的一种理解。“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表明三良深知殉葬是极其痛苦的事,但他们内心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有所施”说明他们的赴死是出于对某种价值的践行,展现出三良行为背后的精神支撑。“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高度概括三良的一生,称赞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众人中的英雄,死后也为壮士树立了行为的规范,既肯定了他们生前的才能,也认可了他们赴死所展现出的气节。“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以《诗经・黄鸟》为引,指出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三良的悲叹,这种悲叹之声至今仍在流传,说明三良的悲剧引发了长久的共鸣,也让秦穆公杀三良之事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争议点,引发后人不断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诗》

下一篇:魏晋·曹植《五游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