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无殉死":从古至今本就不该有殉葬而死的事,
"达人所共知":通达事理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秦穆杀三良":秦穆公让子车氏三良为他殉葬,
"惜哉空尔为":可惜啊,他们白白地这样做了。
"结发事明君":年轻时就侍奉贤明的君主,
"受恩良不訾":所受的恩德实在是不可计量。
"临没要之死":君主临终时要求他们殉死,
"焉得不相随":他们又怎能不跟随而去呢。
"妻子当门泣":他们的妻子在门前哭泣,
"兄弟哭路垂":兄弟在路边哀号。
"临穴呼苍天":面对墓穴他们呼喊着苍天,
"涕下如绠縻":泪水如同绳索般不断流下。
"人生各有志":人生在世各自有自己的志向,
"终不为此移":他们最终不会因为这个而改变。
"同知埋身剧":他们都知道被活埋是极其痛苦的事,
"心亦有所施":但心中也有自己想要践行的东西。
"生为百夫雄":活着的时候是众人中的英雄,
"死为壮士规":死后成为壮士们效仿的典范。
"黄鸟作悲诗":人们写下《黄鸟》这样悲伤的诗,
"至今声不亏":直到现在这悲叹的声音仍然没有消失。
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初平四年,王粲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代表作品有《七哀诗》《登楼赋》。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1. 分段赏析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两句开篇立论,提出自古以来就没有应该殉死的道理,这是通达之人都明白的共识,为全诗对秦穆公杀三良事件的议论定下基调,直接表明诗人对殉死行为的否定态度。“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直述秦穆公让子车氏三良殉葬的历史事件,“惜哉”二字饱含惋惜之情,指出三良的死毫无意义,空费生命,简洁地表达出诗人对这一悲剧的痛心与感慨。“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这两句从三良的角度出发,写他们自年轻时就侍奉明君秦穆公,所受的恩惠非常多。“结发”点明侍奉时间之久,“不訾”强调受恩之深,为后文三良甘愿赴死做了铺垫。“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承接上文,说明在秦穆公临终要求他们殉葬时,三良念及往日君主之恩,觉得不能不跟随赴死,解释了三良殉死的缘由,体现出他们重义轻生的一面。“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描绘三良赴死时的场景,他们的妻子在门前哭泣,兄弟在路边悲号,通过家人的悲痛表现出三良之死给亲人带来的巨大伤痛,从侧面反映出殉死行为的残酷。“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进一步刻画三良面对墓穴时的情景,他们呼喊苍天,泪水如同绳索般不断流下。“呼苍天”凸显出他们面对死亡时内心的悲怆与无奈,“涕下如绠縻”则用形象的比喻强化了这种悲痛之情。“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诗人在此抒发感慨,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三良为了心中的道义和恩情选择殉死,他们的志向不会因此改变,体现出对三良坚守自己信念的一种理解。“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表明三良深知殉葬是极其痛苦的事,但他们内心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有所施”说明他们的赴死是出于对某种价值的践行,展现出三良行为背后的精神支撑。“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高度概括三良的一生,称赞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众人中的英雄,死后也为壮士树立了行为的规范,既肯定了他们生前的才能,也认可了他们赴死所展现出的气节。“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以《诗经・黄鸟》为引,指出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三良的悲叹,这种悲叹之声至今仍在流传,说明三良的悲剧引发了长久的共鸣,也让秦穆公杀三良之事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争议点,引发后人不断思考。
上一篇:魏晋·曹植《诗》
下一篇:魏晋·曹植《五游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