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羽花冠碧树鸡":那戴着翠羽花冠的碧树鸡,
"未明先向短墙啼":天还没亮就已在短墙边啼叫。
# 向:一作上。
"窗间谢女青蛾敛":窗内的女子蛾眉微蹙,
# 青蛾敛:即愁眉不展。青蛾:翠眉,亦是对眉的美称。,谢女:泛指女子。一说为东晋才女谢道韫,恐未必。,窗间:一本作“窗前”。
"门外萧郎白马嘶":门外的男子骑着白马嘶鸣。
# 萧郎:泛指男子。
"星汉渐移庭竹影":星河渐渐移动,庭院里竹影也随之变化,
# 星汉渐移庭竹影:指月光与星光。此句谓竹影随着月落而被拉长,喻指时间流转,临近清晨。一作残曙微星当户没。
"露珠犹缀野花迷":露珠还点缀在野花上,令人着迷。
# 露珠犹缀野花迷:一作澹烟斜月照楼低。
"景阳宫里钟初动":景阳宫里的钟声刚刚敲响,
# 初:一作声。,景阳宫:南北朝时南齐的宫殿,上有钟,宫女每日早晨听景阳楼钟声而起床。一本作“上阳宫”。
"不语垂鞭上柳堤":默默无言,垂着马鞭走上柳堤。
# 上:一作过。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离别诗。诗中描绘了清晨男女离别的场景,开篇以碧树鸡未明啼叫渲染离别氛围,接着刻画女子蹙眉、男子骑马待发的情态,又以星移露缀等晓景烘托离情,最后写男子默默垂鞭上柳堤。通过对景物、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细腻委婉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离别之情与不舍之意。
2. 分段赏析
“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此联点明时间是黎明前,通过描写戴着翠羽花冠的碧树鸡在短墙处啼叫,以鸡鸣声营造出一种破晓前的静谧且略带紧张的氛围。这种声音打破了夜的宁静,暗示着离别时刻的临近,为下文男女主人公的离别埋下伏笔。“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运用“谢女”“萧郎”的典故,以借代手法分别指代女子和男子。“青蛾敛”细腻地描绘出窗内女子因离别而蛾眉微蹙,满脸愁容的神态,展现出她内心的不舍与忧愁;“白马嘶”则从听觉角度,写门外男子的白马嘶鸣,暗示男子即将启程,传达出一种即将离别的急切感。“星汉渐移庭竹影,露珠犹缀野花迷”,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庭院中的景象。“星汉渐移”表明时间的流逝,天色渐明;“庭竹影”随着星汉移动而变化,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露珠犹缀野花迷”描绘出露珠点缀在野花上,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迷离的氛围,借景抒情,烘托出男女主人公离别时那种怅然若失、迷茫的心境。“景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景阳宫里钟初动”点明时间已到清晨,钟声响起,强化了离别的氛围。“不语垂鞭”生动刻画了男子默默无言、神情落寞,垂着马鞭的样子,表现出他内心的惆怅与不舍。“上柳堤”则描绘出男子骑马缓缓走上柳堤离去的情景,以景结情,在晓风杨柳的长堤背景下,将离别后的孤寂与无奈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深沉。
# 此诗虽非飞卿之杰作,而层次最为清晰。诗题仅写“赠知音”,其全首皆言侵晓别离之意。首二句墙畔鸡声已动,纪残宵欲别之时也。三句言长眉不展,满镜都愁,指所赠者言也。四句言门外斑骓,匆匆欲发,谓己之不得暂留也。五六纪分袂之时,斜月微星,仅淡淡写晓天光景,而黯然魂消之意自在言外。末句已行之后,远处闻上阳钟动,已晨光熹微,无聊情绪,垂鞭信马而行,唯见晓风杨柳披拂长堤,而画楼人远矣。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
# 此诗内容情调已极近温之情词。
现代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
# 一解写下床惊晏,一解写出门惜早。虽复淫同,然一解写晏,一解写早,不知定晏定早,甚有顿挫之状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颈联写晓别之景,令人辄唤奈何。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赠知音》直刺入未成名人心里。
清薛雪《一瓢诗话》
上一篇:唐·王昌龄《九日登高》
下一篇:唐·令狐楚《赴东都别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