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í
èr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shào
zhuàng
shí
xīn
měng
zhì
hǎi
qiān
yuǎn
zhù
rěn
rǎn
suì
yuè
tuí
xīn
shāo
zhí
huān
měi
měi
duō
yōu
jiàn
shuāi
sǔn
zhuǎn
jué
zhōu
yǐn
zhù
qián
dāng
wèi
zhī
zhǐ
chù
rén
cùn
yīn
niàn
shǐ
使
rén

译文

回想我少年时期,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胸怀壮志超四海,展翅高飞思远去。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遇到欢乐的事不再欢乐,常常心中有许多忧虑。气力在渐渐减退,我身已感一日不如一日。自然运转变化像《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心中惊惧。

逐句剖析

"忆我少壮时":回想我少年时期,

"无乐自欣豫":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 无乐自欣豫: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欣豫:欢乐。

"猛志逸四海":胸怀壮志超四海,

# 猛志逸四海:“猛志”两句: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猛志:壮志。逸:超越。四海:犹天下。

"骞翮思远翥":展翅高飞思远去。

# 翥:飞翔。,骞翮:振翅高飞。骞,飞举的样子。翮,羽翼。

"荏苒岁月颓":随着年岁的衰老,

# 荏苒岁月颓:“荏苒”两句:这两句是说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荏苒:逐渐地。颓:逝。

"此心稍已去":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

# 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

"值欢无复娱":遇到欢乐的事不再欢乐,

# 值欢无复娱:“值欢”两句:这两句写出老年的心境与少壮时“无乐自欣豫”不同。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无复娱:也不再欢乐。

"每每多忧虑":常常心中有许多忧虑。

# 每每:常常。

"气力渐衰损":气力在渐渐减退,

# 衰损:衰退。

"转觉日不如":我身已感一日不如一日。

# 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壑舟无须臾":自然运转变化像《庄子》中的“壑舟”一样,

# 须臾:片刻。这句和下句是说自然运转变化像《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使自己逐渐衰老下去。,壑舟:《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壑,山沟。

"引我不得住":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

"前涂当几许":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

# 前涂当几许:“前涂”两句:这两句是说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几许:几多、多少。

"未知止泊处":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

# 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

"古人惜寸阴":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

# 古人惜寸阴:这句和下句是说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的可怕。惜寸阴:珍惜每一寸光阴。

"念此使人惧":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心中惊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十二首(其五)》是魏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前四句追忆少壮时期的昂扬乐观与“猛志逸四海”的远大抱负;中间八句通过岁月流逝、气力衰退、欢娱不再等细节,呈现身心状态由盛转衰的轨迹;末四句以“壑舟”喻生命不可逆转的流逝,抒发对人生归宿的迷茫及对光阴消逝的深切忧惧。全诗以“欣豫—忧虑—怖惧”的情感脉络贯穿,通过今昔对比与哲理化意象,构建出苍凉深沉的生命咏叹,语言简净凝练而内蕴丰厚,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投射出对人生本质的哲学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杂诗十二首(其五)》是晋朝陶渊明创作的五言诗。这是一组咏怀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陶渊明54岁时,即为公元418年(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后四首约作于公元401年(晋安帝隆安五年),陶渊明37岁时。本诗是其第五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述志之作。诗歌通过少壮与暮年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盛衰、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以及壮志未酬的忧惧之情。

2. 写作手法

引用:“壑舟无须臾“中的“壑舟”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此处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通过引用庄子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强化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无法驻留的悲慨。象征:诗中“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中的“猛志”和“骞翮”象征着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像大鹏展翅一样高飞。

3. 分段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五》开篇两句是“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陶渊明擅长以极简而自然的语言,揭示那些人们熟知却往往忽视的生命感悟。这种表达方式既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又充满亲切感。此二句即一好例。诗人追忆青春年华,纵使未曾经历欢愉之事,胸中依然充盈着本真的喜悦。“无乐自欣豫”的“自”字,精准而精妙地勾勒出青春生命内在的蓬勃生机与天然愉悦。这种不假外物的纯粹生命状态,正是青年人特有的精神气象。“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当年轻的生命活力与人文涵养相融合,便孕育出超越凡俗的宏伟抱负。按照传统文化,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奋发、凌厉。“逸”,突出此志向之远大、超越。“骞翮”即展翅,“翥”者、飞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以上四句回忆少壮时代生命情调,诗情从容之中,而有飞扬之势。“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岁月流转消磨心志,往昔的豪情逐渐消退。诗歌的基调也随之转向深沉内敛。“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即便偶遇欢欣之事,也难以激发真切愉悦,反而频生怅惘愁绪。此二句写出人到中年、晚年之体验,与起笔二句形成深刻对照。诗人对自己的遭遇、时代,一概略而不言,唯反求诸己。所以写出的实为一种人生体验之提炼,一种生命自身的忧患意识。“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气力渐渐衰退,转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深感形体生命的逐渐衰老,这还仅仅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一层次。“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壑舟”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此处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观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来,可证。此四句,语气连贯为一意群。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未来的人生道路,不知还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之归宿将在何处。联系上文之“猛志”及下文之结笔,则此二句之意蕴,实为志业未成之隐忧。生命日渐有限,而生命之价值尚未实现,这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二层次。结笔乃更进一层:“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生命之价值是在每一寸光阴之中实现的,寸阴可惜。古人珍惜寸阴,顾念及此,不能不使人警惧怵惕!珍惜寸阴,念此警惧,足见犹思奋发有为,此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三层次,亦是其忧患意识之一提升。结笔二句,深沉、有力。其启示意义,乃是常新的。

4. 作品点评

全幅诗篇,呈为一种苍凉深沉之风格。诗中,包蕴了少壮时之欣悦,中晚年之忧虑,及珍惜寸阴之警惧。诗情之波澜,亦由飞扬而沉抑,终至于向上提升,即情感脉络随生命阶段跌宕起伏,最终在自省中完成精神跃升。全诗体现着陶诗文体省净而包蕴深远的基本特色。这种特色,实为中国诗歌艺术造诣之一极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不详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十一)》

下一篇:魏晋·徐干《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