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三点万家眠":夜半时分每家每户都已睡着,
# 三点: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点:一更为五点。,三更:又名子时,古代时间名词。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三更就是半夜
"露欲为霜月堕烟":月亮坠入雾中,露水即将凝结成霜。
# 露欲为霜月堕烟:《左传·桓公五年》:“七月有白露,八月露结,九月乃成霜。”
"斗鼠上堂蝙蝠出":斗鼠开始活动,蝙蝠也出现在夜空,
# 蝙蝠:一种能飞翔而似鼠的哺乳动物。焦赣《易林·豫之小畜》:“蝙蝠夜藏,不敢昼行。”
"玉琴时动倚窗弦":窗边的琴被风轻轻吹拂,发出微微声响。
# 玉琴:琴身嵌有美玉者,取其字面华美,亦美称为玉琴。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夜半时分万籁俱寂的环境,通过露将成霜、月堕烟雾、斗鼠蝙蝠活动、琴弦轻动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哀愁,借景抒情,尽显愁绪。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通过描写斗鼠上堂、蝙蝠出动以及玉琴时动倚窗弦等细微动态,衬托出夜半环境的极度寂静,突出诗人在寂静氛围下内心的敏感与孤独。借景抒情:诗中借“露欲为霜月堕烟”之景,将露霜将凝、月堕烟雾的清冷画面呈现,渲染出孤寂氛围,含蓄地抒发内心的哀愁与孤独。
3. 分段赏析
《夜半》一诗开篇“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诗人精准地点明时间处于夜半时分。“三更三点”,这一具体且精确的时间表述,将夜的深沉之感无限放大,让人深切地体会到此时已至深夜极处。而“万家眠”三字,宛如一幅万籁俱寂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家家户户皆已沉睡,外界静谧无声,此句不仅生动地描绘出夜的寂静表象,更为全诗奠定了静谧深沉的基调。“露欲为霜月堕烟”,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笔,细腻地描绘出一幅幽冷的画面。夜露在清冷的空气中渐渐凝聚,仿佛即将化作寒霜,给人以丝丝寒意。而那高悬的明月,此刻也仿佛被烟雾所笼罩,月色朦胧,缓缓下沉,似乎要堕入那无尽的烟霭之中。这一景象,进一步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感受着夜的寒凉与寂寥。“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视角一转,诗人从听觉入手。在这寂静的深夜,原本安静的屋内,突然传来老鼠争斗的声响,它们窜上堂屋,打破了夜的宁静。与此同时,蝙蝠也在黑暗中穿梭而出,发出细微的动静。而更为微妙的是,那倚靠在窗边的玉琴,似乎在不经意间轻轻颤动了一下琴弦,发出极其细微的声音。这琴弦的轻动,或许并非真实存在,而是诗人因愁绪满怀难以入眠,在极度的静谧中产生的近乎主观的幻觉。但正是这一丝若有若无的琴弦之音,进一步强化了夜的寂静,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因内心的愁绪无法排解,对周围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都感知得异常敏锐。
# 露凝月坠,时暗也;鼠斗蝠出,小人得志也;玉琴动倚窗之弦,闲居不能安枕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卷十四
# 此诗神意俱到,且用笔亦极自然。
清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上一篇:唐·杜牧《隋宫春》
下一篇:唐·刘得仁《寄楼子山云栖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