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biàn
jiào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zhú
jìng
cóng
chū
lián
fēng
chū
huà
chéng
chuāng
zhōng
sān
chǔ
jìn
lín
shàng
jiǔ
jiāng
píng
ruǎn
cǎo
chéng
zuò
cháng
sōng
xiǎng
fàn
shēng
kōng
yún
wài
guān
shì
shēng

译文

蜿蜒的竹林小径从寺中伸延出,莲花似的山峰耸出于佛法幻化的城郭后。窗内望去,三楚的风貌一览无余,树林远处九江平坦开阔。盘腿端坐在软绵绵的青草上,长松中传来和尚诵经的声音。幽居在山云之上,似乎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世间的万事万物,体悟那无生之道的深远与奥妙。

逐句剖析

"竹径从初地":蜿蜒的竹林小径从寺中伸延出,

# 初地:佛教语。谓修行过程十个阶位中的第一阶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乾慧地”为“初地”;大乘菩萨“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

"莲峰出化城":莲花似的山峰耸出于佛法幻化的城郭后。

# 化城: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

"窗中三楚尽":窗内望去,三楚的风貌一览无余,

# 三楚: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

"林上九江平":树林远处九江平坦开阔。

"软草承趺坐":盘腿端坐在软绵绵的青草上,

# 趺坐:盘腿端坐。

"长松响梵声":长松中传来和尚诵经的声音。

# 梵声:和尚诵经的声音。

"空居法云外":幽居在山云之上,

# 法云:佛教中,法云谓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这里指山云之上。,空居:幽居。

"观世得无生":似乎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世间的万事万物,体悟那无生之道的深远与奥妙。

# 无生: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观世:观察世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辨觉寺》是唐代王维开元二十九年所作五言律诗,描绘了他登上庐山游辩觉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的幽静地理,“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的壮阔景色,“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的禅坐体悟,以及“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的禅想感悟,展现了山寺环境、高处景色、禅坐与禅想的深邃,以大笔勾勒、细腻描写、佛语禅理的运用,营造出空灵淡远的艺术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禅理的深刻理解、内心世界的平和宁静、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向往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维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春,完成南选任务北归途中,因游历庐山辨觉寺,被其幽静环境、壮丽景色及佛教氛围所触动,心生感慨,故写下《登辨觉寺》一诗,以此表达对所见所感的赞美与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登辨觉寺》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同时也是一首山水田园题材的诗。此诗写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首联介绍了辩觉寺的地理位置,引领读者进入这一幽静之境;领联则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所见的壮阔景象,以“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两句大笔勾勒,其中“尽”字展现了广袤无垠的视野,“上”字赋予了景色鲜明的层次感,而“平”字则营造出一片宁静祥和的画面。颈联转而描绘了诗人禅坐时的情景,细腻入微;尾联则体现了诗人禅想时的深邃与超脱。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王维通过描绘山寺的幽静环境、高处的壮丽景色,以及禅坐时的体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佛教禅理的深刻理解和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对比:他通过山寺的幽静与世俗的喧嚣进行对比,突出了山寺的脱俗与宁静。同时,高处景色的壮阔与内心世界的宁静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还使得诗歌在表现上更加生动有力。例如,“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与世俗的繁华形成对比,展现了山寺的清幽与神秘;“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的壮阔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凸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

3. 分段赏析

王维的部分诗作以僧侣、佛寺为主题,擅长通过诗歌传达佛法奥义,如《夏日过青龙寺竭操禅师》便是以诗语精妙诠释佛法真谛的佳作。而他的《登辩觉寺》则另辟蹊径,以“登”字为核心线索,细腻描绘了登至山顶佛寺后的壮阔远眺之景。首联中,“初地”一词源自佛经,象征着菩萨修行的起点,在此诗中亦巧妙地指代了诗人踏入山林的起始之地。而“化城”则取自《法华经》,原指修行途中的暂时休憩之所,诗中则寓意为登山至极顶的象征。王维运用佛语,贴切地勾勒出登山的进程,使诗句富含深意。颔联承续山顶之意,铺展开来的是一幅宏大的山顶景观图。诗人登高望远,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千里江山的画卷,窗中所见,林上远眺,皆是一片辽阔无垠。山林与大江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壮丽图景。面对如此豁然开阔的山景,诗人内心意兴盎然,然而他却选择静坐聆听,因为那唱诵佛经的声音正悠悠传来。颈联中,“软草”与“长松”成为了诗中的主角,它们似乎拥有了生命,以“承”与“响”的动态展现出对佛音的感知与传达。这一联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灵性,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尾联以“空居法云外”回望辨觉寺,以“观世”一词收束全文,将登临远眺之景与体悟佛法大观紧密相连。诗人身处凡尘,却能观三千世界、人情百态,从而在内心深处体悟到佛法的真谛。整首诗以景寓情,以情显理,展现了王维深邃的佛学造诣与高超的诗歌技艺。

4. 作品点评

此诗《登辩觉寺》以“感”触发“悟”,虽巧妙融入佛经典故,却未直接阐述佛法教义;尽管未明言佛法,但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壮阔景象,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佛理的深奥与微妙,真可谓意境深远,兴象含蓄而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窗中”二句)旷阔有气,但“上”字声律未妥。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

# 梵刹诗,此则景象弘远,声调超凡,登眺中绝唱。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摩诘诗佳句甚夥,如“窗中三楚尽,林外九江平”;“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皆超然绝俗,出人意表。

清彭端淑《雪夜诗谈》

# 雅正。

清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窗中”二句,上句写自庐山僧寺远佑,“一了数千里”,三楚尽收眼底;下句写从庐山下望,近处是一片树林,林外有水阔波平的彭蠡(今鄱阳湖)和注入彭蠡的湖汉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句中用一“上”字,表现出了景物的远近层次(画中可把远处的九江画在近处的树林上)。二句气象阔大,写出了庐山一带的地理特征。

现代陈铁民《王维新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滕传胤《赠人》

下一篇:唐·王周《石首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