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春应尽":江南万里,春光已过,
"三江雁亦稀":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 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连天汉水广":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
"孤客郢城归":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 郢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国稻苗秀":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
# 秀:庄稼开花。,郧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
"楚人菰米肥":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
# 菰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米:一作菜。
"悬知倚门望":我深知家中的亲人定是在倚门盼望,
# 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悬知:遥知。
"遥识老莱衣":远远地就能认出你,作为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 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友人从长安归楚地途中的春尽雁稀、汉水浩渺等景象,借景抒情,巧用老莱衣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希望友人回家孝敬父母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开篇描绘春尽雁稀、汉水浩渺之景,借景营造离别氛围,衬托友人南归的孤寂。用典:尾联运用老莱衣典故,含蓄表达希望友人回家孝敬父母的期许。
3. 分段赏析
《送友人南归》首联,描绘万里大地春去、雁北归而友人南行之景,从高空视角营造出雄伟辽阔氛围,以春尽雁归与友人南去的反差,为送别奠定基调;颔联写水波辽阔的汉江接天,借物大人小之感,暗示“孤”客漂泊不定,烘托友人旅途孤寂;颈联通过描写楚地稻田笔直、菰米丰收之景,借景含蓄渲染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尾联运用老莱衣典故,从诗人对友人母亲倚门盼望的想象,以及希望友人尽孝的角度,展现出对友人归家的关怀与期许。
4. 作品点评
《送友人南归》是王维诗作中的送别诗。通览全诗,既不见对送别之事的直抒,也无对送别场景的着意渲染,并且那些送别诗里常见的满含思念、忧伤、凄凉等浓烈情感的字词,在此诗中全然不见。然而,诗人于送别之际的复杂心境,诸如理解、担忧、伤感、劝勉等情绪,实则隐匿在诗作深处。只要用心品味,便不难捕捉到这些细腻情感。诗的末两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一句写诗人,一句写友人,生动勾勒出两人的鲜明形象,尽显诗意与深情。
# “孤客郢城归”,尽谢点染,情思萧然。
明学者刘云《王摩诘诗评》
上一篇:唐·李世民《赋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