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隅一分手":你我在城边上一分手,
# 城隅:城墙一角。城,此指京城长安。隅,角落,边。
"几日还相见":还要什么时候才能相见?
# 几日:什么时候。
"山中有桂花":山里的桂花将要开放,
# 桂花:木犀花,香气极浓。
"莫待花如霰":别待花落如雪霰才回还。
# 霰:雪霰,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由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到冷空气凝结而成,呈球形或圆锥形,常在下雪前出现。这里用以形容桂花散落的样子。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亦为送别诗。王维以“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的离别诘问切入,将长安城隅的宦途牵绊与南山桂影的隐逸清芬并置,后两句“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借桂花开谢如雪,既寄“早归”之盼,更托“守洁”之志。相较于直白劝隐,诗中“桂”意象双关:既指山居美景不可辜负,亦喻高士风骨不可蒙尘,于仕隐张力的留白间,折射天宝末年文人“终南捷径”理想幻灭后的精神转向。全诗以白描造境,语淡如话,却在“几日还”的时空悬疑与“花如霰”的物候隐喻中,织就盛唐送别诗中“淡墨藏锋”的别调。
2. 写作手法
设问:“几日还相见”运用了设问的写作手法,诗人抛出“几日还相见”的疑问,以“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进行间接回应。借景抒情:后两句“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将情感寄托于山中桂花意象——桂花既象征隐士的高洁(暗赞崔兴宗归隐之志),又以“花如霰”比喻花期短暂,委婉劝友人早归。此手法将抽象的离别之情具象化为可感的自然物候,达到“景语即情语”的境界。
3. 分段赏析
首句“城隅一分手”,以送别场景的截取暗含宦海隐忧;次句“几日还相见”以设问拓开时空,在“还”字的急切中交织挚友难舍与庙堂倦意。后两句“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转笔以桂花意象双关:一则以“花如霰”喻隐逸之美稍纵即逝(劝友莫负山居),二则借桂香高洁暗托诗人对“去伪存真”的精神追慕。相较于裴迪同题诗的直白劝归,王维此作更显张力——桂花既是招隐的物候信使,亦是禅意的诗化载体,二十字间仕途牵绊(城隅)与山林召唤(桂花)形成对冲,终以“莫待”的轻叹消解聚散执念,于盛唐送别诗中独树“淡极始知花更幽”的禅意美学。
4. 作品点评
此诗与裴迪《送崔九》同题共作,然旨趣殊异。王维虽赞友人归隐之志(“山中有桂花”暗喻高洁),却未如裴迪“尽日不能愁”般劝其永绝尘寰,而是借“莫待花如霰”的物候之喻,凝缩双重情思:表层是盼友人早归长安的世俗牵念,深层则是对山中清境的倾慕——桂花开时绚若雪霰,恰似隐逸生活短暂易逝,需及时珍赏。相较于裴诗直白劝隐,王维以“桂花”意象为双关媒介,既不言“劝仕”亦不讳“羡隐”,于留白间展露盛唐文人“仕隐两难”的微妙心境。全诗二十字无斧凿痕,却以“几日还”的时空悬问与“花如霰”的禅意留白,织就余韵悠长的精神图谱,堪称“以淡笔写浓情”的典范。
# 南山非远,然既别恐不能即会,故以花落促其归。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古甚。亦极有味,耐人领略言外意不尽,冲淡自然。
清黄香石《唐贤三昧集笺注》
# 右丞五绝全用天机,故尝独步一时。
清王士禛《批唐贤三昧集》
# 此兴自高,人道不得。
明顾麟编《批点唐音》
上一篇:唐·羊士谔《山阁闻笛》
下一篇:唐·欧阳炯《清平乐·春来街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