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垂绝徼千行泪":不必再因贬官南方而垂泪千行了,
# 绝徼:偏僻荒远之地,此指广东省和湖南省南部韩、张两人贬官之所。绝,一作“越”。《汉书·邓通传》:“盗出徼外铸钱。”颜师古注曰:“徼,犹塞也。东北谓之塞,西南谓之徼。”
"共泛清湘一叶舟":今天不是乘一叶扁舟沿湘江北上了吗。
# 一叶舟:船如一叶,极言其小。
"今日岭猿兼越鸟":岭猿越鸟的鸣叫声,本来会使北人听了哀愁的,因为今日遇赦北归又和好友同行,
"可怜同听不知愁":似乎猿鸟声也变得可爱而使人忘掉忧愁了。
# 可怜:这里作可爱解。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酬赠诗。介绍了作者韩愈与张署遭贬后遇赦,同赴江陵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遇赦北移的喜悦心情与劫后余生的感慨,同时也用湘江泛舟之乐排解往昔忧伤,以友情慰藉当下苦闷。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清湘”“一叶舟”“岭猿”“越鸟”等景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如漂泊之感、劫后余生的慰藉、遇赦的喜悦等。对比:“清湘”的澄澈与“一叶舟”的渺小形成对比,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暗示人生境遇。
3. 分段赏析
“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绝徼”点明此前贬谪之地的偏远荒蛮。诗人劝张署不要再为身处荒远之地而落泪,体现出一种豁达。“共泛清湘一叶舟”描绘出二人同乘轻舟于湘江之上的画面。“清湘”的澄澈与“一叶舟”的渺小形成对比,既写出环境之清幽,又暗示出人生的漂泊之感。此句表面写行舟之景,实则传达出劫后余生、友人相伴的慰藉,在困境中寻得一丝温暖与希望。“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岭猿”“越鸟”是南方偏远之地的典型意象,其啼鸣往往象征着孤寂、愁苦。但诗人却说“同听不知愁”,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是反话正说。诗人并非真的不知愁,而是在遇赦北移的情境下,刻意强调内心的喜悦与豁达,以喜掩愁。“可怜”一词饱含珍视之意,珍视这与友人同听啼鸣的时刻,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此时复杂却又偏向积极的心境,将遇赦后的庆幸与对未来的期许蕴含其中。
4. 作品点评
此诗借湘江泛舟之趣,驱散往昔幽忧;凭友人相伴之情,抚慰当下烦愁。遣词造语新奇独特,笔力雄健刚劲,尽显中唐以降绝句于意境锤炼上的用心。
# 此谓同听不同情也。须如此结,首二句方振得起(末句下)。
明蒋之翘《辑注唐韩昌黎集》
# 所值之累不殊,所感之情则异。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退之胸襟阔,自别有一种兴趣。此反用猿鸟意,亦唐人所未有。
清朱彝尊《批韩诗》
# 今日“同听不知愁”,则他日之愁可知矣,“可怜”二字,无限低徊。
清朱彝尊《批韩诗》引汪琬
# 昌黎古诗胜近体,而近体中惟《湘中酬张十一功曹》、《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及《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诸作,矫矫不群,可以颉颃老杜。……近体中得此,所谓已探鲡龙珠,馀皆长物矣。
近代马位《秋窗随笔》
# 诗言同是天涯薄宦,休嗟绝激之遥,且纵清游之乐。我与君打哀怨等于岭猿,飘泊侪于越鸟,扁舟同听,相顾惘然,彼无知之猿鸟,不自哀其蛮荒栖泊,安能知迁客之愁,只为单枕清宵,搅人乡梦耳。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王涯《塞下曲二首》
下一篇:唐·李嘉祐《江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