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n
wǎng
shēn
lín
zhú
dèng
dào
pán
shí
zhì
huáng
niú
lǐng
jiàn
huáng
huā
chuā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wēi
jìng
wàn
zhuǎn
shù
jiāng
sān
xiū
huí
huán
jiàn
yǐn
yìng
lín
qiū
sōng
shàng
chán
chán
shí
zhōng
liú
jìng
yán
shēn
cháng
xiào
gāo
shān
tóu
wàng
jiàn
nán
shān
yáng
bái
ǎi
yōu
yōu
qīng
gāo
jìng
绿
shù
céng
shì
yàn
méng
kuàng
rán
xiāo
rén
yōu

译文

山路崎岖险峻,弯道无数,走了几里路就休息了多次。我四下寻找同行的旅伴,他们隐隐地显现在林丘中。风一吹,松上的水珠飒飒地作响,石间的流水潺潺地流淌。在深僻的溪水边沉静地思考,在高高的山头上放声长啸。远远望见终南山上的太阳,山中萦绕的白色雾气缥缈无定。青翠的山野明丽清净,绿树郁郁葱葱,好像要飘到天上去了。曾经的我对茂密的树林心生厌倦,然而眼前这旷达的山景却使我的忧虑烟消云散。

逐句剖析

"危径几万转":山路崎岖险峻,弯道无数,

# 危径:险峻的山路。

"数里将三休":走了几里路就休息了多次。

# 三休:多次休息。

"回环见徒侣":我四下寻找同行的旅伴,

# 徒侣:徒行之人。,回环:反复、来回。

"隐映隔林丘":他们隐隐地显现在林丘中。

"飒飒松上雨":风一吹,松上的水珠飒飒地作响,

"潺潺石中流":石间的流水潺潺地流淌。

"静言深溪里":在深僻的溪水边沉静地思考,

# 静言:沉静地思考。

"长啸高山头":在高高的山头上放声长啸。

"望见南山阳":远远望见终南山上的太阳,

# 南山:终南山,也即秦岭。

"白露霭悠悠":山中萦绕的白色雾气缥缈无定。

# 悠悠:远貌。,霭:形容远。

"青皋丽已净":青翠的山野明丽清净,

# 青皋:山林、山野。皋,水边之地。

"绿树郁如浮":绿树郁郁葱葱,好像要飘到天上去了。

"曾是厌蒙密":曾经的我对茂密的树林心生厌倦,

# 蒙密:茂密的草木。

"旷然销人忧":然而眼前这旷达的山景却使我的忧虑烟消云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诗人以自身行旅为线索,先是描绘了山路的险峻难行,接着通过对山林间同伴身影的若隐若现、松上雨声与石间水流声的刻画,营造出清幽氛围。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展现出南山阳面白露悠悠、青皋洁净、绿树繁茂的开阔明丽之景。全诗运用移步换景、视听结合、情景交融等手法,生动展现旅途见闻,也细腻呈现出诗人从对山林幽深厌烦到被美景治愈、忧愁消散的心境转变,尽显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饱含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敬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毕宝魁在《人间最美是清秋·王维传》中所述,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踏上了西行入蜀的游览之路,在途中一路写诗作画。《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这首诗,便是王维在此次入蜀途中挥毫而就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描述了诗人在入蜀途中的经历与见闻。开篇写山路崎岖蜿蜒,行走艰难,凸显旅途的艰辛。途中,诗人刻画山林间同行伙伴身影的隐现,以及松上雨、石中流的景象,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而后视角转换,展现出南山南面白露飘荡、青皋洁净、绿树葱郁的开阔明丽之景。通过移步换景、视听结合与情景交融等手法,生动展现了一路行旅的所见所闻。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诗人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随着脚步的移动,依次描写了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从“危径几万转”的险峻山路,到“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的曲折山路和林间同伴,再到“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的溪边景色,最后到“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的远景,通过不断变换的视角和场景,展现了旅途的全貌,使读者仿佛跟随诗人一同经历了这段行程。情景交融:诗歌前半部分写山路的艰险、旅途及山林的幽深,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厌烦,如“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体现了旅途的艰难,隐隐传达出诗人的负面情绪。后半部分随着景色的变化,诗人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观,心境逐渐转变,“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忧”直接表明了诗人心中的忧愁在自然美景中消散,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紧密融合,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动静结合:“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中,雨落松枝的“飒飒”声和水流过石头的“潺潺”声,都属于动态描写,给山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中的南山、白露、青皋、绿树等,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动静相互映衬,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加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危径”直白道出山路的险峻难行,“几万转”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路蜿蜒曲折之态,每行数里,诗人就得多次停下休息。此句生动展现出旅途的艰难困苦,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在崎岖山路上疲惫前行的身影,也由此奠定了诗人初始烦闷的心境,为全诗情感发展埋下伏笔。接下来四句,前两句从视觉入手,诗人在迂回的山路上,偶尔回头,能看到同行的伙伴在树林山丘间时隐时现。这一画面不仅体现出山路的曲折,更凸显出山林的幽深茂密,人在其中,踪迹难辨。后两句聚焦听觉,“飒飒”精准模拟出雨滴落在松叶上的细微声响,“潺潺”则形象描绘出溪水在石头间流淌的潺潺之音。两种声音交织,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使诗人原本烦闷的情绪在这自然之声的安抚下,逐渐趋于平和,沉浸于山林的美妙之中。七至十句,“静言深溪里”描绘出诗人独自在深溪边安静沉思的画面,“长啸高山头”则展现出诗人在山巅放声长啸、尽情释放的洒脱姿态。随后诗人眺望远方,南山的南面,白露如轻纱般悠悠飘荡,青色的水泽高地洁净美丽,郁郁葱葱的绿树像是漂浮在空中。这一系列远景构成一幅开阔、明丽且富有诗意的山水图,诗人此前因旅途艰难而生的忧愁,在这般壮美景色的冲击下,彻底消散,内心满溢着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喜悦之情。末句直接点明诗人曾经对山林幽深茂密的厌烦情绪。然而此刻,在经历了一路的风景变换后,这种厌烦已全然被眼前美景驱散,心境变得豁然开朗。这不仅再次强调了诗人心境从忧愁到喜悦的巨大转变,也巧妙回扣全诗,深刻体现出自然山水拥有抚慰人心、消解忧愁的强大力量,尽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4. 作品点评

全诗语言清新明丽,风格与语词皆汲取了两晋六朝五言诗的精华。其行文质朴又不乏灵动,恰似彼时诗作般精准勾勒情境。如巧用叠词绘声,营造静谧氛围,与两晋六朝追求的自然清新格调契合。诗中所绘景色,宛如展开一幅清新脱俗的山水画卷,从幽深山林到开阔远景,色彩明快,尽显悠然之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江为《临刑诗》

下一篇:唐·李白《笑歌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