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悲双鬓":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
"空堂欲二更":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 欲二更:将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又称二鼓。,堂:泛指房屋的正厅。
"雨中山果落":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
# 山果:山上的野果。
"灯下草虫鸣":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 草虫鸣:点出秋。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灯下:点出夜。
"白发终难变":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
"黄金不可成":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 黄金不可成:《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时,有方士栾大诡称“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为五利将军。后均无效验,被杀。黄金可成,亦指炼丹术。黄金,道教仙药名。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
"欲知除老病":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
# 老病:年老多病。
"唯有学无生":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 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夜独坐》是一首五言律诗,属哲理抒情诗题材。全诗围绕秋夜独坐时的所思所感展开,开篇“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诗人独坐空堂,面对双鬓白发,感慨时光流逝,流露出对自身衰老的悲哀。颔联“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以秋雨中山果掉落、灯下草虫低鸣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氛围,进一步强化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流逝的哀伤。颈联“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明确指出生命衰老不可逆,否定了炼丹求长生的虚妄。尾联“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则点明主旨,诗人认识到万物有生有灭,人生短暂,唯有学习佛教“无生”教义,方能摆脱老病痛苦,表达出诗人从对人生悲哀的沉思,到领悟佛理、寻求解脱,决心皈依佛门的思想转变过程。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借“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景象,描绘了秋雨中山果掉落、灯前草虫低鸣的画面,以凄凉的秋夜之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悲哀以及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使情与景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以动衬静:同样是“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两句,山果落地的声音、草虫的鸣叫声,本是动态的声响,但在秋夜的背景下,这些声音反而更加衬托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独坐时的静谧氛围,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直抒胸臆:首联“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中的“悲”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双鬓斑白、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毫不隐晦,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对比:颈联“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中,将不可改变的白发与无法炼成的黄金进行对比,一方面体现了生命的衰老无法逆转,另一方面表明了追求长生的虚妄,突出了诗人对生命有限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的悲哀。象征:诗歌整体以“秋夜独坐”的情境象征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佛理的探寻过程。秋夜的冷清、寂静,暗示着人生的孤独与无常,而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中独坐沉思,象征着他在人生道路上对生命意义和归宿的探索。虚实结合:诗中既有“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样眼前所见所闻的实景描写,又有“黄金不可成”所涉及的关于炼丹求长生的想象以及“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对佛教“无生”境界的思考等虚写内容,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深度。
3. 分段赏析
首联“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独坐”一词,直接点出诗人孤身一人的状态,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悲”字则是诗眼,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悲哀的情感基调。诗人对着自己斑白的双鬓,心中涌起对时光流逝、容颜老去的悲伤。“空堂”描绘出环境的空旷、寂寥,更增添了孤独之感,而“欲二更”则点明时间,秋夜已深,在这样的时刻,诗人独坐空堂,悲哀之情愈发深沉,为下文的进一步抒情和思考做了铺垫。颔联“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从描写的角度看,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秋夜雨中的画面。秋雨淅淅沥沥,山中的野果在雨水的冲刷下,纷纷掉落,发出簌簌的声响。屋内的灯光下,草虫在低低地鸣叫。诗人通过对山果落和草虫鸣这两个细微动态的描写,以动衬静,将秋夜的寂静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情感角度分析,诗人此时正陷于人生的悲哀之中,这外界的声响不仅没有打破这份寂静,反而更显孤独。山果的掉落和草虫的鸣叫,仿佛是万物在时光流逝中的无奈挣扎,与诗人自己对生命流逝的悲哀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哀之情。颈联“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白发终难变”,诗人再次强调了岁月对人的改变,白发是衰老的象征,它无法再变回黑色,意味着生命的衰老不可逆转,这是对自然规律的无奈叹息。“黄金不可成”则是对追求长生不老的否定。在古代,人们常常幻想通过炼丹等方式炼制出黄金,进而实现长生。而诗人明确地认识到这种想法的虚妄,表明他已经从对长生的幻想中清醒过来,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之感,也为尾联的“学无生”做了思想上的铺垫。尾联“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欲知除老病”,表明诗人在经历了前面的沉思和感慨后,开始寻求解决人生老病痛苦的方法。“唯有学无生”则给出了答案,诗人认为只有学习佛教中“无生”的教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痛苦。这里的“无生”是佛教的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消除七情六欲,达到一种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这一联从对人生悲哀的抒发,转向了对佛教义理的领悟和皈依,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体现了诗人在面对生命困境时,从佛教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转变,也完整地呈现了诗人从悲哀到觉悟的禅悟过程。
4. 作品点评
《秋夜独坐》是王维创作的一首的五言律诗。开篇“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直抒胸臆,将孤独、悲哀的情绪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奠定全诗哀伤基调。颔联“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堪称神来之笔,巧用以动衬静与借景抒情之法,借山果落地、草虫低鸣的细微动态,反衬出秋夜的死寂,又将内心的孤寂悄然融入这凄清之景。后两联虽以说理为主,却过渡得不着痕迹,从对人生短促、神仙虚妄的喟叹,自然而然地转入对佛教“无生”教义的参透,以情感为引,铺就通往佛理的道路,让抽象的佛理变得鲜活可感。此诗生动呈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度思考。面对时光流逝、生命衰老,诗人没有流于表面的伤怀,而是进一步探寻解脱之道,从对人生苦难的感慨延伸到对佛理的领悟,为读者带来心灵启迪,拓宽了对生命意义探索的视野。此诗从开篇的黯然神伤,到中间的情景交融,再到结尾的佛理彻悟,宛如一幅徐徐铺展的心灵长卷,引领读者踏上一场深刻的人生叩问与精神追寻之旅。
# 顾云:极平易,有点化。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三四轻便。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黄俞言曰:自然语,要是锻炼中来。周启琦曰:出口语圆湛轻便。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全首只注“唯有学无生”句。“双鬓”、“白发”、“老病”似乎言之复矣,须知是心口俱忙,不觉其然。悠悠生死海中者何以知之?
清焦袁熹《此木轩五言律七言律诗选读本》
# 五六从来不留顿,学者须一眼注定下文。识此,则知五六之不求甚工者,乃所以为工,而求工者多不成诗也。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上半首沉痛迫切,下半首直截了当。胸中有此一首诗,那得更有余事?须知右丞一生闲适之乐,皆从此“悲”字得力也。
清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
# 神伤幽独,是夜情景。万古如生。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真意溢于楮墨,其气充足。清婉。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陈德公曰:读之萧瑟,增人道念。评。“欲二更”,“欲”字尖颖。后四婉不伤雅,笔高故然。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一气说下,最浑成。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吴汝纶评:挺起得势(“白发”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