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金隤壁":敕勒族毡房是金饰的四壁,
# 壁:一作碧,隤:一作墤。
"阴山无岁华":阴山上没有草木。
# 岁华:指草木。因其一年一枯荣而这样说。
"帐外风飘雪":帐篷外面风雪交加,
"营前月照沙":军营前的月光照着沙地。
"羌儿吹玉管":青年男子吹奏着玉制的管乐,
# 羌儿: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青年男子。
"胡姬踏锦花":青年女子踩踏着锦缎花舞蹈。
# 胡姬: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青年女子。
"却笑江南客":他们嘲笑那些来自江南的游子,
# 江南客:漂泊北部边塞的南方人。
"梅落不归家":梅花凋谢了还不回家。
# 梅落:用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关联梅落。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雄健笔力勾勒塞北边塞的独特风情,既展现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又暗含对江南游子的深沉喟叹。全诗通过刚柔并济的意象对比,既赞颂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又流露出对故园的隐微思念,更暗含对南北文化差异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却笑江南客,梅落不归家”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诗句以“江南客”与“敕勒塞北”的游牧生活形成鲜明对照。江南象征江南水乡的婉约缠绵,而塞北则代表北方草原的雄浑苍凉。这种地域差异不仅凸显了南北自然风光的迥异,更暗含对江南文人羁旅漂泊的调侃。
3. 分段赏析
首联“敕勒金𬯎壁,阴山无岁华”,点明地域背景。“金隤壁”写敕勒川的山壁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画面壮阔;“阴山无岁华”则以“无岁华”直述阴山没有中原四季的繁华,突出塞北气候寒冷、草木不生的荒凉,开篇便勾勒出边地的萧索基调。颔联“帐外风飘雪,营前月照沙”承接首联,具体描绘边地日常。“风飘雪”写帐外寒风卷雪的凛冽,“月照沙”绘营前月光洒在沙地上的清冷,两组意象叠加,以“风”“雪”“月”“沙”等典型边地景物,强化了边塞环境的艰苦与孤寂,画面感鲜明。颈联“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转向人物活动,笔调一转。“羌儿”“胡姬”代指边地少数民族青年,“吹玉管”的悠扬乐声与“踏锦花”的轻盈舞姿,为单调的边地生活增添了生机。这一联通过动态描写,展现了边地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活场景,也暗含戍边生活并非只有苦寒,亦有独特趣味。尾联“却笑江南客,梅落不归家”以对比收束全诗。“笑”字是关键——边地诗人笑江南游子沉醉于江南梅落之景而不愿归乡。此句表面调侃,实则暗含对江南客执着于故土的微妙讽刺,同时以“梅落”呼应江南春景,与塞北的“无岁华”“风雪月沙”形成对照,更突出塞北风情的独特与壮阔,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温庭筠《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