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开洛邑":洛阳城打开九座城门,
"双阙对河桥":宫门前两座高台相对着河桥。
"白日青春道":阳光照耀着春日的大道,
"轩裳半下朝":官员们的车马才陆续离开朝堂。
# 下:一作夏。
"乘羊稚子看":孩童骑着羊羔好奇张望,
"拾翠美人娇":佳人弯腰拾取翠羽轻摇。
"行乐归恒晚":游玩尽兴归来总到月色已高,
"香尘扑地遥":车马扬起的香尘飘散在遥远街道。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1. 分段赏析
“九门开洛邑,双阙对河桥”两句是描绘洛阳城的全景。“九门”写出了洛阳城城门众多,展现出城市的宏大格局;“开”字使静态的城门仿佛有了动态之感,让整个画面鲜活起来。“双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与“河桥”相对,对仗工整,凸显出洛阳城建筑布局的规整与雄伟,展现出都城的庄严气象。“白日青春道,轩裳半下朝”描绘了春日洛阳街道上的场景。“白日”点明时间是白天,阳光明媚;“青春道”强调正值春天,道路上充满生机。“轩裳”指代穿着官服的官员,“半下朝”说明此时正值官员下班之时,街道上出现了大量的官员,暗示了洛阳城作为政治中心的繁华,以及官场的日常动态。“乘羊稚子看,拾翠美人娇”两句聚焦于城中的人物。“乘羊稚子”描绘出天真可爱的儿童骑着羊的有趣画面,充满生活气息,给人以活泼之感。“拾翠美人”则展现了美丽女子在春日里拾取翠鸟羽毛等饰物的娇美姿态,一个“娇”字生动地刻画出美人的柔媚之态,这两句通过对稚子和美人的描写,增添了城市生活的温馨与美好。“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是对人们游乐活动的总结。“行乐归恒晚”说明人们尽情游乐,常常很晚才回家,体现出洛阳城人们生活的悠闲自在和愉悦欢乐。“香尘扑地遥”描绘出人们归来时车马扬起的尘土中似乎都带着香气,且飘散得很远,从侧面烘托出参与游乐活动的人数众多,以及场面的热闹非凡,进一步强化了洛阳城的繁华与欢乐氛围。
上一篇:唐·钱起《长安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