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屈节":要像渔父那样折节易行,
# 屈节:折节,降低身分相从,指改变本性去顺应世俗变易。,渔父:语本《楚辞·渔父》,借指退世隐居之人。
"水潜匿方":暂时潜藏起来,隐匿自己方直的个性。
# 匿方:隐匿方直的个性。,水潜:在水乡潜藏。
"与峕进止":要看时机来决定进退,
# 进止:进退。,峕:汉碑的“时”字。
"出行施张":时机来了仍然要出去实行自己的主张。
# 施张:比喻事物的盛衰、兴废。施,通“弛”,放松弓弦;张,拧紧弓弦。
"吕公矶钓":要像吕尚那样隐居生活,
# 矶:水边石滩或突出的岩石,一作“饥”。,吕公:周初人,姜姓, 吕氏,名尚,字子牙,亦称姜太公。
"阖口渭旁":闭口不言。
# 阖口:闭口不言,暗寓吕公与周文王言语相合之事。阖,通“合”。“吕公”的“吕”字,闭上一个“口”,离得“口”字。
"九域有圣":天下有圣明之人,
# 圣:古之王天下者;指帝王。,九域:指九州,泛指天下。
"无土不王":拥有土地便可称王。
# 无土不王:语本《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好是正直":崇尚正直的品德,
# 好是正直:语出《诗·小雅·小明》,接近端正刚直之人。好,爱。
"女回于匡":要匡正奸邪的行为。
# 回:奸回,邪僻。“好是”的“好”字,“女”回去了,离得“子”字。,女:同“汝”,你。
"海外有截":四海之外整齐有序,
# 海外有截:语出《诗·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海外,四海之外,泛指边远之地。有截,犹“截截”,整齐划一的样子。
"隼逝鹰扬":如鹰隼般奋飞显威。
# 逝:飞。,隼:一种猛禽,鹰类中最小者,飞速善袭。
"六翮将奋":翅膀即将奋力振起,
# 奋:鸟张开翅膀,奋飞的意思。,将:一作“不”。,六翮: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代鸟的两翼。
"羽仪未彰":光彩尚未彰显于世。
# 彰:文采美盛鲜明。,羽仪:即羽翼,比喻被人尊重,可作为表率。
"蛇龙之蛰":龙蛇蛰伏等待时机,
# 蛇龙之蛰:蛇龙一作:龙蛇。语本《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蛰,动物潜伏冬眠。
"俾也可忘":暂且忘却纷扰之事。
# 也:之,代词。,俾:使。
"玟璇隐曜":美玉隐藏自身光辉,
# 曜:光泽,光辉。,玟璇:泛指美玉。玟,美石,一作“玖”。璇,同“琁”,美玉。
"美玉韬光":不炫耀其璀璨夺目。
# 韬:收敛,掩藏。
"无名无誉":不求声名和赞誉,
"放言深藏":将言论深深隐藏起来。
# 放言:谓不冉谈世俗事务。语出《论语·微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按辔安行":勒住缰绳安稳前行,
# 安行:徐行,缓慢前进。,按辔:紧扣马缰绳,使马慢行或停止。
"谁谓路长":谁说前路漫长难行。
# 谁谓路长:化用《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余将上下而求索”。
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曾任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后又任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建安十三年因触怒曹操被杀。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为东汉末年一代文章宗师,亦擅诗歌。其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申张教化,荐贤举能,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其文章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气势充沛。《临终诗》为其代表作品。明人辑有《孔北海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离合体诗。诗中借渔父、吕公等典故,以及对各种情境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处世态度和人生志向。借历史典故和景象描写,运用离合手法,写出了作者在复杂政治局势下的思考与情志。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运用典故。“渔父”典故,暗示要像渔父一样懂得时机,隐藏自身;“吕公矶钓”用吕尚在渭水垂钓等待明主的典故,表达作者对明主的期待和自身怀才不遇之感,丰富了诗歌内涵,增添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四句,犹如提纲挈领,清晰宣示了诗人今后的斗争策略。“屈节”意即折节,诗人认为需改变行事方式,效仿渔父在水乡潜藏,将方正刚直的个性隐匿起来。但并非一味隐退,而是“与时进止”,一旦时机成熟,便“出行施张”,全力施展“靖难”的平素志向。这两句巧妙秉承《周易》中“与时偕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的哲理,作为日后行动的重要指引。随后“吕公”四句,借吕尚隐钓渭滨的典故,喻指自己此后将潜隐不语。诗句刻画了吕尚早年卖食棘荆、屠于朝歌、钓于渭滨,为谋生而劳作,且闭口不谈政治的质朴形象。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九域有圣,无土不王”,当时殷王朝统治天下,在其威势下,吕尚起初不敢也无暇谋划夺取他人之国。这前八句构成了诗的第一段。“好是正直,女回予匡”两句,笔锋一转,追溯诗人自己的斗争历程。“好是正直”取自《诗经・小雅・小明》,“好”意为喜爱,“女”通“汝”,“回”指奸邪不正,涵盖了董卓、刘表、袁绍、袁术、曹操等诸多军阀。据《后汉书》本传记载,孔融在面对董卓废立之事时,常于对答中表达匡正之言;献帝迁都许昌后,每次朝会访对,他都能引经据典确定正议,让公卿大夫都自愧不如。随着曹操的奸诈日益彰显,孔融愈发难以忍受,议论也逐渐增多。这种在朝堂上正色直言的高尚情志,赢得了史家范晔“山有猛兽者,藜藿为之不采”的赞叹。他不仅让奸雄畏惧,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与举措。接下来的“海外有截,隼逝鹰扬”两句,进一步展开描述。“海外有截”出自《诗经・商颂・长发》,原句歌颂契的孙子相土在夏后之世,继承契的事业,入朝为官,威武雄壮,使四海之外整齐有序,各方皆守其职,不敢侵犯。诗人借此自励,表达出匡正天下的宏大抱负。而“隼逝鹰扬”则展现出诗人为实现抱负将采取的行动姿态,“逝”与“扬”同义,描绘出如鹰隼般飞扬、勇猛的形象,正如《诗经・大雅・大明》中“时维鹰扬”所写将帅的勇武,以及《左传》中臧文仲所言对无礼于君者如鹰鹯逐鸟雀般的诛伐,也与诗人在《荐祢衡表》中对祢衡的期许相呼应。这四句生动呈现了诗人意气风发的黄金时代,情感热烈,令人神往。然而,随后的诗句笔调一转,开始叙述反曹斗争的失败、缘由与退却。“六翮不奋”暗中比喻祢衡被逐、董承等被诛以及诗人自己被黜等一系列曹操排斥、迫害反对派的事件。“六翮”“羽仪”在古代常用来比喻辅佐王朝的英雄与表率,六翮不能奋飞,正是这些人被逐、被诛、被黜的形象写照。祢衡《鹦鹉赋》中“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也体现了类似的感慨,此句还暗喻献帝和诗人自己都有如被樊笼束缚,俯仰由人的痛苦。“羽仪未彰”则表明时机尚未成熟,力量还不够雄厚,董承等人的轻举妄动导致失败,也让诗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策略,转入退却。接下来的几句详细阐述“退却”,并与诗的开头相呼应。“龙蛇之蛰”典出《易・乾・文言》,“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诗人引用此句,意在表明并非消极存身,而是要积极等待时机以求伸展。“俾也可忘”出自《诗经・邶风・日月》,意为要麻痹对手,让自己不被对方戒备。“玟璇隐曜”以下五句围绕蛰伏展开描写,“放言”有两种解释,一是如《论语・微子》中“隐居放言”,指不再谈论世务;二是像《易・坤・文言》中“括囊,无咎无誉”,以闭口不言来谨慎行事。这几句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谨慎进取的态度,并非消极避世。“按辔安行”描绘了诗人压住缰绳,让车马安闲前行的悠然姿态,看似承接上文“放言深藏”,展现出隐士般的生活。但紧接着“谁谓路长”一句陡然转折,锋芒毕现。与《论语・泰伯》中“任重而道远”、《离骚》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同,此句传达出一种真理在握、胸有成竹、稳操胜算的乐观信念。这也让人联想到诗人在青州被围,面临“流矢雨集,戈矛内接”的危急状况时,仍能“隐几读书,谈笑自若”的从容镇定。这首诗确实可看作诗人免官后的行事准则。孔融免官后不久又被拜为太中大夫,退居闲职时宾客盈门,他常感叹“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也确实做到了谨言慎行。可惜后来路粹罗织罪名杀害他,只能翻出二十年前他在北海以及十年前与祢衡的所谓“大逆不道”言论,而这些话实则是路粹和曹操的自说自话,连鲁迅都曾为之发笑。在当时的局势下,曹操等人掌权,孔融如鱼肉般任人宰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操等人的行径实在卑鄙。苏轼在《孔北海赞》中评价“文举在天,虽亡不死。我宗若人,尚友千祀。视公如龙,视操如鬼”,足见孔融的风骨与曹操的不堪。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艺术方面颇具特色,值得深入探讨。作为一首政治抒情诗,却采用离合体进行表达,集两种功能于一身,难度极大。在那个言出即可能招祸的黑暗时代,若不用回互其辞、隐晦曲折的离合体,便难以传达言外之意与弦外之音。然而,诗人凭借卓越的才思与高超的笔力,巧妙构思,化难为易。将政治抒情与离合体形式完美融合,毫无拼凑痕迹,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恰似《文心雕龙・风骨》中引用刘桢的话:“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其独特魅力与高超技艺可见一斑。使事用典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但倘若一味堆砌典故、搬弄旧句,便会让诗作晦涩难懂,难以卒读。而这首别具寄托的离合体诗却另辟蹊径。诗人巧妙借助经史中的常见典故,实现了精巧的表达。典故越是为人熟知、数量越多,反倒越能增强表达效果。他顺势而为,巧妙地“借彼之意,写我之情”,使诗句在似有意似无意、似连贯似不连贯之间,蕴含着深远的义蕴。加之四言诗本身“文约意广”,一字能蕴含多种意义,故而此诗能够包容众多哲理,引人反复品味。不同的读者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悟,极大地激发了欣赏者的再创造空间。
上一篇:汉·美人虞《采芝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