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ùn
shèng
xiào
zhāng
shū

朝代:魏晋作者:孔融浏览量:1
suì
yuè
shí
jié
liú
shí
zhī
nián
yān
zhì
gōng
wéi
shǐ
mǎn
róng
yòu
guò
èr
hǎi
nèi
zhī
shí
líng
luò
dài
jìn
wéi
kuài
shèng
xiào
zhāng
shàng
cún
rén
kùn
sūn
shì
yān
dān
jié
wēi
chóu
ruò
shǐ
使
yōu
néng
shāng
rén
yǒng
nián
chūn
qiū
zhuàn
yuē
:“
:“
zhū
hóu
yǒu
xiāng
miè
wáng
zhě
huán
gōng
néng
jiù
huán
gōng
chǐ
zhī
。”
。”
jīn
xiào
zhāng
shí
zhàng
zhī
xióng
tiān
xià
tán
shì
yáng
shēng
ér
shēn
miǎn
yōu
zhí
mìng
dàn
shì
dāng
lùn
sǔn
zhī
yǒu
ér
zhū
suǒ
jué
jiāo
gōng
chéng
néng
chí
jiè
zhī
shǐ
使
jiā
zhǐ
chǐ
zhī
shū
xiào
zhāng
zhì
yǒu
dào
hóng
jīn
zhī
shào
nián
bàng
qián
bèi
huò
néng
píng
xiào
zhāng
xiào
zhāng
yào
wéi
yǒu
tiān
xià
míng
jiǔ
zhī
rén
suǒ
gòng
chēng
tàn
yān
jūn
shì
jùn
zhī
fēi
chěng
dào
nǎi
dāng
zhāo
jué
wéi
gōng
kuāng
hàn
shì
zōng
shè
jiāng
jué
yòu
néng
zhèng
zhī
zhèng
zhī
zhī
shù
shí
xián
zhū
jìng
ér
zhì
zhě
rén
hào
zhī
kuàng
xián
zhě
zhī
yǒu
zhāo
wáng
zhù
tái
zūn
guō
kuí
kuí
suī
xiǎo
cái
ér
féng
jìng
néng
míng
zhǔ
zhī
zhì
xīn
yuè
wèi
wǎng
xīn
zhào
wǎng
zōu
yǎn
wǎng
xiàng
shǐ
使
guō
kuí
dào
xuán
ér
wáng
jiě
lín
ér
wáng
zhěng
shì
jiāng
gāo
xiáng
yuǎn
yǐn
yǒu
běi
shǒu
yàn
zhě
fán
suǒ
chēng
yǐn
gōng
suǒ
zhī
ér
yǒu
yún
zhě
gōng
chóng
yīn
biǎo

译文

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五十岁的年龄,很快就到了。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当今的盛孝章,确实是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更何况贤能的人是有脚的呢!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逐句剖析

"岁月不居":如果光阴不能停留,

# 居:指停留。

"时节如流":像流水一样消逝。

"五十之年":五十岁的年龄,

"忽焉已至":很快就到了。

"公为始满":您是刚满,

# 始满:刚满。这里指刚满五十岁。,公:指曹操。

"融又过二":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

# 过二:超过两岁。

"海内知识":国内的相识知交,

"零落殆尽":差不多都要死光了,

# 零落:凋落。这里指死亡。

"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

"其人困于孙氏":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

# 孙氏:指东吴孙氏政权。孙策平吴后,对英豪多所杀戮,盛孝章为当时名士,孙策也很忌恨他。但孙策死于年(建安五年),该文作于年(建安九年),则杀盛孝章者当为孙权。,其人:指盛孝章。

"妻孥湮没":妻子儿女都已死去,

# 湮没:埋没。指丧亡。,妻孥:妻子儿女。

"单孑独立":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

"孤危愁苦":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

"若使忧能伤人":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

"此子不得复永年矣":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 永年:长寿。

"《春秋传》曰":《春秋传》里说:“

# 《春秋传》:阐明《春秋》经义的书。这里指《公羊传》。

"诸侯有相灭亡者":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

# 诸侯有相灭亡者:“诸侯”三句:见《公羊传·僖公元年》。前年(僖公元年),狄人出兵灭邢。齐桓公当时居霸主地位,未能发兵救援,自己感到羞耻。所以《春秋》作者有意为他隐讳,于这一年只写上“邢亡”两字,而不写亡于谁手。文章引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以曹操比齐桓公,暗示他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

"桓公不能救":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

"则桓公耻之":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

"今孝章":当今的盛孝章,

"实丈夫之雄也":确实是男子中的豪杰,

"天下谈士":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

# 谈士:善于言谈议论的人。

"依以扬声":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

"而身不免于幽絷":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

# 幽絷:指被囚禁。

"命不期于旦夕":生命朝不保夕,

"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

# 论损益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吾祖:指孔子。孔融是孔子后裔,故称。

"而朱穆所以绝交也":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

# 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

# 介:一个。

"加咫尺之书":再带上一封短信,

# 咫:古以八寸为咫。

"则孝章可致":就可以把孝章招来,

"友道可弘矣":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今之少年":现在的年轻人,

"喜谤前辈":喜欢说前辈的坏话,

"或能讥评孝章":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

"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

# 要:总要,总括来说。

"九牧之人":为天下人,

# 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所共称叹":所称赏赞美的人。

"燕君市骏马之骨":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

# 燕君市骏马之骨:《战国策·燕策》:“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马死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市:买。

"非欲以骋道里":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

"乃当以招绝足也":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

# 绝足:绝尘之足。指奔驰时足不沾尘的千里马。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骨的故事,是要曹操招致盛孝章。以为纵然孝章不是绝顶贤才,但把他招来可以得到好贤的名声,天下贤才必能接踵而来。

"惟公匡复汉室":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

"宗社将绝":使将要覆灭的政权,

# 绝:断绝。祭祀断绝即意味政权覆灭。,宗社:宗庙和社稷。指国家政权。“宗庙”是皇帝祭祖宗的地方,“社稷”是皇帝祭天地的地方。

"又能正之":重新安定下来。

# 正:扶正,安定。

"正之之术":天下要安定,

"实须得贤":关键在于得到贤才。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

#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珠玉”二句:语本《韩诗外传》卷六:“盖胥谓晋平公曰:‘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胫:小腿。这里指脚。

"以人好之也":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

"况贤者之有足乎":更何况贤能的人是有脚的呢!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

# 昭王:燕昭王姬职(前311—前279在位)。燕昭王渴望贤者,以报齐国破燕之仇,请谋臣郭隗推荐,郭隗说:“只要你尊重国内贤人,天下贤士必会闻风而来。”昭王说:“那么我该从谁开始呢?”郭隗说:“请从我开始。我尚且受到尊重,何况比我更高明的贤士呢?”于是昭王就为他修建宫室,并以师礼相待。又相传昭王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招纳天下贤士。

"隗虽小才":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

"而逢大遇":但却得到厚待,

# 大遇:隆重的待遇。

"竟能发明主之至心":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

# 明主之至心:指燕昭王招用贤才的至诚之心。

"故乐毅自魏往":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

# 乐毅:魏国人,燕昭王任为上将军,曾为燕伐齐,破齐七十余城。

"剧辛自赵往":剧辛从赵国前去,

# 剧辛:赵国人,有贤才,跟乐毅一起合谋破齐。

"邹衍自齐往":邹衍从齐国前去。

# 邹衍:齐国人,主张大九州说,燕昭王以师礼相待。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

# 倒悬:倒挂着。比喻困苦危急。,向:从前。

"临溺而王不拯":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

"则士亦将高翔远引":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

"莫有北首燕路者矣":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

# 首:向。

"凡所称引":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

# 称引:指信中论说、引述的事情。

"自公所知":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

# 自:本来。

"而复有云者":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

"欲公崇笃斯义也":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

# 斯义:指交友、招纳贤才的道理。,崇笃:推崇重视。

"因表不悉":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 不悉:不能详尽。旧时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论盛孝章书》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书信。在这封信里,孔融详细讲述了好友盛孝章陷入困境、性命堪忧的状况,诚恳地请求曹操出手相救。书信中,孔融引用了不少经典故事和道理,还特别提到燕昭王广招贤才的典故,将解救朋友与招揽人才这两件事自然地联系到了一起。整封信情感真挚,言辞恳切,语气委婉,让人读来深受触动。虽然这封信是向曹操求助,但孔融并未卑躬屈膝,而是以从容不迫的态度表达诉求,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曾任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后又任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建安十三年因触怒曹操被杀。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为东汉末年一代文章宗师,亦擅诗歌。其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申张教化,荐贤举能,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其文章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气势充沛。《临终诗》为其代表作品。明人辑有《孔北海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建安九年(204年),时任少府的孔融写下著名的《论盛孝章书》,向权倾朝野的曹操举荐其挚友盛孝章。盛孝章,名宪,会稽人士,乃汉末清流名士,曾任吴郡太守,后因病致仕。孙策平定江东时,因忌惮名士清议,盛孝章被迫避祸他乡。及至孙权继位,迫害更甚。孔融深知友人处境危殆,遂修书向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援。曹操虽立即征召盛孝章为都尉,然诏命未达,这位名士已遭孙权毒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孔融致曹操的一封情辞恳切的求援信函。作者以真挚动人的笔触,向曹操陈述了挚友盛孝章身陷囹圄、命悬一线的危急处境。全文巧妙运用《春秋传》典故与燕昭王招贤的史实,将救助友人的道义之举与延揽贤才的治国方略完美融合,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又彰显了高超的劝说艺术。信中语言委婉而不失力度,情感真挚而富有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文章开篇即援引《春秋传》“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的典故,以春秋时期齐桓公未能救援邢国而引以为耻的历史教训,巧妙暗示曹操若不及时施救盛孝章,必将重蹈桓公覆辙,蒙受道义上的耻辱。这一引经据典的论证方式,既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底蕴,又为后续论述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对偶:“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以对偶展现盛孝章被困遭囚、命悬一线的惨境。对称句式增强韵律,凸显救援之急,让曹操直观感受事态严峻。比喻:“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把贤者比成会主动前来的珠玉,借珠玉因喜爱而至,喻明贤才会因曹操诚意归附,说理生动形象。铺垫:开篇说岁月、半百年纪与知交零落,引出“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先渲染朋友难得,为求曹操救盛孝章铺垫,拉近与曹操距离,让求助更自然合理。骈散结合:文中“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等骈句,句式整齐,韵律和谐;“今之少年,喜谤前辈”等散句,自由活泼。骈散交错,让文章既有节奏感,又自然流畅,增强了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文章第一段抒发感情,通过感叹时光飞逝,叙述两人皆已年近半百,拉近彼此距离,密切双方关系。这一开篇手法,不仅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重,更为接下来的叙述铺垫了深厚的情感基础。作者继而感慨知音难觅,指出在世上的朋友中,“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这使得曹操意识到友谊的珍贵与不易。这样的叙述,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双方可能存在的隔阂,促进了情感的交流,也为文章后续的事理阐述及目的达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作者详述了盛孝章所面临的艰难处境,被困江东,受制于孙权,更是经历了妻丧子亡的打击,如今“单孑独立,孤危愁苦”。作者强调,若忧愁能伤人,则盛孝章恐难以长寿。这些叙述,不仅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悲惨境遇,突显了救援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更是指出了忧伤对朋友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形成了一种强烈而动人的情感力量,触动曹操内心深处,使其不得不对救助之事加以考虑。第二段通过论述道理来说服对方。文章深入探讨交友之道,广泛引用经典,阐明其中蕴含的大义。首先,引用《春秋传》中的名言:“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以桓公的例子来说明曹操应当迅速救援盛孝章。如果置之不理,就会像桓公无法救助邢国一样,感到羞耻。接着,文章明确指出盛孝章才华横溢,享有盛名,堪称“丈夫之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下善于言辞议论之人,都需要依靠盛孝章来传播自己的声名。这样既强调了杰出人才的难得与有用,也表明救助盛孝章可以使曹操声名远扬。这对于渴望招揽贤才、建立伟业、弘扬声誉的曹操来说,无疑是正中下怀。在对盛孝章大加赞赏的同时,文章再次提到他所处的险境,“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用形象且对仗的语言突出情况的严重性和救援的紧迫性,希望曹操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立即采取行动。随后,文章郑重地指出,如果曹操对此无动于衷,袖手旁观,使得像盛孝章这样的人才陷入困境,生命垂危而无人相助,那么“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这里提到了孔子和朱穆关于交友之道的观点。孔子教导学生要善于选择朋友,与正直、诚实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与阿谀奉承、两面三刀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朱穆由于感叹东汉时期世风日下,友道沦丧,写下了《绝交论》以示讽刺。作者引用他们的言论,意在促使曹操通过救助盛孝章的实际行动来弘扬友道。尽管字里行间带有一定的逼迫意味,但论点有理有据,深刻地阐述了救援的合理性和不救的不义。这是从曹操希望有所作为并掌握政权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合理要求。对此,曹操只能接受,无法拒绝。在详细论述交友之道的基础上,文章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作者的建议,恳请曹操“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孝章可致,友道可弘”。这里的文笔显得轻松自如,显示出事情的重要性以及处理的简便性,自然而然地会促使曹操产生救援的念头。在第三段中,文章通过展示美好的景象来吸引曹操的注意。在前面劝说完曹操应该弘扬友道、解救人才之后,作者着重分析了为国求贤的重要性,并通过引用历史典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明主爱才、群贤毕至的繁荣图景。作者首先批评了“今之少年,喜谤前辈”的不良风气,直截了当地指出对盛孝章的非议纯属诽谤,别有用心,从而防止曹操听信流言,产生误会。接着,作者再次强调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的名士贤才,任何诽谤都无法损害他的人品和才能,这进一步坚定了曹操出面救援的决心。文章随后指出,曹操在国家面临灭亡的紧要关头,正致力于“匡复汉室”的大业。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正之之术,实须得贤”。也就是说,要使国家得以维系和生存,就必须广泛吸收贤能之士,让他们发挥才能,帮助朝廷克服困难,治理国家。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救助盛孝章,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贤才。在论述治国需要贤才、曹操应该救援人才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联系历史事实,充分展示了人才会集、事业兴旺的美好前景。文章接着提到了古代国君重金买千里马之骨和燕昭王尊敬郭隗的故事。作者指出,古代国君购买千里马之骨,并不是为了在道路上驰骋,而是以此来招揽优秀的人才。这意味着即使盛孝章不是特别杰出的人物,但招致他也能获得好士的美名,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前来。此外,文章还提到燕昭王筑台尊郭隗,虽然郭隗才能平平,但由于燕昭王的真诚对待,他最终能够辅佐明主,实现自己的价值。作者认为,只要像燕昭王那样怀有招贤纳士的真诚心意,天下贤者必将心悦诚服,纷纷前来献策出力。作者进一步强调,历史上由于燕昭王的真心求贤,乐毅从魏国投奔而来,剧辛从赵国而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如果现实中能够重视、帮助和录用人才,也将会重现这种人才济济、共同为国效力的盛况。作者描述这些景象,旨在吸引曹操,让他明白营救盛孝章将带来巨大的好处,吸引众多贤能之士前来效力。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良机。在正面论述了重视人才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后,作者笔锋一转,从反面进行推理。作者指出,如果郭隗处于困境而燕昭王不救助,那么贤士们就会远离燕国,不再投奔。作者通过形象的论述和自然的用典,充分说明了不救助人才的严重后果,这也对曹操的救援行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文结尾简洁明了,表明所论述的事情是曹操所熟悉的,而叙述的原因则是“欲公崇笃斯义”,希望曹操能够重视交友求贤之义。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情感充沛、气势雄健,论证有力且用典贴切,比喻生动、对照鲜明,骈散结合的句式让行文灵动自然,语言精美丰富。全文取材广泛却要点明晰,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友情与人才的珍视。文中引用《春秋传》、孔子与朱穆言论及燕昭王等典故,皆服务于主旨,借典籍史实让交友求贤的道理更具说服力,尽显高屋建瓴之势。孔融文章彰显建安前期胆大气盛、才气横溢的特点。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说孔融“气盛于为笔”(《才略》),文章“气扬采飞”(《章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郄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

宋苏轼《东坡全集·东坡奏议》

# 当时孔文举为先达,其于文特高雄。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章表多浮,此建安文敝,特其气犹壮。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下一篇:魏晋·王粲《七哀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