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
·
yuǎn
sòng
xīn
xíng

朝代:汉作者:孔融浏览量:2
yuǎn
sòng
xīn
xíng
suì
nǎi
lái
guī
mén
wàng
ài
qiè
xiàng
rén
bēi
wén
jiàn
qián
guāng
huī
fén
zài
西
běi
cháng
niàn
jūn
lái
chí
qiān
cháng
shàng
qiū
dàn
jiàn
hāo
wēi
bái
guī
huáng
quán
chéng
chén
fēi
shēng
shí
shí
hòu
zhī
shuí
hún
yóu
qióng
piāo
yáo
ān
suǒ
rén
shēng
ěr
niàn
zhuī
yǎng
nèi
shāng
xīn
jué
lèi
zhān
rén
shēng
yǒu
mìng
dàn
hèn
shēng

译文

远远送别远行的亲人,直到年末他才归来。推门望向心爱的儿子,妻妾们面对他人暗自垂泪。听说孩子已不在人世,阳光仿佛也收敛了光芒。孤独的坟墓坐落在西北方,总遗憾你归来得太迟。提起衣襟登上荒坟,只见蒿草与野菜丛生。白骨已沉入地下黄泉,身躯化作尘土随风飘散。活着时未能认识父亲,死后又有谁能知晓我的身份。孤独的亡魂在暮色中游荡,飘摇无依不知何处停歇。人生本为延续子嗣而活,你早逝却让我追念不已。低头抬头间内心剧痛,不知不觉泪水浸透衣衫。人生本有天定命运,只恨生命短暂如朝露易逝。

逐句剖析

"远送新行客":远远送别远行的亲人,

"岁暮乃来归":直到年末他才归来。

"入门望爱子":推门望向心爱的儿子,

"妻妾向人悲":妻妾们面对他人暗自垂泪。

# 向人悲:即“向我悲”,对着我悲伤哭泣。

"闻子不可见":听说孩子已不在人世,

"日已潜光辉":阳光仿佛也收敛了光芒。

# 潜:藏,暗。

"孤坟在西北":孤独的坟墓坐落在西北方,

"常念君来迟":总遗憾你归来得太迟。

"褰裳上墟丘":提起衣襟登上荒坟,

# 墟丘:山岗。,裳:下衣,此指外衣的衣摆。,褰:提起。

"但见蒿与薇":只见蒿草与野菜丛生。

# 薇:巢菜。,蒿:草本植物,有某种特殊气味,多生于荒僻处。

"白骨归黄泉":白骨已沉入地下黄泉,

"肌体乘尘飞":身躯化作尘土随风飘散。

"生时不识父":活着时未能认识父亲,

"死后知我谁":死后又有谁能知晓我的身份。

"孤魂游穷暮":孤独的亡魂在暮色中游荡,

"飘摇安所依":飘摇无依不知何处停歇。

# 飘摇:飘荡、飞扬。

"人生图嗣息":人生本为延续子嗣而活,

# 嗣息:子孙繁衍。

"尔死我念追":你早逝却让我追念不已。

"俯仰内伤心":低头抬头间内心剧痛,

"不觉泪沾衣":不知不觉泪水浸透衣衫。

"人生自有命":人生本有天定命运,

"但恨生日希":只恨生命短暂如朝露易逝。

# 希:通“稀”,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远送新行客》是汉代孔融所作的一首诗。以凝练笔法勾勒丧子之痛,全诗通过时空转换,将骤逝之痛、生死之隔与天命之思层层铺陈。​​开篇以“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的时空描写切入​​,诗人在岁末归家的场景暗藏丰富的意蕴——妻妾垂泪的异常表现与“日已潜光辉”的隐喻,暗示生命消逝的残酷真相,形成“未闻哀声而悲怆自现”的效果。继而以“褰裳上墟丘”的动作描写推动场景转换​​,荒草丛生的孤坟与“白骨归黄泉”的衰飒意象构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而“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的诘问,将父子缘悭的宿命悲情推向极致。诗末“俯仰内伤心”的沉痛自述与“人生自有命”的哲思收束​​,既延续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又以“恨生日希”的时空表达,将个体伤痛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全诗以白描手法表现完整故事情节,其中“日潜光辉”的日光隐喻、“孤魂穷暮”的飘零意象,与“泪沾衣”的细节特写形成丰富情感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曾任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后又任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建安十三年因触怒曹操被杀。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为东汉末年一代文章宗师,亦擅诗歌。其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申张教化,荐贤举能,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其文章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气势充沛。《临终诗》为其代表作品。明人辑有《孔北海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通过日光隐喻、孤魂意象与细节特写层层铺陈丧子之痛,表现了生死之隔的残酷真相、天命无常的哲学叩问,以及个体生命在宿命困境中对存在本质的终极思考。

2. 写作手法

白描:这首诗通过白描手法,以简练直白的语言勾勒出深切的哀思。如“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直接叙述送别与归来的场景,不加修饰却暗含时间流逝的苍凉;“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仅用动作和情感的直述,便传递出失去亲人的悲痛。诗中“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以平实笔触描绘荒芜坟茔,未渲染环境却凸显孤寂;“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直写生死无常,语言质朴却震撼人心。结尾“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以朴素哲思收束,无华丽辞藻却道尽命运无常的慨叹。全诗摒弃华丽渲染,通过动作、场景的直接呈现,让情感在简练的叙述中自然流露,体现了白描“去粉饰、少做作”的核心特点。

3. 分段赏析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诗人开篇以“远送”勾勒出送别场景,岁末归家的画面中暗藏人生况味。寒冬岁暮既是实写季节时令,又隐喻着岁月流逝的怅惘——旅人归心似箭却行路迟缓,字里行间浸透着难以言说的沉重。“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归家急寻爱子的动作与妻妾垂泪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向人悲”三字不着痕迹,却道尽悲痛已至极处:妻子的泪水既是对丧子的哀恸,亦含对丈夫迟归的幽怨。“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日光渐隐的自然现象与生命消逝的心理感受浑然交融。“潜光辉”既是实写暮色四合,更暗喻父子阴阳两隔的至痛——诗人恍觉天昏地暗,方知生命已如落日般无可挽回。“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西北方位的孤坟与迟归的诗人构成时空对照。坟茔的凝固与时光的流逝形成双重荒诞,叠字“君”既是对亡子的呼唤,亦暗含锥心自责:若非远行羁绊,何至天人永隔?“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诗人撩衣疾行的急切与坟头野草疯长的画面形成张力。蓬蒿薇蕨的肆意蔓延,既写坟茔荒芜,更隐喻着子嗣断绝后家族血脉的凋敝。“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白骨沉寂与血肉飞扬的并置,剥离了所有情感修饰。诗人以近乎解剖的笔触,呈现生命消逝的不可逆——黄泉与尘土成为肉体最终的归宿。“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生死两隔的诘问直击人心。前句痛陈父子缘悭,后句叩问生命本质,双重否定中饱含对命运无常的悲怆叩问。“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穷暮”既是现实长夜,亦喻永恒的精神困境。飘摇的孤魂如风中残叶,诗人将个体悲剧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存叩问。“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笔锋陡转至理性思辨,汉代重嗣传统与私人哀恸交织。“图嗣息”的社会责任与“念追”的个体悲情拧成死结,折射出乱世士人的精神困境。“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诗人摒弃藻饰,以仰观宇宙、俯察人生的姿态,让泪水成为唯一的真实。举手投足间,永恒与无常的对照跃然纸上。“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尾联将个体悲剧置于天命框架,看似豁达实则暗藏批判。“希”字双关,既叹生命短促,亦讽时世摧残。诗人以金石之语作结,将时代之痛凝为永恒浩叹。

4. 作品点评

《杂诗·远送新行客》全诗作采用简练的白描方式,刻画了作者经历丧子之痛后沉默寡言却充满慈爱的父亲形象。全篇笼罩在沉郁的情感基调中,通过内敛深沉的笔触传递出深切的哀恸,其情感厚度与艺术感染力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刘向《九叹·思古》

下一篇:汉·黄琬《黄琬巧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