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尽惆怅":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
#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复送何人归":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
"几日同携手":一起相处才只几天,
# 携手:指携手一同归隐。
"一朝先拂衣":忽然你却辞官先归。
# 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一朝:一时。
"东山有茅屋":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
# 东山: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幸为扫荆扉":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
# 荆扉:柴门。,幸:希望。
"当亦谢官去":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
# 谢官:辞官。
"岂令心事违":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
# 心事:志向,志趣。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深切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将送别之情、对友人的祝愿以及自己的归隐之志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怀。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送君尽惆怅”直接抒发了送别友人的惆怅之情,“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则直接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决心。对比:诗中“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通过“几日”与“一朝”的对比,突出了离别之突然和友人归隐之决绝,同时也反衬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惋惜和不舍。
3. 分段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开篇“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透露出王维当时众多旧友纷纷辞官归隐的现状,今日送别张五,明日又不知哪位挚友将离他而去,心中满是难以言喻的哀愁。一个“尽”字,巧妙地将送别时的满腹惆怅凝聚其中,增添了几分沉重之感。“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诗人以略带羡慕的笔触写下这句,其中“携手”描绘了与友人往日的深厚情谊,“一朝”则凸显了世事变迁之迅疾,“拂衣”则生动展现了友人辞官而去的决绝与愤慨。诗歌的前半部分,诗人尽情抒发了送别友人的惆怅与哀伤,同时也侧面反映了长安城中政局的动荡不安。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而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那东山的茅屋,或许是友人归隐的栖身之所。一个“幸”字,如同一缕清风,吹散了诗人心中的迷雾,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友人的茅屋仿佛为他敞开了一扇门,让他有机会洗净心灵的尘埃。“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诗人最后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和志向,一个“岂”字,又让这句誓言多了几分深沉与回味。整首诗围绕着送别友人的伤感情绪展开,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失望与无奈,展现了他无尽的惆怅与失落。
4. 作品点评
这首送别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诗人以质朴语言描绘离别之殇,借友人归隐抒发田园之向往。诗中字词巧妙,情感深厚,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对时局的失望及归隐之渴望,令人动容。
# 用笔委婉曲折,饱含了对友人去官的安慰,又表明了自己的怀抱。
现代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邓安生《王维诗选译》
上一篇:唐·曹松《寒食日题杜鹃花》
下一篇:唐·白居易《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