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尺千余朵":浑侍中家种了一株牡丹,花朵直径超过一尺,竟有千余朵之多,
# 径尺:形容牡丹花的硕大。
"人间有此花":人世间竟有如此富丽的花朵。
"今朝见颜色":今天亲眼见到它的芳姿,
# 颜色:指牡丹花。
"更不向诸家":其他人家那些牡丹,再也不值得我去观赏了。
# 诸家:他家;别处。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浑侍中宅中牡丹花朵硕大、数量繁多的奇丽景象,体现了中唐时期长安贵族赏牡丹的文化风尚和诗人对自然瑰宝的珍爱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绝世之美的惊叹与赞赏,以及对此花独一无二的极高评价。
2. 写作手法
白描:“径尺千余朵”,运用白描手法,简洁明快地描绘出牡丹的形态与数量。“径尺”点明牡丹花朵直径约有一尺,直观地展现出花朵的硕大;“千余朵”则清晰地交代了牡丹数量之多。仅仅五个字,便勾勒出一幅牡丹繁茂盛开、花朵硕大的画面。夸张:“径尺千余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力形容牡丹花朵直径达到一尺且数量有千余朵之多。通过这种夸张的描述,突出了浑侍中宅中牡丹的硕大与繁茂,表现出诗人对牡丹的惊叹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径尺千余朵”着力刻画浑侍中宅中牡丹的奇丽之态。以“径尺”形容单朵牡丹的硕大,如盘如盏;用“千余”极言花朵繁茂,成丛成海。短短五字,便在读者眼前铺展出牡丹如巨盘堆雪、似云霞簇拥的壮阔图景。次句“人间有此花”直抒胸臆,道出诗人的惊叹之情。如此硕大繁茂的牡丹,本应是仙苑神葩、天上灵株,却竟在人间浑侍中宅中绽放,实乃造化钟灵、世所罕逢之奇观。“人间”二字更衬托出此花的超凡脱俗,令人慨叹自然造物之神奇。第三句“今朝见颜色”聚焦于牡丹的绚烂花色。“颜色”二字包罗万象,既涵盖姹紫嫣红的浓艳,又蕴含鹅黄鸭绿的明丽,更兼粉白墨黑的素雅。而“今朝见”三字尤堪玩味——诗人此前从未目睹如此瑰丽的牡丹,今日得见,顿觉眼界大开,精神为之一振,将观赏名花时的惊艳与满足表露无遗。末句“更不向诸家”则尽显诗人的满足与赞叹。浑侍中宅中的牡丹已臻绝品,看过这样的旷世奇花,其他人家纵有名品,亦黯然失色,不值一观。看似平淡的五个字,实则将浑家牡丹推至“人间独绝”的至高地位,暗含“天下至美,尽在此间”的深意。
4. 作品点评
这首五言绝句以《浑侍中宅牡丹》为题,故而诗中既对“花”进行了吟咏,又对“宅”有所涉及。赞花实则是为了赞宅,赞宅也同样是在赞花。唯有如此的宅第,才会栽种出这般的牡丹;也唯有这样的牡丹,才与这宅第相匹配。二者相互映衬,缺一不可。全诗结构精巧,布局错落有致。首句状花之形,二句抒赞叹之情;三句绘花之色,四句表满足之意。首三句写花,由大及艳,层层递进;二四句抒情,由惊转叹,步步升华。既突出牡丹的超凡品质,又彰显浑宅的非凡气度。短短几句,描绘具体入微,抒情精准恰当,意韵悠长,耐人品味。该绝句采用仄起不入韵的格式,第三句中“见”字拗,“颜”字救,格律严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