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孟郊浏览量:1
qīng
jìn
yǎn
zhōng
chāo
shī
guò
rén
bēi
fēng
lǎo
kǒng
bèi
zhú
chēn
líng
luò
xuě
wén
fēn
míng
jìng
jīng
shén
zuò
gān
bīng
bào
wǎn
yǒng
xiè
jiǔ
huái
怀
chūn
yǒu
yán
yán
jiù
cán
xīn
shǐ
jīng
jiào
jiàn
chéng
qīn

译文

用尽眼中所有的力气,抄写诗稿送给他人。自己为风雅传统日渐衰落而悲伤,担心会被通俗的诗歌所嗔怪。洗除零落的文字,精神像镜子一样分明。甘愿在晚年守着清寒,永远告别饮酒赏春的兴致。徒然拥有那些陈旧的言语,惭愧没有默默产生的新意。开始惊讶儒家教义耽误了自己,渐渐与佛教亲近。

逐句剖析

"倾尽眼中力":用尽眼中所有的力气,

"抄诗过与人":抄写诗稿送给他人。

# 过:往来,遍。

"自悲风雅老":自己为风雅传统日渐衰落而悲伤,

# 老:谓陈旧而无新意。

"恐被巴竹嗔":担心会被通俗的诗歌所嗔怪。

# 嗔:怒。,巴竹:指新兴的民间歌谣。即巴人竹枝词的省称。

"零落雪文字":洗除零落的文字,

# 雪:洗除。

"分明镜精神":精神像镜子一样分明。

"坐甘冰抱晚":甘愿在晚年守着清寒,

"永谢酒怀春":永远告别饮酒赏春的兴致。

"徒有言言旧":徒然拥有那些陈旧的言语,

"惭无默默新":惭愧没有默默产生的新意。

# 默默:不言;空无。

"始惊儒教误":开始惊讶儒家教义耽误了自己,

"渐与佛乘亲":渐渐与佛教亲近。

# 佛乘:为佛教三乘之一。这里代指佛教典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惜》为唐代诗人孟郊所作五言古诗,被收录在《孟东野诗集》十卷本里。这首诗凭借“倾尽眼中力,抄诗过与人”等十联诗句,呈现出诗人对功名未就、才华未展的深刻自我反省,其中既有“自悲风雅老”的文人暮年感慨,也蕴含着“始惊儒教误”所体现的儒释思想转变历程。此作采用十联递进的完整结构,运用“零落雪文字”“镜精神”等寒瘦意象,彰显了孟郊“郊寒岛瘦”的诗风。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提及,其诗作延续了屈原的孤傲精神;韩愈则以“横空盘硬语”点评其语言特色。该诗不仅是诗人晚年编纂诗集时的自我描绘,也反映出中唐时期寒士阶层的生存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孟郊编选个人诗集期间,当时诗人已至晚年,屡试不第,仕途困顿。元和年间(806-820),孟郊担任溧阳尉,因潜心吟诗而荒废公务,被罚去一半俸禄。这种“判曹卑官”的处境,让他在诗中发出“徒有言言旧,惭无默默新”的慨叹。诗中“渐与佛乘亲”的表述,也与诗人晚年遭遇丧子之痛后,思想转向佛道的人生转折相互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描绘了诗人抄诗与人、感慨风雅渐衰、惭愧自身无新意及思想从儒教转向佛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境遇的感慨、对文学创作的反思以及复杂的思想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自悲风雅老”“贱儿”自称与“风雅老”的对比:前者是诗人对自身卑微境遇(仕途困顿、社会地位低下)的自嘲,后者代表崇高的文化传统,通过个体的渺小与传统的厚重对比,凸显诗人在传承风雅上的无力感与焦虑。比喻:“恐被巴竹嗔”以“巴竹”喻指不理解风雅传统的世俗之人。竹子本有高洁意,但此处“巴竹”带“嗔”(恼怒),暗指世俗对诗人坚守风雅的不解与排斥。这既流露诗人担心遭非议的无奈,也反衬其对风雅之道的执着,暗含孤高与悲凉。通感:“零落雪文字”的通感体现在将视觉与触觉相勾连:“雪”本是视觉可见的飘雪,带着清冷、洁净的触觉感受;诗人将诗稿比作“零落雪文字”,既以“雪”的洁白视觉特征喻文字的高洁纯粹,又以“零落”的飘雪形态,暗合雪落时的轻盈却易逝之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文字如雪花般散落的清冷与不易留存,将创作的艰辛与文字的高洁通过感官的交融具象化。这一表达既写出诗人对自己作品的珍视,也流露了作品不被重视的孤寂与对创作本身的坚守。

3. 分段赏析

“倾尽眼中力,抄诗过与人”,生动描绘出诗人用尽全身力气、专注到极致地抄写诗稿并赠予他人的情景。“倾尽”二字极具表现力,既体现出抄诗时耗费的心神与眼力之多,又凸显出他对诗歌的极度重视和热爱,将这份珍视之情融入到具体的动作之中。“自悲风雅老,恐被巴竹嗔”,诗人在此处直抒胸臆,情感真挚强烈。“自悲风雅老”流露出他对传统风雅之道日渐衰落的深切悲伤与惋惜;“恐被巴竹嗔”则展现出他担心自己坚守风雅的行为不被世俗理解,甚至会遭到非议指责的忧虑,将内心的复杂情绪直白地表达出来。“零落雪文字,分明镜精神”,巧妙地以“雪”为喻,既写出文字如雪花般洁净纯粹的特质,又点出其像雪花般零落飘散的状态;以“镜”为喻,凸显出自身精神如明镜般清明澄澈。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不仅生动展现了文字的外在状态,更深刻体现了诗人内在的精神面貌,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文字和精神追求的坚守。“坐甘冰抱晚,永谢酒怀春”,细致刻画了诗人在晚年时的生活态度。“坐甘冰抱晚”描绘出他甘愿在清苦孤寂的环境中度过晚年,“冰”字更添清冷之感;“永谢酒怀春”则表明他彻底摒弃了饮酒赏春的世俗享乐。这两句共同体现出他在生活态度上的转变,从对世俗乐趣的疏离中可见其内心的坚守。“徒有言言旧,惭无默默新”,真挚地抒发了诗人对自身创作的反思与愧疚。“徒有言言旧”道出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多是陈旧的话语,缺乏新意;“惭无默默新”则直接表达出因没有新颖的创作而产生的惭愧之情,将这份对创作的自省展现得十分真切。“始惊儒教误,渐与佛乘亲”,清晰地写出了诗人思想上的转变轨迹。“始惊儒教误”表现出他最初对儒教产生怀疑时的震惊;“渐与佛乘亲”则体现出他后来逐渐亲近佛理的过程。这一转变展现出他在人生探索中内心的迷茫,以及不断寻求精神寄托的探索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东野《自惜》诸作,其骨峻峭,其风清冷,虽屈子《天问》之幽思,杜陵《咏怀》之沉郁,未能过也。

明诗论家杨慎《升庵诗话》

# 苦涩之中自饶隽永。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下一篇:唐·刘禹锡《城东闲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