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尽眼中力":用尽眼中所有的力气,
"抄诗过与人":抄写诗稿送给他人。
# 过:往来,遍。
"自悲风雅老":自己为风雅传统日渐衰落而悲伤,
# 老:谓陈旧而无新意。
"恐被巴竹嗔":担心会被通俗的诗歌所嗔怪。
# 嗔:怒。,巴竹:指新兴的民间歌谣。即巴人竹枝词的省称。
"零落雪文字":洗除零落的文字,
# 雪:洗除。
"分明镜精神":精神像镜子一样分明。
"坐甘冰抱晚":甘愿在晚年守着清寒,
"永谢酒怀春":永远告别饮酒赏春的兴致。
"徒有言言旧":徒然拥有那些陈旧的言语,
"惭无默默新":惭愧没有默默产生的新意。
# 默默:不言;空无。
"始惊儒教误":开始惊讶儒家教义耽误了自己,
"渐与佛乘亲":渐渐与佛教亲近。
# 佛乘:为佛教三乘之一。这里代指佛教典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描绘了诗人抄诗与人、感慨风雅渐衰、惭愧自身无新意及思想从儒教转向佛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境遇的感慨、对文学创作的反思以及复杂的思想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自悲风雅老”“贱儿”自称与“风雅老”的对比:前者是诗人对自身卑微境遇(仕途困顿、社会地位低下)的自嘲,后者代表崇高的文化传统,通过个体的渺小与传统的厚重对比,凸显诗人在传承风雅上的无力感与焦虑。比喻:“恐被巴竹嗔”以“巴竹”喻指不理解风雅传统的世俗之人。竹子本有高洁意,但此处“巴竹”带“嗔”(恼怒),暗指世俗对诗人坚守风雅的不解与排斥。这既流露诗人担心遭非议的无奈,也反衬其对风雅之道的执着,暗含孤高与悲凉。通感:“零落雪文字”的通感体现在将视觉与触觉相勾连:“雪”本是视觉可见的飘雪,带着清冷、洁净的触觉感受;诗人将诗稿比作“零落雪文字”,既以“雪”的洁白视觉特征喻文字的高洁纯粹,又以“零落”的飘雪形态,暗合雪落时的轻盈却易逝之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文字如雪花般散落的清冷与不易留存,将创作的艰辛与文字的高洁通过感官的交融具象化。这一表达既写出诗人对自己作品的珍视,也流露了作品不被重视的孤寂与对创作本身的坚守。
3. 分段赏析
“倾尽眼中力,抄诗过与人”,生动描绘出诗人用尽全身力气、专注到极致地抄写诗稿并赠予他人的情景。“倾尽”二字极具表现力,既体现出抄诗时耗费的心神与眼力之多,又凸显出他对诗歌的极度重视和热爱,将这份珍视之情融入到具体的动作之中。“自悲风雅老,恐被巴竹嗔”,诗人在此处直抒胸臆,情感真挚强烈。“自悲风雅老”流露出他对传统风雅之道日渐衰落的深切悲伤与惋惜;“恐被巴竹嗔”则展现出他担心自己坚守风雅的行为不被世俗理解,甚至会遭到非议指责的忧虑,将内心的复杂情绪直白地表达出来。“零落雪文字,分明镜精神”,巧妙地以“雪”为喻,既写出文字如雪花般洁净纯粹的特质,又点出其像雪花般零落飘散的状态;以“镜”为喻,凸显出自身精神如明镜般清明澄澈。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不仅生动展现了文字的外在状态,更深刻体现了诗人内在的精神面貌,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文字和精神追求的坚守。“坐甘冰抱晚,永谢酒怀春”,细致刻画了诗人在晚年时的生活态度。“坐甘冰抱晚”描绘出他甘愿在清苦孤寂的环境中度过晚年,“冰”字更添清冷之感;“永谢酒怀春”则表明他彻底摒弃了饮酒赏春的世俗享乐。这两句共同体现出他在生活态度上的转变,从对世俗乐趣的疏离中可见其内心的坚守。“徒有言言旧,惭无默默新”,真挚地抒发了诗人对自身创作的反思与愧疚。“徒有言言旧”道出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多是陈旧的话语,缺乏新意;“惭无默默新”则直接表达出因没有新颖的创作而产生的惭愧之情,将这份对创作的自省展现得十分真切。“始惊儒教误,渐与佛乘亲”,清晰地写出了诗人思想上的转变轨迹。“始惊儒教误”表现出他最初对儒教产生怀疑时的震惊;“渐与佛乘亲”则体现出他后来逐渐亲近佛理的过程。这一转变展现出他在人生探索中内心的迷茫,以及不断寻求精神寄托的探索之路。
# 东野《自惜》诸作,其骨峻峭,其风清冷,虽屈子《天问》之幽思,杜陵《咏怀》之沉郁,未能过也。
明诗论家杨慎《升庵诗话》
# 苦涩之中自饶隽永。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篇:唐·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下一篇:唐·刘禹锡《城东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