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cáo
guī
yuè
zhōng
jiù
yǐn
shī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xíng
jǐn
xiāo
xiāng
wàn
shǎo
féng
zhī
shù
jiān
máo
xián
lín
shuǐ
zhǎn
qiū
dēng
shū
yuǎn
dāng
suí
chéng
zhōng
gōng
chē
shàn
zhōng
ruò
wèn
lián
zhōu
shì
wéi
yǒu
qiān
shān
huà
wéi
lián
zhōu
zhū
shēng
jìn
shì
shū
zhě
hào
cáo
shēng
rán
chēng
wéi
shān
zhēng
shí
yuē
:“
:“
suǒ
shì
zhě
míng
cháng
yuǎn
yóu
suǒ
zhī
kàng
hóu
shé
zhī
měi
méi
gān
dōng
zhū
hóu
jiàn
zhī
。”
。”
shuài
wǎn
rán
yuē
:“
:“
xiù
cái
zhě
tiān
xià
shì
yōng
shāng
jīn
fāng
míng
shān
yáng
shēng
jiāng
guà
nán
yuè
。”
。”
shēng
zhī
yán
wèi
xiū
yuē
:“
:“
zài
zài
shān
ruò
zhī
yán
shān
ér
wéi
gāo
shì
liàn
shén
kòu
juān
yuè
ér
míng
wén
ér
lǎo
zhì
chí
shì
yān
yòng
?”
?”
shēng
wén
yán
qiǎo
rán
huǐ
xiàn
méi
jié
yīn
liú
zhǐ
dào
shì
yuàn
cóng
qiú
shū
guān
sān
shí
ér
gōng
bèi
suì
shǐ
shū
huáng
zhì
wèi
jiān
huáng
zhì
wèi
jiān
bān
bān
),
),
néng
yán
zhī
rán
ér
jué
kǒu
gǎn
yán
héng
shān
zhī
shān
fàn
ér
yíng
shí
yuè
gào
guī
yǐn
kuài
qiě
yuē
zhī
qiú
míng
zhī
zhī
suì
yán
shī
jiàn
zhì

译文

自贬郎州以来,我走过了潇湘很多地方,但很少能遇到知心朋友一起回忆故乡。每天只在靠近水边的几间茅屋前徘徊,秋天的夜晚,只有一盏孤灯陪伴我读书。这里离京城遥远,什么时候能求得功名,只有刻苦读书,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故乡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在连州的情况,就说我这里的山岭景色不错,比画还美。我在连州任职的时候,那些以准备考进士的身份拿着名帖来拜访我的读书人,多得数不清,只有曹生孤高自傲地自称为山夫。等到和他交谈,来核实他这样自称的缘由,他就说:“我所喜爱的是名声。曾经到远方去游历以求取名声,费尽唇舌,手脚都磨出了老茧,来拜谒东方的诸侯,当见面的时候。”他总是微笑着说:“作为秀才,天下都是这样,如果不被礼遇,又有什么妨害呢?如今我正依靠名山来传扬自己的声名,打算在南岳衡山隐居。”曹生的话还没有说完。我急忙说:“(名声的获得)像你所说的,依靠山来抬高自己的身份,这是修炼精神追求空寂,舍弃时光岁月而不顾,等到名声传扬开来却已经年老了,持有这样的名声又有什么用呢?”曹生听了这些话,神情变得忧愁,好像有所悔悟,神色在眉眼间显露出来,于是就留在道士院里,住了三个季节,学习的效果却比别人一年的收获还要多。他研读史书,从黄帝时期到三国吴、魏年间(自皇帝至吴、魏间),清清楚楚地都能讲说出来,然而却绝口不敢再提衡山,知道山夫这个名号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十一月,他告诉我要归隐到会稽去。并且说:我已经知道追求名声的真正根源了。他请求我写些文字来阐发他的心意,于是我就写了一首七言诗,用来明鉴他的志向。

逐句剖析

"行尽潇湘万里余":自贬郎州以来,我走过了潇湘很多地方,

# 潇湘:湖南的代称。潇,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水;湘,指的是横贯湖南的湘江。

"少逢知己忆吾庐":但很少能遇到知心朋友一起回忆故乡。

# 吾庐:刘禹锡,洛阳人,生于今浙江嘉兴。此处“吾庐”当指嘉兴旧居。

"数间茅屋闲临水":每天只在靠近水边的几间茅屋前徘徊,

"一盏秋灯夜读书":秋天的夜晚,只有一盏孤灯陪伴我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这里离京城遥远,什么时候能求得功名,

# 随计吏:《汉书·朱买臣传》:“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后用为求取功名的典故。计吏即地方上送物产去京城的官吏。

"策成终自诣公车":只有刻苦读书,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

# 诣公车:《汉书·成帝纪》:“建始三年成谛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腾将览焉。”后遂用为贤者被荐入京公车待诏的典故。,策成: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

"剡中若问连州事":故乡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在连州的情况,

# 连州事:指刘禹锡在连州的情况。,剡中:地名,即今浙江省嵊州市,古称剡县,位于浙江省中部偏东地区,曹娥江上游,属绍兴市管辖。这里代指剡中的亲朋好友。

"惟有千山画不如":就说我这里的山岭景色不错,比画还美。

"余为连州":我在连州任职的时候,

"诸生以进士书刺者":那些以准备考进士的身份拿着名帖来拜访我的读书人,

"浩不可纪":多得数不清,

"独曹生崖然自称为山夫":只有曹生孤高自傲地自称为山夫。

"及与语":等到和他交谈,

"以徵其实":来核实他这样自称的缘由,

"则曰":他就说:“

"所嗜者名":我所喜爱的是名声。

"尝远游以索之":曾经到远方去游历以求取名声,

"抗喉舌":费尽唇舌,

"胝挴脢":手脚都磨出了老茧,

"以干东诸侯":来拜谒东方的诸侯,

"见之日":当见面的时候。”

"率莞然曰":他总是微笑着说:“

"秀才者":作为秀才,

"天下是":天下都是这样,

"不礼":如果不被礼遇,

"庸何伤":又有什么妨害呢?

"今方依名山以扬其声":如今我正依靠名山来传扬自己的声名,

"将挂帻于南岳":打算在南岳衡山隐居。”

"生之言未及休":曹生的话还没有说完。

"余遽曰":我急忙说:“(

"在己不在山":名声的获得)

"若子之言":像你所说的,

"依山而为高":依靠山来抬高自己的身份,

"是练神叩寂":这是修炼精神追求空寂,

"捐日月而不顾":舍弃时光岁月而不顾,

"名闻而老至":等到名声传扬开来却已经年老了,

"持是焉用":持有这样的名声又有什么用呢?”

"生闻言":曹生听了这些话,

"愀然如悔":神情变得忧愁,

"色见于眉睫":好像有所悔悟,

"因留止道士院":神色在眉眼间显露出来,

"从余求书以观":于是就留在道士院里,

"居三时":住了三个季节,

"而功倍一岁":学习的效果却比别人一年的收获还要多。

"读史书":他研读史书,

"自黄帝至吴、魏间":从黄帝时期到三国吴、魏年间(

"自皇帝至吴、魏间":自皇帝至吴、魏间),

"班班能言之":清清楚楚地都能讲说出来,

"然而绝口不敢言衡山":然而却绝口不敢再提衡山,

"知山夫不贩而赢也":知道山夫这个名号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

"十一月":十一月,

"告余归隐于会稽":他告诉我要归隐到会稽去。

"且曰":并且说:

"知求名之自矣":我已经知道追求名声的真正根源了。

"乞词以发之":他请求我写些文字来阐发他的心意,

"遂赋七言诗":于是我就写了一首七言诗,

"以鉴其志":用来明鉴他的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出自唐代刘禹锡之手,是一首七言律诗。彼时刘禹锡被贬连州,曹璩投刺,表达借山扬名的想法,刘禹锡劝他“在己不在山”。后来曹璩归隐会稽,向刘禹锡求诗,于是他写下此诗。诗的首联,刘禹锡讲述自己被贬潇湘多地的经历;颔联描绘在简陋居所用灯烛夜读的画面。颈联巧用两个典故,意在鼓励曹璩沉心学问,只要功夫深,自然能有所成。尾联则是对连州山水的夸赞,同时也慰藉故乡亲友。刘禹锡没以高高在上的导师姿态劝曹璩奋进,而是以故乡知己身份亲切交流,将期望与劝勉暗藏诗中,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是送别友人曹璩归乡归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期望,也寄寓了自身的情感。内容上,诗中既有诗人对自身贬谪经历与生活的描述,又有对曹璩的劝勉,还包含对连州山水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借“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之景,借茅屋、秋水、秋灯等意象,营造出静谧的氛围,抒发了自己在贬谪生活中的孤寂以及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曹璩归隐生活的一种期许。对比:首联“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中,以被贬潇湘后“少逢知己”的孤独寂寞,与遇到曹璩这个故乡知己形成对比,强调出两人相遇的难得与可贵,也凸显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用典:“地远何当随计吏”化用《汉书·朱买臣传》中朱买臣随上计吏赴长安求仕的典故。“策成终自诣公车”引用《汉书·成帝纪》中“诣公车”的典故,指汉代举贤良方正之士需至公车署待诏。刘禹锡通过这两个典故,将历史人物的励志经历与现实情境相融合,既避免了直接说教的生硬,又借古喻今,赋予诗歌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典故的运用不仅契合送别诗劝勉的主题,也暗含诗人对自身政治遭遇的感慨,使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显含蓄而厚重。

3. 分段赏析

首联“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是刘禹锡对自身被贬经历的感慨。从被贬郎州起,他辗转潇湘多地,一路行来万里有余。这偏远的潇湘,鲜少能遇到故乡知己,初到连州时的陌生与孤寂尽显。曹璩这位来自故乡的聪慧好学之人到访,让刘禹锡格外欣喜,“少逢知己忆吾庐”,虽未直言相逢,却已暗蕴其中,“吾庐”借陶渊明《读山海经》指代家乡。贬谪生活寂寞,读书便成了刘禹锡的寄托。颔联“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勾勒出他在简陋居所挑灯夜读之景。“闲”字双关,既指居所临水的闲适,也道出州司马这一闲职。他借此鼓励曹璩潜心苦读、钻研学问。颈联“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巧用典故。前者源自朱买臣随计吏赴长安求功名的经历,后者出自《汉书·成帝纪》中贤者被荐入京公车待诏之事。刘禹锡借此劝曹璩勿急功近利,安心读书,功到自然会被征召。尾联“剡中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剡中”“连州”语义双关,涵盖地点、人物和事件。类似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既饱含刘禹锡对连州山水的赞美,也慰藉了故乡亲友。彼时连州虽偏远,景色却美不胜收。元结曾在此居住并命名海阳湖,湖畔胜景众多。刘禹锡建吏隐亭,闲暇时赏景,沉醉于溪流、花草、飞瀑、带桥与松涛,暂时忘却贬谪之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乔《宴边将》

下一篇:唐·孟郊《自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