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山苍":苍翠的中条山啊,
# 苍:深绿色。,条山:即中条山,在今山西省西南部,黄河北岸,唐朝名山,许多诗人都在此题诗。
"河水黄":浪涛滚滚的黄河水。
# 河水:黄河之水。
"浪波沄沄去":你的浪涛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流向远方,
# 沄沄:形容波浪滔滔。,浪波:一作波浪。
"松柏在山冈":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挺立在山冈上。
# 山冈:山:一作高,山冈,指中条山。首句已见山字,不应复出,故用高。,松柏: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原意。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黄河从中条山下奔腾而过,水势滔滔,浊浪排空,呈现出一片浑黄之色,与中条山的苍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诗在写景状物间,蕴含着深远的意旨。高山与大河皆是眼前实景,“苍”与“黄”两种强烈色彩的对撞,极大地强化了视觉上的差异,从而营造出山水分明的绝佳艺术效果。
2. 分段赏析
诗开篇以“条山苍”三字,便将中条山的苍翠之色展现无遗。仅用一个“苍”字概括,却足以让人感受到山势磅礴,浑然一体。与此同时,诗人巧妙地以黄河作为山的比照与衬托。黄河从中条山下奔腾而过,水势滔滔,浊浪排空,呈现出一片浑黄之色,与中条山的苍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诗在写景状物间,蕴含着深远的意旨。高山与大河皆是眼前实景,“苍”与“黄”两种强烈色彩的对撞,极大地强化了视觉上的差异,从而营造出山水分明的绝佳艺术效果。诗的后两句,对河与山作了进一步的描绘。黄河之所以呈现浑黄之色,是因其浪涛汹涌,奔腾不止;中条山之所以满目苍翠,则是因为漫山松柏,郁郁葱葱。这一动一静,相互映衬,妙趣横生。人生犹如这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去不复返;然而,生命虽短暂,崇高的品德与人格却如万古长青的松柏,永恒不朽。“松柏在高冈”这一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渴望奋发进取、卓然独立于世间的宏伟志向。整首诗境界开阔,格调高昂。“浪波”与“松柏”,一动一静之中,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3. 作品点评
这首仅有十六字的小诗,虽篇幅短小,却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不仅具备绘画般的视觉美感,还富有山水动静交织的独特韵味,诗的立意极为高远,营造出开阔宏大的境界,仿佛不假思索,随口吟出便成篇章。它颇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那种苍莽古朴、刚劲有力的气质,然而格调却更为高昂。诗中的苍山翠柏与急水洪流,已然成为诗人精神的寄托之所、志趣的象征之物。与其将此诗单纯视作写景之作,不如说它是诗人咏怀明志的诗篇。诗人思绪如大河般开阔,志向随苍山而高远,一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青年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 苍者自高,黄自浊,流俗随波,君子独。
清陈沆《诗比兴笺》
# 现代杨本成:“条山苍”三个字,写出中条山的苍翠之色,而仅以一个“苍”加以概括,也足见山势之大,浑然一色。这首小诗仅短短十六个字,却色彩斑斓,对比强烈,既有绘画般的效果,又见出山水动静之韵味。
《小学生经典诵读·1年级》
# 现代程学恂《韩诗臆说》:这首诗“寻常写景,十六字中,见一生气概”,可谓至言。
不详吴小平《韩孟诗派作品赏析》
# 《条山苍》,简淡有馀兴。
宋黄震《黄氏日钞》
# 朱葬尊曰:语不多,却近古。
《批韩诗》
# “波浪”句喻世人随俗波靡。“松柏”句喻君子岁寒后凋。亦自况之诗。
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
# 此亦汉、魏遗音。
《评注韩昌黎诗集》
上一篇: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下一篇:唐·雍陶《洛中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