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n
lá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yǒu
chéng
zhōng
zhōu
qiǎn
ān
zhì
ráng
西
tóu
táng
běn
mǎi
jiè
shū
huò
jiè
qiān
tíng
yàn
yóu
yún
shí
yíng
yíng
gāo
shǔ
fēng
jiāng
luàn
fān
qiū
què
wéi
yīn
guò
féng
zuò
céng
xuān
shù
sàn
chóu

译文

有客人乘船从忠州来,派人骑马把客人安置在瀼西草堂。草堂本来是用来消遣的,现在借你搬迁,我停止了宴会出游。云石之间,光彩闪动,高叶当曙,江风飒飒,乱帆涌动,秋色肃森。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可允许我闲坐散愁吗。

逐句剖析

"有客乘舸自忠州":有客人乘船从忠州来,

# 忠州:今重庆忠县。,舸:船。

"遣骑安置瀼西头":派人骑马把客人安置在瀼西草堂。

# 瀼西:在今奉节城外的梅溪河之西。

"古堂本买藉疏豁":草堂本来是用来消遣的,

# 藉疏豁:因为这里宽敞明亮。,古堂:指瀼西草堂。

"借汝迁居停宴游":现在借你搬迁,我停止了宴会出游。

"云石荧荧高叶曙":云石之间,光彩闪动,高叶当曙,

# 曙:一作晓。,云石:高耸入云的山石。一说为云彩和山石。

"风江飒飒乱帆秋":江风飒飒,乱帆涌动,秋色肃森。

"却为姻娅过逢地":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

# 过逢:犹过从。,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

"许坐曾轩数散愁":可允许我闲坐散愁吗。

# 数:数次。,轩:这里指房屋。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泛指高屋。,曾:同“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简吴郎司法》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结构层次分明,情感递进自然,于细腻铺陈中尽展诗人与友人的深挚情谊。首联以直叙笔法点明事件缘起与结果——或为迎候友人将至,或为共商聚首事宜,字里行间已透露出诗人对友人将临的妥帖筹备,足见用心之周。颔联笔锋轻转,不再拘泥于人事,转而聚焦新居本身的特点。颈联则宕开一笔,以工笔绘景之姿,将新居周遭的自然风物细细铺陈。尾联收束于情感的深层寄托,由“居”而“聚”,由“物”而“心”。全诗以景语写情语,借对新居及周遭的生动描摹,将对友人的珍视、对相聚的期待、对平凡生活的诗意发现,层层铺展为可触可感的画面,读来如见故人踏径而来,如闻笑语绕梁,情谊之厚、生活之趣,皆在字里行间流转生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时杜甫五十六岁,正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诗题中的“简”本指信札,此作亦可视为一封书信体诗作。诗中涉及的吴郎,名南卿,来自忠州,时任州府“司法”(地方军事参谋),既是杜甫的晚辈姻亲,又与杜甫交好,时暂居夔州。彼时杜甫在夔州原有两处居所:一为近市区的瀼西草堂,一为东屯农庄的茅屋。平日他多居瀼西草堂,然此时正值秋日,因受命管理百顷公田,为便于履职,遂迁至距白帝城东十余里的东屯居住。迁居东屯后,杜甫便将瀼西草堂暂借予吴郎居住(其《自瀼西荆扉且移东屯茅屋四首》一题便记此事)。全诗围绕吴郎迁入前后的生活片段展开,既叙写草堂易主的前因后果,亦暗含诗人对亲友相聚的珍视与对平凡生活的温情观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友情的诗,表达了诗人和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开篇以简笔叙事,点明吴郎自忠州乘船抵达夔州,杜甫随即派人骑马为其安置住所于瀼西草堂。“乘舸”“遣骑”二词,一写吴郎远道而来的行旅之态,一写杜甫接待的郑重其事——虽未直言“热情”,但“遣骑安置”的细节已透露出诗人对晚辈的关切与妥帖。此联如日记般记录事件开端,却因“自忠州”“瀼西头”的具体地名,使场景真实可感,如见当日江边舟楫往来、马匹奔忙之景。​​颔联:“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颔联承接上文,解释瀼西草堂的来历与借予吴郎的原因:此堂本是杜甫为求“疏豁”(开阔疏朗)之境而购置的居所,如今却因吴郎到来,诗人主动停止了自己的宴游活动,将草堂腾出。“本买藉疏豁”五字,隐含诗人对草堂的情感——它曾是杜甫远离喧嚣、安顿心灵的所在;而“借汝迁居停宴游”则以“停宴游”的自我约束,反衬对吴郎的重视:为让晚辈有更舒适的居处,诗人甘愿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这种“推己及人”的体贴,正是杜甫重情重义的体现。​​颈联:“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颈联宕开一笔,以工笔绘景之姿,刻画瀼西草堂周边的秋日晨景:云石在晨光中闪烁微光,高树的叶片被映照得透亮;秋风掠过江面,飒飒作响,江面上乱帆点点,尽染秋意。“荧荧”“飒飒”二叠词,既状光线之明灭、风声之清冽,又暗合秋晨的清冷与生机;“高叶曙”“乱帆秋”则以画面感极强的意象,将草堂置于开阔的自然图景中——既有“云石”“高叶”的静美,又有“风江”“乱帆”的动态,于疏朗中见苍凉,于明丽中藏萧瑟。此景既是实写,亦暗含诗人的心境:秋日的清寂,或与他此时“停宴游”的生活状态呼应;而草堂外江天相接的辽阔,又隐约透露出对亲友相聚的期待。​​尾联“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尾联收束全诗,揭示借出草堂的深层缘由:因吴郎是自己的姻亲(“姻娅”),诗人希望此处能成为两人“过逢”(相聚)之地,故允许他在轩中久坐,共解愁绪。“却为”二字转折,将前文“借居”的表层原因(安置住所)引向深层情感(渴望相聚);“许坐曾轩”“数散愁”则以平实语言传递真挚心意——与其说借堂是“给予”,不如说是“共享”:诗人愿以草堂为媒介,与吴郎共对秋景,消解各自心中的愁闷(或为战乱离乱之愁,或为人生漂泊之愁)。此联将“借居”一事升华为亲情纽带的维系,于平淡中见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春晚咏怀赠皇甫朗之》

下一篇:唐·赵嘏《降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