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日又欲来":还有几天就到寒食节,它又快要来临了,
"梨花梅花参差开":梨花和梅花交错地绽放。
"行人自笑不归去":远行的人嘲笑自己,却终究没能踏上归途,
"瘦马独吟真可哀":骑着瘦马独自吟咏实在令人哀伤。
"杏酪渐香邻舍粥":杏酪的香气渐渐飘来,是邻家的粥香,
"榆烟将变旧炉灰":榆烟即将变成旧时的炉灰。
"画桥春暖清歌夜":画桥边春日温暖,夜晚有清越的歌声,
"肯信愁肠日九回":怎会相信忧愁的愁绪一天翻腾多次。
晚唐诗人
崔橹(?~?),唐代诗人。一作崔鲁,荆南(今湖北荆州)人。大中(一说广明)间登进士第,官棣州司马。性喜酒,曾游虔州为刺史陆肱客,因醉而失礼于陆肱。崔橹仰慕杜牧,诗风清丽,以咏物诗成就最高。其诗托物言志,意境深远,写物寓情,颇多警句。主要作品有《梅花》《莲花》《山寺》等。著有《无讥集》(一作《无机集》)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一百五日又欲来,梨花梅花参差开”:“一百五日”点明寒食节将至,这个时节本是亲友相聚的时刻,却为全诗奠定了淡淡的惆怅基调。“梨花梅花参差开”描绘出两种花交错绽放的景象,梨花素白、梅花淡粉,色彩交织间尽显春日生机,可这美景却无人共赏,暗含行人漂泊的孤独,以乐景初衬旅人的落寞。颔联“行人自笑不归去,瘦马独吟真可哀”:“行人自笑”中的“笑”并非真的愉悦,而是一种自嘲与无奈,明明思念家乡却无法归去,藏着对归途的渴望与阻碍。“瘦马”既写出旅途劳顿,也象征着行人漂泊无依的处境,“独吟”则将孤独具象化,一人一马在春日里慢行低吟,“真可哀”直抒胸臆,道尽行旅的凄凉。颈联“杏酪渐香邻舍粥,榆烟将变旧炉灰”:“杏酪香”“邻舍粥”勾勒出邻里间温馨的生活场景,寒食节吃粥的习俗在此显现,这样的烟火气更反衬出诗人孤身在外的冷清。“榆烟将变旧炉灰”中,榆烟燃尽成灰,暗示时光悄然流逝,也暗指行人在外漂泊已久,归家的念头随时间愈发浓烈。尾联“画桥春煖清歌夜,肯信愁肠日九回”:“画桥”“春煖”“清歌”构成一幅热闹温馨的春夜图景,桥上歌声悠扬,暖意融融,这热闹却与诗人无关。“肯信愁肠日九回”化用典故,“九回肠”写出愁绪翻涌不息,热闹的外界景象与内心的愁肠百结形成强烈对比,将行旅的孤寂与思乡之愁推向极致。
# 七平七仄诗句:“吐舌万里唾四海”,宋玉《大言赋》;“七变入臼米出甲”,《纬书》;“一月普见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佛书;“离袿飞髾垂纤罗”,《文选》:“梨花梅花参差开”,崔鲁;“有客有客字子美”,杜(甫)。
明杨慎《升庵诗话》
# 韵度自愔,得初唐格外之旨。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通解只写得“又欲来”之三字,犹言还是去年一百五日欲来之前,决计求归,既而看看渐不得归,今则不料又是一百五日又欲来也。梨花梅花尽开者,赖是二花不会说话,不然,几乎被其大作谐笑。云此瘦马独吟之人,还在此处,直是更无旋面之地可以自活也(首四句下)。看他五六之“渐”字“欲”字,直于一日半日中间,细细分铢分两。此岂亦学观缘比丘,法眼刹那刹那,盖正是末句“愁肠九回”中所夹之“日”字也。七,又别写“画楼春暖清歌夜”者,使人不觉洒泪再看其前解之一“独”字也。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梨花最晚,梅花最早,倒用之,其言春去之疾也。
清高士奇《唐三体诗评》
# 前半既用吴体,后半不称。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一二景中有情。三四承情。五六景中亦有情。七八又写情,与三四不同,彼是自笑自哀,“清歌”是他人清歌,他人“肯信”也。一,六仄字,又多入声;二,七平字,又多无入之平声。能不碍音节,一气神行,不用斧凿故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
# 纪昀:有峭健之致。许印芳:首联古调,次联拗调。第二句七字皆平,而天然入妙,不觉音节之乖。七平句当以此种为式。
清纪昀、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