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
qīng
gōng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崔橹浏览量:1
cǎo
zhē
huí
dèng
jué
míng
luán
yún
shù
shēn
shēn
diàn
殿
hán
míng
yuè
lái
hái
gèng
rén
lán
gān
zhàng
yǎn
jīn
huò
cuì
huá
西
shǔ
yún
fēi
zhū
lián
cháo
yuán
jiàn
rén
guī
jiàn
yàn
guī
mén
héng
jīn
suǒ
qiāo
rén
luò
qiū
shēng
wèi
shuǐ
bīn
hóng
xià
shān
hán
shī
湿
yún
mèng
chén

译文

荒草遮没盘道听不到玉辇鸣鸾,高树重重掩映着宫殿一片凄寒。明月无言独自升起又独自落去,再也没有人对月盟誓共倚栏杆。唐玄宗亲近与宠信小人,埋下了祸旧殃民的祸根,弄得自己仓惶出逃到蜀地避难。自从闭了朝元阁的门,珠帘不再卷,唐玄宗和贵妃没回来,而只见巢此中的双燕回来了。门上横锁着金锁静悄悄的没有人,在渭水之滨只有落日和秋声。山头红叶也飘落到山下,带来了寂静的寒意,含雨的云浮游天际,云端飘落的雨丝。又像灰尘一般四处随风飘散。

逐句剖析

"草遮回磴绝鸣銮":荒草遮没盘道听不到玉辇鸣鸾,

# 鸣銮:銮声似鸾鸟之鸣,因称。銮,古时皇帝车驾所用的铃,也代称皇帝车驾。一作鸾。,回磴:指华清宫中盘旋曲折的石台阶。回:回旋。

"云树深深碧殿寒":高树重重掩映着宫殿一片凄寒。

# 寒:凄清荒凉。,碧殿:豪华的宫殿。碧:碧玉。

"明月自来还自去":明月无言独自升起又独自落去,

"更无人倚玉栏干":再也没有人对月盟誓共倚栏杆。

# 倚玉栏干:指杨贵妃。李白《清平调词》·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当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命李白写新乐章歌咏·。李白即以名花喻杨贵妃的美丽,作《清平调词》三章。栏,一作阑。

"障掩金鸡蓄祸机":唐玄宗亲近与宠信小人,埋下了祸旧殃民的祸根,

# 障掩金鸡蓄祸机:谓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宠幸酿成了祸乱。《唐书·安禄山传》:“帝登勤政楼,幄坐之左,张金鸡大障,前置特榻,诏禄山坐,襄其帷以示尊宠。”金鸡:即金鸡障,以金鸡羽毛所制之饰物做的屏风。

"翠华西拂蜀云飞":弄得自己仓惶出逃到蜀地避难。

# 翠华西拂:指唐玄宗幸蜀。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这里指皇帝车驾。

"珠帘一闭朝元阁":自从闭了朝元阁的门,珠帘不再卷,

# 朝元阁:华清宫中殿阁。天宝七载,传说玄元皇帝(老子)见于朝元阁,因改名降圣阁。,珠帘一闭:指华清宫被废置。

"不见人归见燕归":唐玄宗和贵妃没回来,而只见巢此中的双燕回来了。

"门横金锁悄无人":门上横锁着金锁静悄悄的没有人,

# 悄:静悄悄。

"落日秋声渭水滨":在渭水之滨只有落日和秋声。

# 水滨:靠近水的场所,岸边。,渭:渭水。

"红叶下山寒寂寂":山头红叶也飘落到山下,带来了寂静的寒意,

"湿云如梦雨如尘":含雨的云浮游天际,云端飘落的雨丝。又像灰尘一般四处随风飘散。

# 尘:灰尘。,湿云:含雨的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华清宫三首》为晚唐诗人崔橹所作三首七绝组诗,其核心意蕴聚焦于"凭吊"二字。首章以细腻笔触勾勒华清宫的衰败形貌,饱含沧桑凭吊之思;次篇溯源祸端,暗藏对安史乱局之反思;末章则借景语寄哀思,以物象的荒芜反衬盛唐气象的消逝。三首皆以天宝之乱后华清宫的萧条为叙事背景,通过宫阙颓圮、殿宇荒芜的意象群,构建起"今昔对比"的抒情框架,既再现盛世繁华如烟云过眼的历史浩叹,又暗含对晚唐王朝国运式微的深切忧思。全诗贯穿着冷色调的灰颓意象与凄怆语感,形成独特的哀婉审美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崔橹(?~?),唐代诗人。一作崔鲁,荆南(今湖北荆州)人。大中(一说广明)间登进士第,官棣州司马。性喜酒,曾游虔州为刺史陆肱客,因醉而失礼于陆肱。崔橹仰慕杜牧,诗风清丽,以咏物诗成就最高。其诗托物言志,意境深远,写物寓情,颇多警句。主要作品有《梅花》《莲花》《山寺》等。著有《无讥集》(一作《无机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已逾百年,诗人崔橹踏访废弃的华清宫,但见满目荒凉之景,不禁心生无限感慨。诗人触景生情,挥毫写下《华清宫三首》,借这三首诗来倾诉对往昔繁华不再的喟叹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三首七言绝句的组诗,也是三首凭吊诗。此组诗皆围绕天宝之乱后华清宫的荒芜之景展开描绘,诗人借景深情缅怀盛唐时期的繁华盛况,为晚唐的衰败而黯然哀伤。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句“草遮回磴绝鸣銮”,从华清宫的磴道落笔。“草遮”二字极具特征,它表明华清宫的磴道上杂草肆意生长,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植株高大,已然将磴道完全遮蔽。“绝鸣銮”则意味着皇帝再也不踏足此地。此句为自为因果句,同时采用了因果倒装的句式。“绝鸣銮”是原因,“草遮回磴”是结果。诗人特意颠倒因果顺序,意在引导读者由眼前的“果”去探寻背后的“因”,从而引发深深的思考。次句“云树深深碧殿寒”,承接首句,视角从磴道上的草转移到了云树与宫殿。“寒”字蕴含多重含义。其一,点明了时节,结合末句“人倚玉栏干”可推测为秋季。其二,暗示由于皇帝长久未至,偌大的宫殿无人居住,自然弥漫着清冷的气息。其三,昔日这里是皇帝常住之所,一片繁华热闹,如今人去殿空,令人倍感心寒。这两句描绘的是骊山磴道和华清宫殿白昼的景象。第三句“明月自来还自去”,笔锋一转,开始描写骊山的夜景,并引出结句“更无人倚玉栏干”。骊山夜空中的明月,往昔是“自来还自去”,如今依旧如此,看似并无变化。然而,过去明月高悬时,还有“人倚玉栏干”的温馨场景,如今却只剩下空荡荡的宫殿,不见有人倚栏。今昔对比,物是人非,满心都是感伤。第二首“障掩金鸡蓄祸机,翌华西拂蜀云飞”这两句,开篇便直截了当地叙述唐玄宗宠幸安禄山,最终引发安史之乱,仓皇逃往蜀地的史实,毫不隐晦。“翠华”句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匆忙西逃蜀地的情景。这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障掩金鸡蓄祸机”,所以必然导致“翠华西拂蜀云飞”的结果。其言外之意是,这是唐玄宗自己种下的苦果,最终只能自食其果。诗人将这两句并列呈现,鲜明地突出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在并列与对比之中,其寓意不言而喻。“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两句,自天宝十三载(754)二月唐玄宗最后一次到朝元阁朝献之后,就再也看不到他回来朝献了,唯有年年燕子归来在朝元阁中筑巢。这两句同样构成因果关系,并且是在前两句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内容更加深刻。这说明在安禄山的问题上,唐玄宗一开始就看错了人。后来他人多次进谏,倘若唐玄宗能够虚心接受,或许还为时不晚。然而遗憾的是,直到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众人都已看出端倪时,唐玄宗却依然固执己见,最终酿成了一场历史性的大灾难。结尾一句“不见人归见燕归”,通过“人”与“燕”的对比,将阁空人亡的悲哀与沉痛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首首句“门横金锁悄无人”,描绘了骊山华清宫大门紧闭、寂静无人的景象。这里的“无人”,结合第一首“更无人倚玉栏干”可知,特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开元末年及天宝年间,华清宫是专供唐玄宗和杨贵妃游乐的地方。他们不再前来居住,自然其他人也不敢在此居住。“横”和“悄”二字,将华清宫如今的冷寂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就这一句而言,“无人”是原因,“门横金锁”是结果;就整首诗来说,“无人”是原因,其他所描写的内容均为结果。进一步拓展来看,唐玄宗荒淫误国是根源,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都是这一原因导致的结果。次句“落日秋声渭水滨”,承接上句,将意境从华清宫拓展到“落日秋声”的“渭水滨”。“落日”明确了具体的时间,“秋声”点明了时令,“渭水滨”指出了地点。这两句化用了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中“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但语言更加精炼。诗人用“秋声”涵盖了“秋风”声、“落叶”声、“秋雨”声等各种声音,用“渭水滨”概括了“渭水”和“长安”。再加上“落日”二字,使“秋声渭水滨”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暮色之中,象征着唐王朝的衰落景象。昔日从华清宫中传出的是“缓歌曼舞”的“仙乐”之声,如今却只有令人伤感的“秋声”。第三句“红叶下山寒寂寂”,描写了秋风将红叶吹落骊山的凄凉之景。此句承接上文,“红叶下山”既承接首句,表明“红叶”是骊山上、华清宫中树上飘落的叶子,是秋风将其吹落至山下,最终飘到“渭水滨”。“寒”字与上句的“秋”字相呼应,既点明了时令的气候特点,又烘托出骊山上的凄凉氛围。“寂寂”既与首句的“悄无人”相呼应,又说明山上的红叶都被秋风吹落,铺满了地面,如同“落叶满渭水滨”。这句诗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还暗含着深刻的今昔之感。末句“湿云如梦雨如尘”,对前文进行总结,描绘出骊山华清宫昔日的繁华景象如同梦幻一般消逝了。

3. 作品点评

这三首诗皆是诗人在途经华清宫时创作而成。当时正值秋季,一日傍晚时分,诗人身在渭水之滨。诗中的主人公便是诗人自己,整组诗的内容源于他眼前所见之景而引发联想,进而生发感慨,这也是这组诗的核心主题。这三首诗运用的创作笔法一致。前两句侧重于描述当下的所见之景与实际情况,后两句则着重抒发由此产生的感慨。这些感慨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借助具体形象来传达深层含义,且意味含蓄深长。对其意义体悟得越深入,就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韵味。全诗的感慨都通过形象化的语句来呈现,越反复思索,越能发觉其意义更加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项斯《黄州暮愁》

下一篇:唐·袁郊《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