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法天运":君子效法的是天道,
# 天运:四时之运。
"四时可前知":可以提前知道四季变化。
"小人惟所遇":小人只能知道自己遇到的,
"寒暑不可期":所以天气冷热都不能预知。
# 期:预知。
"利害有常势":利益与损害总是固定的形势,
# 利害:益处与害处。
"取舍无定姿":如何取舍却没有一定脉络。
"焉能使我心":怎样做才能让我的心,
"皎皎远忧疑":如同月光一样皎洁远离忧愁疑虑呢?
# 皎皎:洁白。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歌通过君子效法自然、预知四时的理性态度,与小人困于无常、随波逐流的短视行为形成对比,揭示了世间利害关系的恒常规律与人性抉择的复杂矛盾,最终以追求内心澄明超脱收束,在议论说理中既展现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核,亦暗含诗人对现实困境的迷茫与自省。
2. 分段赏析
首联以“法天运”点明全诗核心,强调君子应效法自然运行规律。“法”字凸显主动遵循的理性态度,呼应《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诗人以四季更替的必然性(“四时可前知”),隐喻君子因洞悉天道而能预见未来,既体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暗含对人性智慧的推崇。此句语言简练,为后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奠定逻辑基础。颔联通过“小人”与“君子”的对比深化主题。“惟所遇”指小人受限于眼前境遇,被动接受命运;“寒暑不可期”以气候的无常性象征其短视与迷茫。此联以反衬手法批判世俗的功利性,强调“法天运”的实践意义。韩愈在此隐含对社会浮躁风气的反思,呼应《易经》“大人者与四时合其序”的秩序观。颈联转向对人性抉择的辩证分析。“有常势”承认利益与损害的客观规律,而“无定姿”揭示主观抉择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韩愈以“常”与“无定”的对立,既肯定现实的确定性,又暗示人性的脆弱与困惑。此句语言凝练如格言,展现其对世事的深刻洞察,暗合道家“祸福相依”的哲学观。尾联以“皎皎”月光喻指内心的澄明境界。“远忧疑”直抒摆脱世俗纷扰的渴望,既呼应首联的理性追求,又暗含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此句在议论中融入抒情,以意象收束全诗,情感张力与哲理思辨相融,凸显韩愈对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坚守。
上一篇:唐·元稹《贻蜀五首·李中丞表臣》
下一篇:唐·方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