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zhāo
yīng
xiàn
dào
shàng
sòng
láng
zhōng
chōng
zhāo
gōng
tǎo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jiāng
jūn
pèi
sǎo
kuáng
tóng
zhào
xuǎn
míng
xián
zàn
gōng
zàn
zhú
lín
jiàng
yuǎn
hán
shé
guò
xīn
fēng
yóu
fèi
dǐng
zhī
niǎo
wēi
cháo
dài
fēng
zǎo
xūn
yōng
yàn
shí
shàng
zhù
guāng
lún
hàn
tíng
zhōng

译文

唐朝命八镇节度使率军平定刘稹叛乱,又从文官中选拔贤才参赞军幕。你以尚书省户部郎中的身份奉命赴行营,我与你在新丰相遇。刘稹处境危殆,就像开水锅中的游鱼,筑在危枝上的鸟巢,即将败亡。希望你能像那汉朝窦宪破匈,刻石纪功,返朝获得朝廷的褒奖。

逐句剖析

"将军大旆扫狂童":唐朝命八镇节度使率军平定刘稹叛乱,

# 狂童:狂妄无知的小子,指刘稹。,旆:军中大旗。,将军:指石雄为西面招讨使主将。

"诏选名贤赞武功":又从文官中选拔贤才参赞军幕。

# 赞武功:赞助军事。,名贤:指李丕。

"暂逐虎牙临故绛":你以尚书省户部郎中的身份奉命赴行营,

# 故绛:春秋时晋国的旧部,名绛,迁都后称“故绛”,唐朝时为翼城县(今天山西绛县)。讨伐刘稹的军事行营就设在这里。,虎牙:汉代有虎牙将军官衔,这里代指行营主将。,逐:追随。

"远含鸡舌过新丰":我与你在新丰相遇。

# 新丰:指昭应县。昭应县由新丰、万年二县分出,这里不称昭应而言新丰,是为了对仗、押韵的需要。比喻叛军刘稹像开水锅中的游鱼,挣扎不了多久。,鸡舌:香名,即丁香。

"鱼游沸鼎知无日":刘稹处境危殆,就像开水锅中的游鱼,

"鸟覆危巢岂待风":筑在危枝上的鸟巢,即将败亡。

# 鸟覆危巢:指鸟在微弱时的树枝上筑巢,很快就要倾覆。

"早勒勋庸燕石上":希望你能像那汉朝窦宪破匈,刻石纪功,

# 勋庸:功勋。,勒:刻。

"伫光纶綍汉廷中":返朝获得朝廷的褒奖。

# 汉廷:借指唐朝廷。,纶綍:指皇帝的命令,此处指皇帝封赏功臣的诏令。借指唐朝廷。,光:荣耀。,伫: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为唐李商隐所作七言律诗。首联述李彦佐率军征讨刘稹,李郎中受命佐军;颔联写李郎中随军途经昭应;颈联预示刘稹败亡在即;尾联则祝愿李郎中建功立业,期盼国家统一。全诗气势磅礴,语言精炼,表达了诗人对叛军的蔑视、对胜利的信心及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逝世后,其侄刘稹擅自占据节度使之位,拒绝服从朝廷命令。为维护中央政权的权威,宰相李德裕力主讨伐,并集结八镇兵马,四面围攻昭义镇。在这场针对刘稹的军事行动中,李郎中——可能是诗人的挚友——被临时委任为攻讨使或副使等要职,以协助处理军务。诗人在前往昭应县途中偶遇李郎中,有感而发,挥毫写下这首送别之作,以表对友人此行的支持与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是以送别和期许为题材的七言律诗,它不仅是一首送别之作,更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感与正义信念的佳作。它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国家统一的坚定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綍汉廷中”一句,借用了东汉窦宪击匈奴、在燕然山刻石纪功的典故,既表达了对李郎中的美好祝愿,也彰显了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用典自然贴切,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比喻:颈联“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手法,将叛军刘稹比作沸鼎中的鱼和危巢上的鸟,形象地描绘了其必然败亡的命运。这种比喻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对比: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李郎中比作“名贤”,而将叛军刘稹贬称为“狂童”,对比鲜明,突出了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之间的对立关系。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人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3. 分段赏析

首联“将军挥动大军旗,诏令选拔贤才助军威”,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此次征讨行动及李郎中参与其中的立场。诗人尊称出征军队为“大军旗”,赞誉辅佐军事的李郎中为“贤才”,并强调其是“奉诏选拔”,而将反叛的刘稹贬称为“狂童”,由此可见,诗人对此次征伐的态度从一开始便极为鲜明坚定。一个“挥”字,奠定了全诗豪迈壮阔的基调。颔联“随虎将暂赴旧战场,携诏书远赴新地界”,简洁勾勒了李郎中随主将的行军轨迹,“随”“携”二字,既点明李郎中是临时受命、随军远征,也透露出诗人对军事行动迅速成功的乐观预期:“战事将很快结束,叛乱不久即平。”颈联“鱼儿沸水中难逃日,鸟巢危枝上怎禁风”,在诗人笔下,刘稹犹如稚子,其所谓的十万精兵,不过如同沸水中挣扎的鱼、危枝上筑巢的鸟,灭亡指日可待。这种必胜的信念,不仅彰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也是对当时种种妥协言论的有力回应。在平叛之前,有朝臣以“回鹘未灭,边境需防,再讨潞州,国力难支”为由,主张对刘稹妥协;决策既定,又有人或为其开脱,或称其“有功不可绝嗣”,或夸大其“精兵十万,粮草充足”,企图制造恐慌。这些言论一度造成混乱,如魏博节度使何弘敬迟迟未动,李彦佐、王宰等也观望不前。面对这些,诗人毅然将刘稹斥为“狂童”,以“鱼游沸鼎”、“鸟覆危巢”的生动比喻,表达必胜信念,既是对李郎中的激励,也是对李彦佐等将领畏敌心态的含蓄批评。尾联“期盼早日功勋刻燕石,静候荣光洒满汉宫”,借东汉窦宪击匈奴、燕然山刻石纪功的典故,再次给予鼓励和期许。诗人期望李郎中早日建功立业,荣归朝廷,受皇帝嘉奖。这不仅是对李郎中的美好祝愿,更是对整个平叛战争的深切期盼,再次表明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必胜信心。

4. 作品点评

《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学功底、鲜明主题思想,丰富历史背景和深刻现实意义的佳作。它不仅是李商隐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国家统一和正义事业的坚定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半郎中充攻讨。五六狂童必败,祝其早日成大功,以光汉廷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骨格峥蝾,不失气象,论其音节,尤在初盛之遗,然以为佳则未也。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深味即在宏整中,读久方知,草率不能领取也。

近代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

下一篇:唐·于武陵《长信宫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