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箧泪沾臆":打开箱子泪水沾湿胸臆,
# 臆:胸。,箧:小箱子。
"见君前日书":看见你从前写来的书信。
"夜台今寂寞":置身坟墓你该多么孤寂,
# 今:一作空。,夜台:墓穴。陆机《挽歌》:“送子长夜台。”李周瀚注:“坟墓一闭无复见明,故云长夜台。后人称夜台本此。”
"独是子云居":门庭萧条依然留在世问。
# 子云居:指西汉文学家扬雄的故居。
"畴昔探云奇":想那当日你我搜奇猎胜,
# 云奇:神奇。这里指自然景观。云:一作灵。,探:一作贪。嗜好。,畴昔:往昔。
"登临赋山水":登山临水吟咏多少诗篇。
"同舟南浦下":南浦之下同把轻舟荡起,
# 下:一作夜。,浦:一作楚。
"望月西江里":西江之上共把明月赏玩。
"契阔多别离":天南地北你我多次远别,
# 契阔:离合,聚散。《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
"绸缪到生死":从生到死彼此情意缠绵。
# 绸缪:缠绵。《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
"九原即何处":你的坟墓如今竟在何处,
# 处:一作在。,即:一作知。,九原:九泉、地下。
"万事皆如此":人间万事不过如此这般。
"晋山徒峨峨":高高晋山仍然耸立世上,
# 峨峨:一作嵯峨。山势高峻。
"斯人已冥冥":我的故友却已葬身九泉。
"常时禄且薄":为友生前常常官微禄薄,
"殁后家复贫":为友死后家计贫困不堪。
"妻子在远道":妻子儿女相隔多么遥远,
"弟兄无一人":更无一个弟兄在你身边。
"十上多苦辛":多次上书历尽艰难苦辛,
# 十上:数次上书。十:言其多。
"一官恒自哂":身居微职常常自笑自惭。
"青云将可致":青云之路本已即将登上,
# 可:一作何。,青云:《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对范雎说:“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后世因以青云喻高位。
"白日忽先尽":谁料白日忽然落下西山。
# 白日忽先尽:喻人死。先:一作西。
"唯有身后名":如今只剩身后一点清名,
# 有:一作独。
"空留无远近":空在世上远处近处流传。
# 无远近:无论远近,到处。,留:一作流。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悼亡诗。诗中通过睹物思人、追忆生前情谊、叙述生平诸事,描绘了亡友梁九少府一生落拓不遇、英年早逝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亡友沉痛哀悼、深切怀念的真挚情感。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九原即何处,万事皆虚无。晋山徒峨峨,汾水空悠悠”,以晋山的巍峨、汾水的悠悠长流这些自然的永恒存在,反衬出梁九少府生命消逝、人生无常,强烈对比中,愈发凸显诗人对亡友不幸的同情,强化了全诗的悲剧氛围,让哀伤之感直击人心。双关:“夜台今寂寞,子云居亦孤”,“夜台”明指坟墓,暗寓亡友死后的孤寂;“子云居”既实指扬雄故居,又借扬雄的清寒境遇,双关暗示亡友生前门庭冷落、生活清苦,一语含多层意,委婉表意,使情感深沉蕴藉。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前四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子云居亦孤”,以睹物思人的方式开启了沉痛的情感抒发。诗人缓缓打开书箱,目光触及亡友梁九少府昔日所寄之书,刹那间,思念如决堤洪水,汹涌的哀痛难以遏制,泪水夺眶而出,瞬间浸湿了胸襟,紧扣诗题中的“哭”字,营造出一种极为悲恸的氛围,仿若浓重的阴霾迅速笼罩全诗,就此奠定了全诗哀伤的基调。这里的“夜台”指代坟墓,“子云居”则巧用典故,暗指扬雄故居,此地位于晋地,既点明梁九墓地之所在,又一语双关,借扬雄生前的清寒,暗示出亡友生前门庭冷落、生活清苦的状况。诗人没有直白地倾诉自己因挚友离世而深感孤寂、怅惘迷茫,反而将笔触伸向坟墓之中,想象着亡友身处其中的寂寞,这般迂回婉转的表达,使得情感更加细腻深沉、动人心弦。“畴昔探灵奇,登临赋新诗。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这六句,由“畴昔”二字巧妙引入对往昔交游时光的深情追忆。遥想当年,二人一同沉醉于自然的鬼斧神工、“灵奇”之美,兴致勃勃地携手登高望远,在山川之巅赋诗抒怀;也曾同舟共渡,顺流而下,于南浦之畔悠然赏景;还在西江之上,伴着月色嬉戏玩闹。尽管彼时奔波劳碌,常常经历分离之苦,“契阔”频仍,但彼此间的情谊却如丝线般紧密缠绕,“绸缪”深厚。这两联以精炼的笔触高度概括了他们相处时的欢乐点滴、亲密无间的交情,乃至生死不渝的情谊深度,既是对开篇“泪沾臆”所蕴含悲痛情感的有力补充说明,又从反面衬托出如今痛失故友时那如深渊般巨大的悲伤,前后映照,更添哀愁。“九原即何处,万事皆虚无。晋山徒峨峨,汾水空悠悠”四句,以“九原即何处”的沉痛叩问为起始,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生死相隔的迷茫与感慨。逝去的挚友如今究竟魂归何方?在这茫茫尘世之中,万事万物皆如过眼云烟,虚幻缥缈,难以追寻把握。唯有那太行山巍峨耸立,亘古不变,与之相对的是,梁九少府却已深埋九泉之下,化为尘土。诗人借自然山川的永恒存在,鲜明地反衬出人生的短暂无常,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梁九一生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世不公、命运弄人的愤懑怨恨,情感深沉而复杂。从“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开始,诗人将笔触聚焦于梁九少府的生平遭际,委婉含蓄地揭示出当时社会对贤能之士的冷漠排斥与压抑困境。生前,梁九少府俸禄微薄,仅能勉强维持生计;离世之后,家境更是一贫如洗,陷入绝境。妻子孤苦伶仃,漂泊在遥远的异乡,身边连一个可以依靠的弟兄都没有,这般贫寒孤寂的惨状,层层加码,令人揪心不已。“十上多苦辛,六印当何因。青云期可致,白日忽西沉”这六句,进一步深入到梁九少府的仕途经历,讲述其生前的坎坷之路。他曾多次满怀热忱、“十上”奏疏,为国家大事殚精竭虑,付出诸多“苦辛”,然而却屡屡受挫,所上之疏皆如石沉大海,不被接纳。长期以来,只能身居卑微官职,沉沦于下僚之列,壮志难酬,令人悲愤不平。本以为凭借自身才华,“青云”般的高官显位尚有可期,却不料命运无常,如“白日”骤然西沉,英年早逝,所有的抱负与理想都化为泡影。直至收尾的“空留身后名,生荣死亦哀。远近闻者哀,吾道将何之”六句,着重刻画了梁九少府身后的悲凉景象。如今,他虽空留下一个清正的名声,为“远近”之人所知晓,然而生前壮志未酬,死后功业未成,徒有虚名而已,于现实而言毫无补益。诗人的沉痛之情在此达到顶点,溢于言表,既为亡友的悲惨命运而哀恸,也借此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无奈,引发读者对人生、命运与时代的深刻反思。
4. 作品点评
这首悼亡之作,于往事叙述里不时穿插悲痛叹息,悲意如丝缠绕、反复萦回,写得沉痛真挚。语言质朴平实,近乎日常,却如陈酿般底蕴醇厚,字字承载着对亡友的深切思念,直击人心。
# 太白语谑浪,达夫语凄感。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引钟云
# 语语泪珠,字字泪血。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诗中佳句,有宜于作绝句者,有宜于作律诗者。如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本系古诗长篇,《集异记》载旗亭伶官所讴,乃截首四句为短章:“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犹寂寞,疑是子云居。”以原诗并观,绝句果言短意长,凄凉万状。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五古、五绝亦可相收放。高适《哭梁少府》诗,只取前四句,即成一绝,下文皆铺叙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上一篇:唐·杜甫《得舍弟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