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ōu
shī

朝代:唐作者:孟郊浏览量:1
è
饿
quǎn
chī
chán
xián
jīn
wén
wén
chēng
lián
yīng
ér
shí
táng
táo
kǒu
xuán
xuán
wéi
yǒu
diǎn
wèi
jiàn
táo
jǐng
yán
shéng
chuáng
zuò
wēng
lǎn
yǒu
suǒ
chuán
zhōng
dāng
wén
bié
zhù
xiāo
yáo
piān
cóng
lái
wén
jìng
jūn
xián

译文

饥饿的狗啃咬着干枯的骨头,自己吃着还流着贪婪的馋涎。当今的文章和古代的文章,人们对它们都表示喜爱。就好像婴儿吃东西,吃着饧桃,嘴里慢慢品尝。仅仅只有一点滋味,怎么能延缓时光的流逝呢。独自坐在绳床上的老者,默默阅读有所感悟。最终应当停止对文字的钻研,另外撰写属于自己的逍遥之篇。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文字工整纯净,君子不会凭借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贤能。

逐句剖析

"饿犬齰枯骨":饥饿的狗啃咬着干枯的骨头,

# 齰:咬,啮。

"自吃馋饥涎":自己吃着还流着贪婪的馋涎。

# 涎:口水。

"今文与古文":当今的文章和古代的文章,

# 今文与古文: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之争。此盖借喻现实文坛中不同倾向间的矛盾、分歧。

"各各称可怜":人们对它们都表示喜爱。

# 可怜:声称可爱。,各各:各自。

"亦如婴儿食":就好像婴儿吃东西,

"饧桃口旋旋":吃着饧桃,嘴里慢慢品尝。

# 饧:饴糖。

"唯有一点味":仅仅只有一点滋味,

# 一点味:味道不能长久保持。

"岂见逃景延":怎么能延缓时光的流逝呢。

"绳床独坐翁":独自坐在绳床上的老者,

# 独坐翁:诗人自谓。

"默览有所传":默默阅读有所感悟。

# 默览:默察。

"终当罢文字":最终应当停止对文字的钻研,

# 罢文字:不作诗文。

"别著逍遥篇":另外撰写属于自己的逍遥之篇。

# 逍遥篇:《庄子·逍遥游》。主旨在于说明人应摆脱功名利禄等世俗束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从来文字净":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文字工整纯净,

# 从来:往昔,原来。

"君子不以贤":君子不会凭借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贤能。

# 不以贤:不以擅长诗文为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偷诗》是唐代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以“怠惰”为主题,呈现出作者对作诗的倦怠,以及无意在诗坛争雄的萧索心绪。孟郊觉得诗人间的竞争毫无价值,故而想停笔辍作,回归自然无为的状态。诗中借助“饿犬齰枯骨”这类意象,点出古代文人浏览前人作品时化用诗句的创作情形。“今文与古文”的论辩,以及“终当罢文字”等语句,还探讨了文学传承与借鉴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展现了孟郊的诗歌观念,更反映出他晚年心境从积极有为到消极无为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表达文学见解的诗。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比喻,如饿犬、婴儿吃食等,对当时人们对待古今诗文的方式进行描述,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应仅局限于文字,而应追求更高的创作境界,最终要摆脱文字的束缚,别著逍遥之篇,表达对自然、超脱文学境界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以饿犬啃枯骨、婴儿吃糖果的状态,比喻古今文人对诗文的追逐,否定写诗意义,形象且辛辣。

3. 分段赏析

“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开篇运用形象的比喻,将当今和古代的文章创作比作饿犬啃咬枯骨,流着馋涎却只能吃着干枯之物,生动地批判了当时文章创作缺乏生机和趣味的现状,“各各称可怜”直接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感慨。“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进一步以婴儿吃糖桃为例,说明文章创作如同婴儿进食般只是有了一点简单的滋味,却无法延缓时光的流逝,强调了这种创作方式的局限性和无意义。“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描绘了一位独自坐在绳床上的老者默默阅读并传承文字的情景,与前面批判的现象形成对比,暗示了真正的文字传承应该是沉稳、有内涵的。“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创作态度转变,他决定停止对现有文字创作的执着,去撰写逍遥自在的文章,体现了对自由、洒脱创作境界的追求。“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最后表明诗人对文字本质的看法,认为文字本来是纯净的,君子不应该凭借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贤能,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文学创作应回归本真的呼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别李浦之京》

下一篇:唐·温庭筠《定西番·细雨晓莺春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