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犬齰枯骨":饥饿的狗啃咬着干枯的骨头,
# 齰:咬,啮。
"自吃馋饥涎":自己吃着还流着贪婪的馋涎。
# 涎:口水。
"今文与古文":当今的文章和古代的文章,
# 今文与古文: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之争。此盖借喻现实文坛中不同倾向间的矛盾、分歧。
"各各称可怜":人们对它们都表示喜爱。
# 可怜:声称可爱。,各各:各自。
"亦如婴儿食":就好像婴儿吃东西,
"饧桃口旋旋":吃着饧桃,嘴里慢慢品尝。
# 饧:饴糖。
"唯有一点味":仅仅只有一点滋味,
# 一点味:味道不能长久保持。
"岂见逃景延":怎么能延缓时光的流逝呢。
"绳床独坐翁":独自坐在绳床上的老者,
# 独坐翁:诗人自谓。
"默览有所传":默默阅读有所感悟。
# 默览:默察。
"终当罢文字":最终应当停止对文字的钻研,
# 罢文字:不作诗文。
"别著逍遥篇":另外撰写属于自己的逍遥之篇。
# 逍遥篇:《庄子·逍遥游》。主旨在于说明人应摆脱功名利禄等世俗束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从来文字净":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文字工整纯净,
# 从来:往昔,原来。
"君子不以贤":君子不会凭借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贤能。
# 不以贤:不以擅长诗文为贤。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表达文学见解的诗。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比喻,如饿犬、婴儿吃食等,对当时人们对待古今诗文的方式进行描述,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应仅局限于文字,而应追求更高的创作境界,最终要摆脱文字的束缚,别著逍遥之篇,表达对自然、超脱文学境界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以饿犬啃枯骨、婴儿吃糖果的状态,比喻古今文人对诗文的追逐,否定写诗意义,形象且辛辣。
3. 分段赏析
“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开篇运用形象的比喻,将当今和古代的文章创作比作饿犬啃咬枯骨,流着馋涎却只能吃着干枯之物,生动地批判了当时文章创作缺乏生机和趣味的现状,“各各称可怜”直接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感慨。“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进一步以婴儿吃糖桃为例,说明文章创作如同婴儿进食般只是有了一点简单的滋味,却无法延缓时光的流逝,强调了这种创作方式的局限性和无意义。“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描绘了一位独自坐在绳床上的老者默默阅读并传承文字的情景,与前面批判的现象形成对比,暗示了真正的文字传承应该是沉稳、有内涵的。“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创作态度转变,他决定停止对现有文字创作的执着,去撰写逍遥自在的文章,体现了对自由、洒脱创作境界的追求。“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最后表明诗人对文字本质的看法,认为文字本来是纯净的,君子不应该凭借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贤能,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文学创作应回归本真的呼吁。
上一篇:唐·王昌龄《别李浦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