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白涅不缁":极白的东西,即使染色也不会变黑,
"至交淡不疑":最要好的朋友,即使交情清淡也不会互相怀疑。
# 至交:最好的朋友。
"人生静躁殊":人生有的沉静、有的急躁,各不相同,
"莫厌相箴规":不要厌烦彼此互相劝诫规正。
"胶漆武可接":像胶漆般亲密的武人可以交往,
"金兰文可思":如金兰般投契的文人值得思念。
"堪嗟无心人":可叹那些没有真情的人,
"不如松柏枝":还比不上松柏的枝条坚韧可靠。
# 松柏枝:一作青松姿。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交友诗。通过“至白涅不缁,至交淡不疑”等诗句,强调真挚友情应如纯白之物不可染黑,清淡却无疑虑。
2. 写作手法
用典:“至白涅不缁”化用东汉陈重与雷义“胶漆自谓坚”的典故(《后汉书》),喻友情如胶漆般牢固。“胶漆武可接,金兰文可思”源自《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指精神契合的君子之交。通过物质黏性(胶漆)与精神共鸣(金兰)的双重隐喻,强调友情需兼具行动与思想的双重坚贞。对比:“至白涅不缁”“无心人”纯白之物染不黑(喻高洁友情)与“无心人”(虚情假意者)形成人格对比。象征纯洁不可玷污,颂扬高洁,批判虚伪比喻:“至白涅不缁”:以白物不染黑喻友情纯粹,不受世俗污染。“不如松柏枝”:借松柏耐寒特性,比喻友情需如君子之德般坚贞。此喻亦呼应孟郊诗中常见的“比德”传统(如《赠韩郎中愈》“赠君青松色”)。
3. 分段赏析
第一联“至白涅不缁,至交淡不疑”:这里诗人通过“至白”的形象,形容纯洁的事物不会变黑,比喻真正的友谊就像清澈的水一样朴实无华,却无比可靠。语言朴实,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真挚友情的坚韧。主题是强调纯净无杂的交情,情感充满对真情的向往和赞美。第二联“人生静躁殊,莫厌相箴规”:诗人点出人生中安静和急躁的差异,鼓励人们不要厌烦朋友间的规劝。语言简练,表达了人生的动态变化。“箴规”象征相互忠告,艺术手法上用了生活中的场景比喻人性互动,感情流露出对和谐关系的希冀和规劝的积极态度。第三联“胶漆武可接,金兰文可思”:诗人借古语中的“胶漆”和“金兰”比喻友情,前者形容牢固如胶似漆的连结,后者象征文雅的深厚情谊。语言精炼,形象生动,表达技巧上结合了比喻手法,突出友情的多样性和坚韧。主题深化友情的重要性,思想感情传递作者对坚韧关系的推崇。第四联“堪嗟无心人,不如松柏枝”:最后批判无真心的人,认为他们比不上松柏的坚韧。松柏作为形象代表坚定恒久,语言直接有力,运用反衬手法加强批判。全句情感饱满,传达对虚伪的鄙夷和对正直品格的肯定。结尾点明主题,情感强烈鲜明。
下一篇:唐·元稹《襄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