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mén
xíng
shǒu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1
biān
chéng
shí
yuè
xuě
luàn
fēi
fēi
yuán
róng
hào
lìng
yán
rén
qīng
féi
qiāng
jìn
zhēng
zhàn
rén
guī
yōu
zhōu
duō
shè
jié
zhòng
héng
xíng
zhāo
shì
jiāng
jūn
chū
yǒu
shēng
míng
fēn
fēn
liè
qiū
cǎo
xiāng
xiàng
jiǎo
gōng
míng
mén
féng
lǎo
fēn
yūn
shēn
líng
dīng
tóu
bìn
bái
fēn
fēn
xūn
yōng
jīn
shí
huò
jiāng
jūn
máng
máng
cháng
chéng
wài
gèng
yān
chén
suī
píng
líng
hàn
bīng
shēn
shù
mǎn
kōng
sài
huáng
yún
chóu
shā
rén
hàn
jiā
néng
yòng
kāi
tuò
qióng
shù
yàn
kāng
xiáng
bǎo
shí
kāi
tíng
shì
wàng
zhān

译文

十一月里,边塞的城池,笼罩在一片缥缈的雨雪之中。胡人的主帅号令严明,军队、马匹矫健,装备精良。这些胡人没有穷尽的时候,征伐战争何时才能结束,战士们何时才可以回到家乡。幽州地区的人大多擅长骑马、射箭,年轻人十分崇尚勇武。一旦能跟随将军征战沙场,相信很快就能以军功赢得美名。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纵横驰骋狩,四处发出弓弦的鸣响声。在蓟门遇到一位老兵,他正孤独地站着,思绪纷繁不绝。独自一人十分孤独,如今已是白发苍苍。想建立功勋已没什么指望,已经连戍守边塞的将领是谁都不认识了。长城外天色昏暗,太阳落山后烟尘更加浓重。胡人的骑兵凶悍地进逼,我们的军队奋不顾身地反击。空旷的关塞满是枯死的树木,扬起的沙尘令人窒息。唐朝的统治者频繁对外发动战争,企图进一步开拓边疆。戍边战士以粗劣的食物充饥,而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到关塞亭堡去看一下,我不由泪满衣襟。

逐句剖析

"边城十一月":十一月里,边塞的城池,

"雨雪乱霏霏":笼罩在一片缥缈的雨雪之中。

# 霏霏:形容雨雪细密。

"元戎号令严":胡人的主帅号令严明,

# 元戎:古代的大型战车,也指主帅。这里指胡人主帅。

"人马亦轻肥":军队、马匹矫健,装备精良。

"羌胡无尽日":这些胡人没有穷尽的时候,

# 胡:古代对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称。,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征战几人归":征伐战争何时才能结束,战士们何时才可以回到家乡。

"幽州多骑射":幽州地区的人大多擅长骑马、射箭,

# 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结发重横行":年轻人十分崇尚勇武。

# 横行:纵横驰骋。,重:崇尚,看重。,结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发,因此以结发指童年、年轻时。

"一朝事将军":一旦能跟随将军征战沙场,

"出入有声名":相信很快就能以军功赢得美名。

"纷纷猎秋草":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纵横驰骋狩,

"相向角弓鸣":四处发出弓弦的鸣响声。

# 角弓:用角装饰的弓。

"蓟门逢古老":在蓟门遇到一位老兵,

# 古老:老年人,“古”通“故”。《全唐诗》注:“一作故。”此处指一位久戍边疆的老兵。,蓟门:地名,即蓟丘,在今北京近郊德胜门外。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一:“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

"独立思氛氲":他正孤独地站着,思绪纷繁不绝。

# 氛氲:本指阴阳二气汇合之状,引申为心绪缭乱。

"一身既零丁":独自一人十分孤独,

# 零丁:孤单貌。

"头鬓白纷纷":如今已是白发苍苍。

# 头鬓:头发。

"勋庸今已矣":想建立功勋已没什么指望,

# 已矣:完了。矣,敦煌选本作“久”,误。,勋庸:即指功业,功劳。

"不识霍将军":已经连戍守边塞的将领是谁都不认识了。

# 霍将军:指西汉名将霍去病。汉武帝时曾屡破匈奴,平定边患,功勋卓著。后借指功大位高的武将。

"茫茫长城外":长城外天色昏暗,

# 茫茫:一本作“黯黯”。

"日没更烟尘":太阳落山后烟尘更加浓重。

# 烟尘:烟雾与尘土,比喻战乱。

"胡骑虽凭陵":胡人的骑兵凶悍地进逼,

# 凭陵:侵凌,进逼。

"汉兵不顾身":我们的军队奋不顾身地反击。

"古树满空塞":空旷的关塞满是枯死的树木,

# 古树:枯树。

"黄云愁杀人":扬起的沙尘令人窒息。

# 黄云:大军移动时扬起的沙尘。

"汉家能用武":唐朝的统治者频繁对外发动战争,

# 汉家:借指唐朝。

"开拓穷异域":企图进一步开拓边疆。

# 异域:外国。,穷:尽。

"戍卒厌糠核":戍边战士以粗劣的食物充饥,

# 糠核:一作糟糠。,厌:同“餍”,此指充饥果腹。,戍卒:守边的战士。

"降胡饱衣食":而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

# 降胡饱衣食:《旧唐书·北狄列传》:“可突于率其麾下远遁,奚众尽降。……奚酋长李诗、琐高等以其部落五千帐来降,诏封李诗为归义王、兼特进、左徊林军大将军同正,仍充归义州都督,赐物十万段,移其部落于幽州界安置。”

"开亭试一望":到关塞亭堡去看一下,

# 开亭:一作“关亭”。

"吾欲涕沾臆":我不由泪满衣襟。

# 沾臆:泪水浸湿胸前。,涕:一作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组边塞诗。这组诗分别选取了老兵、饮食供给、敌军情况、英勇的士兵以及战乱场景五个不同视角,全面且细致地展现了边塞那种紧张、残酷的生活场景。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士卒们的悲惨境遇,既对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热情歌颂了士兵们在战场上勇敢善战的英勇品质。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边境安全形势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蓟门行五首》大约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前后,此时高适正处于第一次出塞游历蓟北的时期。诗中“边城十一月”与“纷纷猎秋草”的描述表明,这五首诗并非在同一时间创作完成。据推测,它们很可能是高适对某年秋冬时节,在蓟北边塞所见情景的高度凝练与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边塞诗。这组诗以边塞蓟门为背景,通过不同场景和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对边境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战士英勇精神的赞扬。

2. 写作手法

烘托:“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通过长城之外天色昏暗,日落之后烟尘更浓的混沌环境,烘托出战斗前紧张、压抑的氛围。“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满是枯树的空旷边塞以及让人窒息的黄沙,进一步烘托出战争带来的萧索与凝重,渲染出惨烈的战斗氛围。对比:“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将戍卒与降胡的待遇相比,凸显戍卒生活困苦;“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把胡骑的侵犯与汉兵的英勇无畏相对比,突出汉兵的英勇。情景交融:“雨雪乱霏霏”“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古树满空塞”等句,以雄浑笔触勾勒边塞苍茫景象,情景交融,既描绘出边塞恶劣环境,又流露出诗人对唐军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3. 分段赏析

“蓟门逢古老”一诗,借一位边关老兵的经历揭示了将军对士兵关怀缺失的现实,从根源上指出唐军在战场上难以取胜的缘由。这首诗将老卒的凄凉境遇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为之动容、心生同情。整首诗的言辞充满了沉痛、悲哀、失望与无奈之情,仿佛是用边塞的血与泪凝结而成。不难想象,像这样的老卒何止一个,长年戍边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汉家能用武”一诗,直接斥责统治者好大喜功、轻易挑起边境争端的行径。诗中通过对比唐军与降胡的待遇差异,揭露了边将一心邀功请赏,却全然不顾士卒生死的残酷现实。此诗反映了戍卒食用匮乏,而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的状况,借此对唐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决策进行了严厉批判。全诗饱含着诗人对戍卒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边境潜在危机的深深忧虑。诗的言辞悲怆,令人动容。“边城十一月”一诗,描绘了胡兵纪律严明、装备精良的景象,进而展现出唐军面临征战无期的困境。在这首诗里,诗人坦诚地承认敌人的强大,彰显出军事家般的胸怀与卓识。他不禁发出叹息,思索着边境何时才能安宁,战士们又何时能够回归故乡。在古代,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往往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周边少数民族多有轻视。然而,诗人却敏锐地察觉到胡人的实力不容小觑,甚至在某些方面明显强于汉族军队。日后元灭宋、清灭明的历史事件,恰好印证了诗人的这一观点。诗人当时仅意识到胡兵强于边境守军,深感边境形势严峻,但尚未预见胡兵竟能颠覆整个中原王朝。不过,诗人能够突破固有成见,直面现实问题,从发现问题到认识问题,再到提出问题,这一系列思考过程,使得这首诗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幽州多骑射”一诗,着重刻画了幽燕健儿的骁勇善战。整首诗开篇先总体勾勒出幽州民俗的风貌,展现出当地民众对勇武精神的崇尚。紧接着指出,幽州百姓不单擅长武艺,而且还积极踊跃地效力军前,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为己任。诗人亲眼目睹了他们狩猎时的壮观场面,单是这一画面就已足够令人振奋欣喜。保家卫国绝非仅仅是军队的责任,更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如此才能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诗人看到这群充满活力、武艺超群的边疆健儿,心中不禁对边境的安全多了几分信心。“茫茫长城外”一诗,生动描绘了唐军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烈场景。诗中展现了边塞战事的纷繁复杂,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满含悲愤地诉说着一场激烈战斗的经过。其中,景物描写紧密贴合战斗的实际情况,成功烘托出惨烈的战斗氛围,而这些景色,恰恰是战斗所独有的景象。因此可以说,写景即是写战争。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诗人面对这一惨剧时内心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四个鲜明特点:其一,擅长通过典型形象寄托思想情感。诗人既刻画了孤苦伶仃的“古老”个人形象,又塑造了奋勇杀敌的“汉兵”群体形象,通过这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既展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辛困苦,又赞美了将士们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其二,精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诗人运用“雨雪乱霏霏”“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古树满空塞”等浑厚苍茫的笔法,勾勒出边塞特有的荒凉景象,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入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其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化主题。如通过“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的生存对比,以及“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的勇怯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立场和情感态度。其四,采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诗人常常在叙事过程中直接抒发议论,如“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直截了当地揭示战争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赵熙批:此处能仿魏人气局。

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

# 摧折默运,殆摩明远之垒。达夫善使气,唯于短章能养其威。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吴山民评:意已尽。王世贞评:“不顾身”三字,直而壮。

明末清初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吕岩《霜天晓角·乾坤未裂》

下一篇:唐·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