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shēn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jià
xiāng
chē
xīn
xīn
dài
xiǎo
xiá
fēng
qīng
wéi
xiǎng
pèi
yān
huā
guì
nèn
chuán
xiāng
yuǎn
gāo
sòng
yǐng
xié
chéng
guò
céng
shí
líng
chá

译文

难得等到七夕她已驾着七香车,刚刚两心相会又忧无情的晓霞。清风夜静,唯有玉佩的响声,已近黄昏,花容依旧,全无萎蔫之貌。月中的嫩桂,它把馨香传得更远更远,星间的高榆给人间送来舒适的影斜。她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因妒成都卜肆中有人能识别灵筏。

逐句剖析

"已驾七香车":难得等到七夕她已驾着七香车,

# 七香车:用多种香料涂饰的车。

"心心待晓霞":刚刚两心相会又忧无情的晓霞。

# 心心待晓霞:一心等待七日早晨霞之升起。形容切盼佳期。宋若宪《催妆诗》:“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末?东方欲晓霞。”

"风轻惟响珮":清风夜静,唯有玉佩的响声,

"日薄不嫣花":已近黄昏,花容依旧,全无萎蔫之貌。

# 嫣:同蔫,蔫萎不鲜活。,日薄:(七日)将晚时日光渐淡。

"桂嫩传香远":月中的嫩桂,它把馨香传得更远更远,

# 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圆。

"榆高送影斜":星间的高榆给人间送来舒适的影斜。

# 榆:白榆。星名。

"成都过卜肆":她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

# 卜肆:占卜的摊子。

"曾妒识灵槎":因妒成都卜肆中有人能识别灵筏。

# 槎:木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壬申七夕》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描绘织女驾七香车与牛郎相会的情景,通过风佩轻响、日薄花妍的细节渲染良辰美景;后两联以桂榆传香、星影斜移暗喻时光流逝,末句借用严君平识灵槎的典故,隐含对人间窥破天机的微妙讽喻。全诗融合神话想象与含蓄寄托,语言典丽,情感深婉,展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壬申七夕》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作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七夕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李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任职,是诗人托杜惊转致令狐的失望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为题材,描绘了七夕时的场景和氛围,想象织女已驾着七香车,满心期待着破晓的霞光。通过对微风中玉佩声响、夕阳下花朵、飘香的嫩桂、倾斜的榆影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结尾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怀。全诗蕴藉含蓄,情感细腻,既有对神话的浪漫想象,也暗含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偶:颔联“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和颈联“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对仗工整。“风轻”对“日薄”,“惟响佩”对“不嫣花”,“桂嫩”对“榆高”,“传香远”对“送影斜”。通过对偶的手法,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优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更细腻地描绘出七夕时的景物特点。用典:尾联“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运用了典故。这里提到成都的卜肆和灵槎的故事,相传严君平在成都卜肆卖卜,张华《博物志》记载有人乘灵槎到天河。诗人借此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深度。景物描写:诗中多处运用景物描写,如“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通过描写微风中玉佩的声音、夕阳下花朵的状态、桂花的香气、榆树的影子等,细腻地描绘出七夕时的环境氛围,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意境,烘托出人物的心境。联想:“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诗人由七夕联想到织女已驾着七香车,满心期待着破晓的霞光。这种联想使诗歌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将读者带入到七夕节这一特定的情境中,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景结情:“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通过对桂花和榆树影子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在结尾处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和思考的空间,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3. 分段赏析

《壬申七夕》首联描绘了想象中织女已经驾着华丽的七香车,满心期待着破晓时分的霞光。诗人通过这样的想象,点明了七夕的背景,营造出一种浪漫而神秘的氛围,表现出织女对与牛郎相会的期待之情。颔联写微风轻轻吹拂,只能听到玉佩的声响,夕阳西下,花朵也不再娇艳。此联细腻地描写了七夕时的环境,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绘出一种静谧、略带忧伤的氛围,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易逝。颈联进一步描写了七夕时的景物,嫩桂散发着香气,远远地都能闻到,高高的榆树投下长长的影子。通过对桂花香气和榆树影子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尾联诗人借严君平卜卦不问天河的典故,婉转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以“妒识灵槎”暗讽现实中的知音难遇,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壬申七夕》以七夕神话为依托,语言婉约而意蕴深藏。李商隐通过神话意象与历史典故的巧妙化用,既展现了牛郎织女相会的凄美传说,又暗含对自身际遇的感慨。诗中“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一联尤为精妙,以细腻的笔触勾画七夕特有的朦胧氛围,将自然景物与神话情节融为一体,体现了李商隐诗歌含蓄蕴藉、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①一言已渡河矣。二惟恐其晚。三、四是初渡景。五、六一夕之内所见;“嫩桂”、“白榆”之外,更无人知,乃成都卜肆,偏有识者,良可疑也。②题以“壬申”二字,便非泛咏七夕,必有寄托,看《赠乌鹊》自知。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三

# 了无出色。既云“待晓霞”,又日“日薄”,又用“月桂”、“星榆”等字,亦夹杂不伦。

清纪昀《抄诗或问》

# 何焯日:“叠字妩媚。”

清沈厚壤《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上

# 此羡得意者之词。两心相得,恰遇良时。风轻日薄,桂香榆影,景物清佳,何由得泛灵槎、窥绝境耶?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卷四

# (末联)追慨前游之不遇也,托意微妙。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南阳送客》

下一篇:唐·王建《晚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