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幽色出凡尘":一对青黑色的小松树风神超迈出尘,
# 出凡尘:超出世俗之外。,幽色:青黑色。幽,通“黝”。《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毛传》:“幽,黑色也。”出凡尘:超出世俗之外。,一双:指书院的两棵小松树。
"数粒秋烟二尺鳞":翠绿针叶如数点秋烟皮如龙鳞。
# 二尺鳞:说的是松高二尺,树皮如鳞。鳞:形容松之外表。三国魏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数粒秋烟:比喻小松一簇簇翠绿的针叶。秋烟:特指植物,比绿树、绿草等聚于一处,遥看之下,如堆烟。
"从此静窗闻细韵":从此静寂书窗可听细微的松韵,
# 细韵:指小松细柔的音响。
"琴声长伴读书人":还有悠扬的琴声常陪伴读书人。
# 琴声:琴曲有《风入松》。此处以琴声代风吹小松之声。
晚唐诗人
李群玉(810?~862?),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举进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宣宗,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李群玉为人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善吹笙,擅书法。其诗文辞遒丽,含思深婉,善写羁旅之情,亦有个别艳情之作。因久居湘沅,宗师屈原、宋玉,故其所作颇有湖湘民歌气息。代表作品有《题二妃庙》《黄陵庙》。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的前两句“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一句是虚写,诗人以“出凡尘”三字将松树从具体的植物转化为象征高洁、超脱的精神意象。第二句“数粒秋烟二尺鳞”是实写,诗人以“数粒”、“二尺鳞”两词,具体刻画松针形态与树皮质感,以具象细节支撑画面,强化真实感。一虚一实,相互呼应,所以两句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比喻:“数粒秋烟二尺鳞”运用了比喻手法。诗人把小松的针叶作为本体,比作喻体“秋烟”,表现出松针的纤细、轻盈和缥缈之态;将小松的树干作为本体,比作喻体“二尺鳞”,生动地描绘出树干的纹理,就像鳞片一样,让小松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动静结合:“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诗句将静态环境与动态声音巧妙融合。“静窗”描绘出静谧的读书环境,渲染出安静平和的氛围,这是静态描写;而“闻细韵”“琴声”则引入动态元素,写风拂小松发出的细微声响,如同悠扬琴声,打破了静态的沉寂。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既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又以动态的声音增添了生机与雅趣,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安静却不冷清的书院之中。
2. 分段赏析
“一双幽色出凡尘”,诗歌开篇以“明起”手法,直入诗题“二小松”。“一双”明确点出小松数量,简洁而精准,让读者瞬间聚焦于这两株特别的小松。诗人用“幽色”描绘小松,“幽”字自带神秘、深邃之感,它没有直白地描述小松是嫩绿、翠绿还是深绿,而是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小松的色泽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充满韵味的绿,可能是苍翠中透着一丝墨色的深沉,也可能是新绿中蕴含着静谧的气质。“出凡尘”三字更是赋予了小松超凡的品格,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凡尘”常代表着世俗的喧嚣、功利与浮躁,而这两株小松却能超脱于此,宛如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遗世独立,一下子就将小松的格调提升到了高雅、纯净的境界,为全诗奠定了超凡脱俗的基调,也勾起了读者对小松更多的好奇与探究欲。“数粒秋烟二尺鳞”,此句由虚转实,是对小松细致入微的工笔描绘。“数粒秋烟”这一比喻非常巧妙,它打破了人们对松树针叶描写的常规思路。一般我们形容松树针叶,可能会用“针状”“细长”等词语,而诗人却别出心裁地将小松初生的针叶比作“秋烟”。秋天的烟雾,带着丝丝凉意,轻盈缥缈,若有若无,这一比喻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小松针叶的稚嫩、柔软和轻盈之态,还描绘出其翠绿的色泽,仿佛那一抹绿色是从烟雾中晕染出来的,朦胧而清新,充满了诗意与美感。更值得一提的是“粒”这个量词的运用,通常“粒”用来形容颗粒状的实物,如米粒、沙粒,而诗人却用它来形容秋烟,这看似不合理的搭配,实则新奇独特,赋予了秋烟一种可触摸、可计数的质感,让无形的烟雾有了具体的形态,也让小松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二尺鳞”则进一步刻画松树的外形,“二尺”明确了小松的高度,突出其幼小的特点,与前面“数粒”所描绘的稚嫩针叶相呼应,精准地切题,让读者清楚地知道这是两株尚未长成的小松。“鳞”字用来形容松树粗糙的树皮,形象地展现出松树虽小,却已具备了松树特有的质感与形态,仿佛能看到那树皮上一片片如鳞片般的纹路,既写实又充满趣味。“从此静窗闻细韵”,诗人将场景切换到书院的静窗旁,让小松融入到“书院”这一特定环境中。在庭院之中,两株幼小的松树自然不会像高大的松林那样,在风中发出汹涌澎湃的松涛声,它们所能发出的,是轻柔、细微的声音。“细韵”一词,恰到好处地概括了这种声音的特点,它既延续了前面对小松外在形态的描写,又为小松增添了声音的维度,让小松的形象从视觉延伸到听觉,更加丰富立体。“静窗”营造出静谧、安宁的氛围,与“细韵”形成鲜明的动静对照。在安静的窗边,周围没有嘈杂的声音干扰,那细微的松韵声就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每一丝声音都能被捕捉到。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悠然的意境,还巧妙地烘托出书院中安静的学习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清幽的书院,坐在窗边,伴着小松的细韵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琴声长伴读书人”,此句是全诗的收束。“琴声”承接上句的“细韵”,将抽象的松韵具象化为悠扬悦耳的琴声,让读者更容易感知和想象小松声音的美妙。在古代,琴音常被视为高雅、纯净的象征,与文人雅士的气质相契合。诗人将松韵比作琴声,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小松的高雅格调,还赋予了小松一种文化内涵。“长伴读书人”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小松深厚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诗人眼中,这两株小松不再只是普通的植物,而是如同知心好友一般,能长久地陪伴着书院里的读书人。无论是清晨读书时,还是深夜苦读时,小松都在一旁,用它的“琴声”为读书人驱散疲惫、寂寞,带来慰藉与陪伴。同时,这句诗巧妙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使整首诗紧紧围绕“书院二小松”展开,从描绘小松的神韵、形态,到写其声音,再到抒发情感,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四句诗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新颖且和谐的艺术整体,生动地展现出书院中小松独特的魅力与诗意,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小松、对书院生活那份浓浓的热爱之情。
3. 作品点评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很多诗人喜欢把苍劲的松树想象成腾飞的巨龙,或者用坚贞的松树来比喻君子品格,这类诗歌数量众多。但李群玉的这首诗与众不同,它别开生面、充满创新,别有一番动人的韵味。
# 《书院二小松》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松诗。此诗将吟咏对象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用实写与虚写结合、比喻与联想交融的手法,塑造了小松的动人形象,绘出了它的神韵,表达了作者怜爱美好事物的深情。
不详德阳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雷康《唐代诗人300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