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yǒu
suǒ
niàn
rén
zài
yuǎn
yuǎn
xiāng
yǒu
suǒ
gǎn
shì
jié
zài
shēn
shēn
cháng
xiāng
yuǎn
zhān
wàng
cháng
shēn
jiě
liáng
kuàng
cán
dēng
宿
zài
kōng
táng
qiū
tiān
shū
wèi
xiǎo
fēng
zhèng
cāng
cāng
xué
tóu
tuó
qián
xīn
ān
wàng

译文

我有深深思念着的人,却相隔很远在他乡。我有所感怀的事情,但深深的埋在心底。他乡遥远难以去到,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心中忧愁苦闷却无处化解,每时每刻都在思念。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只能独自宿在这空屋中。秋夜漫长,天色未明,而风雨骤起,天地一片苍茫。不学学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逐句剖析

"我有所念人":我有深深思念着的人,

"隔在远远乡":却相隔很远在他乡。

# 乡:家乡。

"我有所感事":我有所感怀的事情,

"结在深深肠":但深深的埋在心底。

"乡远去不得":他乡遥远难以去到,

"无日不瞻望":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

# 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肠深解不得":心中忧愁苦闷却无处化解,

"无夕不思量":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 无夕:没有一个夜晚。夕:日落的时候,夕阳。

"况此残灯夜":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

# 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残灯:将要熄灭的烛火。

"独宿在空堂":只能独自宿在这空屋中。

# 空堂:空屋。

"秋天殊未晓":秋夜漫长,天色未明,

# 晓:到来,来临。

"风雨正苍苍":而风雨骤起,天地一片苍茫。

# 苍苍:纷纷。,正:此时。

"不学头陀法":不学学苦行僧的佛法,

# 头陀:苦行僧。

"前心安可忘":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 安:怎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居易的《夜雨》是唐代五言古诗,全诗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手法,前四句以“有所念人”“有所感事”奠定情感基调,中间四句以“无日不瞻望”“无夕不思量”强化思念的持续性,后四句转向环境描写深化愁绪,尾联以“不学头陀法”的决绝反问收束,凸显情之深挚与人性矛盾。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其相爱女子真挚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六年(811年),时年四十岁的白居易因母亲去世丁忧在家。诗中“独宿在空堂”的孤寂情境,实为诗人对早年恋人湘灵的深切思念。据学者周相录考证,湘灵即白居易诗中反复提及的“东邻婵娟子”,二人曾因家庭阻力未能结合。此时白居易虽已娶妻,但旧情难忘,雨夜独处时往昔情愫涌上心头,故借“残灯”“风雨”等意象抒发对湘灵的刻骨相思。诗中既隐含个人情感的遗憾,也折射出中唐时期礼教对自由婚恋的束缚,以及文人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诗人雨夜独宿的孤寂场景,通过直抒胸臆与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与无法释怀的愁绪,同时以“不学头陀法”的决绝口吻,展现了人性在情感与理智间的矛盾挣扎。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歌开篇“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直接表明自己有思念的人在远方,有感慨的事郁结在心中,毫不隐晦地将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深。情景交融:“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诗人描绘了残灯、空堂、未晓的秋夜、苍苍的风雨等凄凉之景,将自己的孤独、思念之情融入其中,以景衬情,使景中含情,情因景更显深沉,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虚实结合:前四句中“乡远”“人”是写实,是客观存在的;“肠深”所蕴含的回忆中的事和绞痛的感觉是写虚,是诗人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相互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把思念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郁。卒章显志:诗歌结尾“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诗人直接表明自己无法像头陀一样忘却烦恼、放下执念,点明了自己难以忘怀思念之情的主旨,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诗人开篇便直抒胸臆,直白地道出自己思念着远方之人,而这份深切的思念以及相关回忆,如同深深打结,缠绕在自己的心田。“远远乡”“深深肠”,叠词的运用强化了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深沉,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诗人对所思之人难以排解的思念与牵挂。​中间四句“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这四句进一步诉说思念的煎熬。因距离遥远无法前往,诗人没有一天不翘首瞻望故乡;心中的愁结难以解开,没有一晚不在思念中度过。“无日”“无夕”,双重否定强调了思念的连续性,诗人从白天到夜晚,无时无刻不沉浸在对远方的思念和痛苦之中,尽显思念的浓烈与深沉。​后六句​“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诗人将笔触转向所处环境,描绘了一幅残灯摇曳、独宿空堂的画面。“残灯”“空堂”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而“秋天”“未晓”“风雨”这些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凉。在这样的雨夜,诗人愈发难以入眠,思念之情愈发浓烈。末两句“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诗人以自嘲的方式,表明自己无法像头陀一样忘却烦恼,从而突出这份思念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整首诗通过开篇的直抒胸臆、中间的情感深化,以及结尾的环境烘托,将思念之情渲染得入木三分,真切地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4. 作品点评

白居易此诗以五言古体写雨夜怀人,语言质朴却情韵深婉。全诗围绕“念人”“感事”展开,通过“远远乡”“深深肠”的叠词与“无日不瞻望”“无夕不思量”的双重否定,将抽象思念具象为时空煎熬。诗中“残灯”“空堂”“风雨”等意象构建孤寂氛围,以景结情深化愁绪,尾联“不学头陀法”的决绝反问,更将人性中情与理的矛盾推向极致。全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既体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诗风,又以细腻笔触突破传统闺怨题材,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个体情感的深刻观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纤媚如晚唐,不俗,故别。

明瞿佑《归田诗话》

# 字字沉著,体物浏亮,斯为不负。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下一篇:唐·李群玉《书院二小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