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céng
céng
qǐng
guā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éng
céng
qǐng
guāng
shuí
jiā
zhǔ
jiǎn
cūn
xiāng
jiāo
luò
niáng
chuí
bái
zhàng
tái
zuì
yǎn
qīng
dǎo
chǎo
ruǎn
cháng
wèn
yán
dòu
shí
huáng

译文

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谁家煮茧的香气飘满了整个村庄?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逐句剖析

"麻叶层层檾叶光":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

# 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

"谁家煮茧一村香":谁家煮茧的香气飘满了整个村庄?

"隔篱娇语络丝娘":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杖藜抬醉眼":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

# 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lí):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

"捋青捣麨软饥肠":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

# 软:饱之意。,麨:用麦子制成的干粮。,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

"问言豆叶几时黄":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是宋代苏轼所作。此词以乡村生活为主题,上片描绘夏日田园雨后,麻叶、檾叶繁茂有光,以及煮茧飘香之景,借景暗示谢雨,展现乡村生活气息。下片刻画垂白老翁捋青捣麨的艰难,词人关切询问豆叶何时黄。苏轼巧用互文,如“麻叶层层檾叶光”;善用比喻,将缫丝女比作络丝娘。全词语言自然清新,从农事活动到百姓生活,生动呈现乡村风貌,流露出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乡土色彩鲜明,情调健康朴实,是展现苏轼对乡村生活细致观察与人文关怀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彼时苏轼正担任徐州太守。该年春天,徐州遭遇严重旱灾,身为地方官员的苏轼,亲率众人前往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祈雨。幸运的是,求雨成功,随后苏轼又和百姓一同前往石潭谢雨。而这组词,正是当年初夏时节,苏轼在前往徐门石潭谢雨的途中创作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互文:“麻叶层层檾叶光”运用了互文的手法,“麻叶层层”与“檾叶光”相互补充,并非单纯只写麻叶的层层叠叠和檾叶的光泽,而是说麻叶和檾叶都呈现出层层叠叠且富有光泽的状态,生动地写出了雨后麻类作物生长茂盛、滋润有光的景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细节描写:“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通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等一系列细节描写,从外貌、动作等方面刻画出一位年老可怜的老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设问:“谁家煮茧一村香?”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词人闻到煮茧的香味后,故意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缫丝妇女的描写,使行文更具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词的趣味性和摇曳之美。

2.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麻叶层层檾叶光”,运用互文手法,生动展现出麻叶与檾叶层层叠叠、油亮润泽的繁茂之态。表面写景,实则暗指此前求雨成功,甘霖滋养后的作物生机,委婉传递出谢雨之意,为全词奠定清新自然的基调。“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以设问引发好奇,随着脚步踏入村庄,煮茧的香气扑鼻而来,“一村香”将这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下阕聚焦于人物刻画。“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通过“垂白”描绘老翁的白发苍苍,“杖藜”展现其依靠拐杖的年迈之态,“抬醉眼”凸显出其眼神的迷离与疲惫,这一系列细节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老人从尚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来充饥的举动,侧面反映出春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令人心生怜悯。最后“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面对此景,主动上前关切询问豆叶变黄成熟的时间,看似简单的一问,实则饱含对百姓的深切关怀,既传达出对老翁急切盼望丰收心情的理解,也流露出词人自身对民生的牵挂,使全词从对乡村景象的描写上升到对百姓疾苦的关注,情感得以升华,彰显出词人的爱民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绅《山出云》

下一篇:唐·韩愈《琴曲歌辞·龟山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