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别秦楚深":满怀离愁别怨,秦楚相隔的遥远更添苦楚,
"江中秋云起":江面上秋云翻涌而起。
"天长杳无隔":天地辽阔杳无边际,看似没有阻隔,
"月影在寒水":唯有月影孤悬于寒凉的江水之中。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分段赏析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首句以“怨别”开篇,直抒胸臆,奠定全诗情感基调。“秦楚深”借春秋战国时秦楚两地相隔千里的典故,暗喻诗人与李十五的离别之远,地理阻隔之深,强化了“怨”的根源。第二句“秋云起”以江上秋云翻涌的实景切入,既点明送别的季节,又以流动的云象征心绪的动荡与离愁的不可抑制。云之“起”字,既呼应“怨”的升腾感,又以自然意象将无形之哀伤具象化。“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第三句笔锋一转,从地理阻隔转向时空的永恒。“天长”象征宇宙的广阔无垠,“杳无隔”则暗含对距离的超越性思考。此句有两种版本差异:一作“杳无隔”,强调天地本身的辽远却无碍情感;另一版本(《文镜秘府论》)作“梦无隔”,则以梦境突破现实桎梏,更显情谊的绵延。末句“月影在寒水”以冷色调收束,月影倒映寒水的意象,既呼应“秋”的萧瑟,又暗喻诗人孤寂的心境。月光本属虚景,落于“寒水”这一具象载体中,形成虚实交织的苍凉意境,将离别的孤独感凝固为永恒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