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gǎn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fēi
guān
sòng
yǒu
wēi
què
shì
xiāng
wáng
mèng
jué
chí
gāo
táng
chéng
hòu
chǔ
tiān
yún
jìn
kān

译文

并非是宋玉喜欢隐喻托讽常常有微辞,而是楚襄王沉迷艳梦醒来得实在太迟。自从那惊世名作《高唐赋》写成传开之后,有关楚天云雨的诗章被认为全都可疑。

逐句剖析

"非关宋玉有微辞":并非是宋玉喜欢隐喻托讽常常有微辞,

# 微辞:以委婉含蓄的言辞托讽。,宋玉:战国楚辞赋家,事楚襄王。,关:涉及。

"却是襄王梦觉迟":而是楚襄王沉迷艳梦醒来得实在太迟。

# 襄王:楚襄王。据说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泽,玉告以楚怀王曾游高唐,昼寝梦见巫山神女,襄王命宋玉作《高唐赋》。其夜王寝,果梦见与神女遇合,明日再命宋玉作《神女赋》。宋玉的《高唐》《神女》二赋,皆为托讽襄王荒淫之作。

"一自高唐赋成后":自从那惊世名作《高唐赋》写成传开之后,

"楚天云雨尽堪疑":有关楚天云雨的诗章被认为全都可疑。

# 楚天云雨:后以云雨指代男女合欢之事。此指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有感》由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这首七言绝句借宋玉之事,含蓄委婉地表达自身境遇。诗的前两句指出,并非宋玉偏爱微辞托讽,而是楚襄王沉迷不醒,迫使宋玉作《高唐赋》讽喻。后两句则表明,《高唐赋》问世后,后世写男女情爱的作品常被疑有寄托,暗指自己的诗也遭此误解。运用借古讽今,对比,用典,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借宋玉的遭遇影射自身。反映了李商隐创作的无奈与被误解的伤感,在其诗作中独具特色,对研究唐代文人创作心态有一定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有感》是李商隐所写,写这首诗意在借助对宋玉的同情来澄清自身诗歌创作意图。李商隐与宋玉在诸多方面相似,皆生逢衰世且仕途失意。宋玉受李商隐推崇,李商隐诗歌创作善用典故,又因身处牛李党争夹缝,加上自身脆弱内向、抑郁自伤的气质,这些独特之处以及他的坎坷境遇,致使其诗歌常被误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古讽今、自辩抒怀题材的诗。此诗作为即事议论之诗,含蓄深刻且措辞委婉,借宋玉创作《高唐赋》这一历史之事,一方面辩说自己的诗歌并非每篇都寄寓着世事,并非皆有深刻政治含义;另一方面也讥诮了世人的无知,流露出自身不被理解的伤感之情。整首诗巧妙地借宋玉之事象,写出了自己在诗歌创作上被误解的无奈,以及对世人不懂自己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诗人表面上是在评论宋玉作《高唐赋》之事,说不是宋玉喜欢用隐晦的言辞来讽喻,而是楚襄王沉迷梦境迟迟不醒,所以宋玉才不得不写《高唐赋》来讽谏。实际上是借宋玉的遭遇和作品,来影射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遭遇,讽刺当时社会中一些人不能清醒地认识现实,也暗示自己的作品被人误解,就像宋玉的作品一样,本来是有现实意义的讽喻之作,却被人误读。用典:整首诗围绕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的典故展开。宋玉在赋中描写了楚襄王梦遇神女之事,李商隐借此典故,含蓄地批判现实,使诗歌的表达更具深度和韵味。对比:宋玉的清醒与楚襄王的沉迷不醒形成对比,宋玉试图通过作品来讽喻现实,而楚襄王却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梦境中。这种对比一方面突出了宋玉创作的无奈,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对比来映照自己的处境,自己有着宋玉般的创作意图,却也面临着不被理解的困境,就像宋玉面对楚襄王的糊涂一样,暗示了自己在现实中的孤独和无奈。以小见大:从宋玉创作《高唐赋》这一件小事入手,引申出对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误解现象的思考。以《高唐赋》引发的后世对爱情题材作品的过度解读这一现象,反映出整个文学创作和接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作者自身在这个大环境下的遭遇,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揭示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文化问题,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社会意义。

3. 分段赏析

《有感》首句先否定宋玉爱用隐晦言辞托讽,指出是因襄王沉迷不醒。表面说宋玉,实则暗示自身有微辞托讽之作是迫于无奈,就像宋玉面对楚襄王的糊涂,只能用委婉方式表达。尾句写自《高唐赋》诞生后,后世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都被怀疑有寄托。借此表明自己写男女情爱的诗未必都有寄托,却因这种风气被误解,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伤感,也讽刺了世人的无端猜测和责难。

4. 作品点评

《有感》为研究李商隐的创作心态与风格提供了重要样本。诗中展现出他在创作上的无奈与被误解的困境,是其诗歌创作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此诗反映了当时文学创作环境中存在的过度解读、无端猜忌等现象,有助于后人了解唐代文人的创作生态,以及社会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态度。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诗歌创作环境的复杂,以及文人在创作与接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研究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朱彝尊:此非咏楚之事也,题曰“有感”,其意可想而知。纪昀:义山深于讽刺,必有以诗贾怨者,故有此辩。盖为似有寓意而实无所指者作解也。四家谓为《无题》作解,失其旨矣。前二句言虽有讽刺,亦因人之愦愦而然,后二句乃言由此招疑。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九日登高》

下一篇:唐·白居易《醉中酬殷协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