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与故人":回忆昨日与老朋友,
"湘江岸头别":分别在湘江岸边。
"我马映林嘶":我的马隔着树林不住嘶鸣,
# 嘶:马鸣。,映:遮蔽。
"君帆转山灭":您的船转过山后就已经不见。
"马嘶循古道":现在我的马又沿着旧路边鸣边走,
"帆灭如流电":但您的船却像永远消失的闪电。
# 流电:喻迅速。
"千里江蓠春":眼前虽是千里江蓠,一片春色,
# 江蓠:香草名,又作江离、蘼芜。
"故人今不见":但老朋友却再也无法看见。
"元和乙未岁":元和十年,
# 元和乙未岁:即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
"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我与老朋友柳子厚在湘水边分别,
# 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自京赴柳州刺史任,刘禹锡赴连州刺史任,两人同行,至衡阳分别,各赴任所。
"柳浮舟适柳州":柳乘船到柳州,
"余登陆赴连州":我从陆路去连州。
"后五年":五年后,
"余从故道出桂岭":我从旧路出桂岭,
# 桂岭:在湖南临武北三十里。又名香花岭。从连州到衡阳所经之地。
"至前别处":来到从前分手的地方,
"而君没于南中":而柳君已在南方逝世,
# 南中:泛指国土南部,即今川黔滇一带,也指岭南。此处指柳州。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一月卒于柳州任所。
"因赋诗以投吊":于是作诗以表悼念。
# 投吊:投诗吊慰,表示悼念。吊:哀悼。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悼亡诗。描绘了诗人刘禹锡回忆往昔与故人柳子厚在湘江岸头依依惜别的场景,“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展现了分别时的不舍。如今重临旧地,眼前是“千里江蓠春”的景色,然而故人却已长逝,“故人今不见”。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挚友柳子厚深切的怀念以及因友人离世而产生的悲痛心情,体现出二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描绘出千里江蓠在春天蓬勃生长的景象,以生机勃勃的春景反衬出诗人因故人已逝内心的悲伤,借眼前之景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悲痛之情。细节描写:“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通过对自己马匹在树林边嘶鸣、友人船帆转过山峦消失不见这些细致场景的刻画,生动展现出当年分别时的画面,强化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感,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对比:诗的前四句回忆过去与故人在湘江岸头的分别场景,后四句写当下重临旧地故人已不见,过去的离别与如今的阴阳两隔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世事无常和诗人内心的哀伤。
3. 分段赏析
开篇“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一个“忆”字将诗人的思绪拉回五年前,彼时在湘江岸头与故人分别的场景如在眼前,奠定了全诗追忆往昔的基调。“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进一步追述当年分别的画面,诗人的马在树林边嘶鸣,似能感知主人的哀愁,而友人的船帆转过山峦逐渐消失不见,诗人久久凝望,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后来宋代词人晏殊也曾化用此句。“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如今重走故道,马嘶依旧,而友人的帆影却早已消逝如流电,“流电”一词既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也暗示了老朋友柳宗元的离世过于突然,让诗人触景生情,伤怀不已。结尾“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描绘出千里江蓠在明媚春色中蓬勃生长的美好景象,然而如此怡人美景却无人与诗人共赏,故人已不在,强烈的反差使得诗人对往昔与老友相处时光的怀念愈发深切,痛彻心扉之感油然而生,将全诗对友人的思念与哀悼之情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重至衡阳伤柳仪曹》是唐代刘禹锡所创作的一首悼念友人的佳作。全诗以平实的叙述,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恋恋不舍之情细腻展现,从而渲染出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失去这样一位挚友的沉痛心情。叙述平实,语淡情深,是刘禹锡悼友人诗中的佳作。
# 此诗之意旨音节皆极短促,盖在重忧之中,不能为诗而又不能无诗耳。
现代文史家、书画家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
上一篇:唐·韩愈《琴操十首·龟山操》
下一篇:唐·王昌龄《题朱炼师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