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自兹近":走到这里,离南岳已不远,
"湘流东逝深":向东流逝的湘水深深。
"和风引桂楫":和暖的风牵引着我的船,
# 桂楫:桂树制的桨,借代船只。这是指杜甫乘的船。
"春日涨云岑":春天的阳光下,升起山峰般的云层。
"回首过津口":船随着江水转个弯,驶过了津口,
# 回首:一作道。
"而多枫树林":这里有这么多的枫树林。
"白鱼困密网":密布的渔网把白鱼围困住,
"黄鸟喧嘉音":黄鸟鸣,发出欢乐歌声。
"物微限通塞":微小的生命也有幸运和不幸之分,
# 通塞:指人的命运通达或受阻塞。
"恻隐仁者心":心存仁爱的人对谁都怀着同情。
"瓮馀不尽酒":我的瓮里还有没吃完的酒,
# 馀:一作余。
"膝有无声琴":我膝上搁着弹不出声的琴。
# 无声琴:谓琴无弦或已损坏不能弹奏。
"圣贤两寂寞":在这世上,圣人贤人都无声无息,
# 圣贤:谓圣明的君主与贤臣。
"眇眇独开襟":我遥看远方,独自敞开衣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过津口》是杜甫在大历四年(769)春赴衡州途中所作6。全诗通过描写诗人经过津口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全文赏析:首联“南岳自兹近,湘流东逝深”:开篇写诗人离南岳越来越近,而湘江水则向东流去,深邃而悠远。“南岳”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湘流”则描绘了眼前的江水,给人一种开阔、悠远的感觉,同时也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颔联“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此联描写了春日的和风轻轻吹拂着船只,仿佛在引导着它前行,而春日里云雾缭绕的山峰似乎也在不断上升。“和风”“春日”营造出了一种温暖、柔和的氛围,“桂楫”则体现了船的精致,“涨云岑”描绘出了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诗意。颈联“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诗人回头望去,已经过了渡口,只见渡口周围是茂密的枫树林。“回首”二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津口的留恋之情,也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枫树林”则是津口的独特景观,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颈联“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这两句写诗人看到白色的鱼儿被困在细密的渔网中,而黄鸟却在枝头喧闹,发出美好的声音。通过“白鱼”与“黄鸟”的对比,表现了生命的不同境遇,“困”字写出了白鱼的无奈和可怜,“喧”字则写出了黄鸟的欢快和自由,也引发了诗人对生命的同情与思考。尾联“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瓮馀不尽酒,膝有无声琴。圣贤两寂寞,眇眇独开襟”: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万物微小,命运却有顺有逆,而同情之心是仁者的本性。自己虽然酒瓮中还有未饮尽的美酒,膝下仿佛有一把无声的琴,但圣贤们似乎都寂寞无闻,只有自己独自敞开心扉,感受这份孤独。诗人以“瓮馀不尽酒,膝有无声琴”来比喻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寂寞和无奈的情绪。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小生命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怀和对命运的感慨,展现了他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他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上一篇: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答箭镞》
下一篇:唐·姚合《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