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微尘念":一旦生起微小的尘世之念,
# 微尘念:微小的尘念。
"横有朝露身":就会拥有如朝露般短暂易逝的生命。
# 朝露:喻人命短促。,横:意外,突然。
"如是睹阴界":像这样看待五阴十八界,
# 睹:一作都。
"何方置我人":又该将“我”和“他人”置于何处呢。
# 我人:佛教主张无我人,即认为世上的人和物皆无自性,无客观独立的实体;而世俗的看法,则与此相反。
"碍有固为主":执着于有形之物固然会成为认识事物的大障碍,
# 碍有固为主:“碍有”二句以宾主喻空有。碍有:止于有。
"趣空宁舍宾":追求空无又怎能舍弃世俗的关联。
# 宁:岂。,趣空:佛教谓诸法皆空,又谓“空”非虚无,反对把“空”绝对化。即认为“空”,不能离开“有”,“有”是虚假的,故佛教又谓之“假有”,但“假有”也是“有”,它能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接触和认识。若谓诸法实有或诸法虚无(否认假有),皆为偏执,必不空不有,始为真谛(即所谓“中道”)。
"洗心讵悬解":仅仅洗涤心灵又怎能轻易获得解脱,
# 悬解:指从生死中解脱出来。《庄子·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悬)解。”,洗心:指洗涤邪恶之心。
"悟道正迷津":就算领悟了道也正处于迷茫的境地。
# 迷津:迷路。
"因爱果生病":因为贪爱所以才会生出种种病痛,
# 因爱果生病:《维摩洁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爱,贪爱、爱欲。
"从贪始觉贫":从贪婪开始才会觉得自己精神贫乏。
# 从:由,由于。
"色声非彼妄":外界的色相和声音并非是虚假的,
"浮幻即吾真":那虚幻不实的状态才是真实的自我。
# 吾:即“我人”之“我”。,浮幻:虚而不实。
"四达竟何遣":面对四通八达的世间万物最终该如何排遣,
# 四达:四通八达的道路。此喻指佛道。
"万殊安可尘":众多不同的事物又怎能被尘埃所染。
# 尘:垢染。,万殊:世间各种不同的事物和现象。
"胡生但高枕":胡居士只是高枕而卧,
"寂寞与谁邻":在寂寞中又有谁与他相伴为邻。
"战胜不谋食":战胜了世俗欲望就不必刻意谋求食物,
# 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战胜:《韩非子·喻老》:“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日:‘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瘦)。今先王之义胜(《淮南子·精神训》作道胜),故肥。’”。
"理齐甘负薪":道理通达就甘愿承受砍柴的艰辛。
# 负薪:任樵采之事。指隐居。,齐:齐备。,理:道理,佛理。
"予若未始异":我如果和他人本就没有差异,
# 异:事物的变异衰败。《俱舍论》卷五:“此于诸法……能衰名异。”,予:全诗原作“子”。
"讵论疏与亲":又何必去谈论关系的疏远和亲近呢。
"浮空徒漫漫":虚空漫漫,徒然无依,
# 漫漫:无涯际貌。,浮空:浮泛于空域。指认为诸法虚无。
"泛有定悠悠":泛泛的存在悠悠不定。
# 悠悠:悠远无际。,泛有:指认为诸法实有。
"无乘及乘者":没有乘船者和所乘之舟,
# 乘:运载、乘载之意,言能运载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实指佛教所说的修行方法、途径或教说。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等说法。无乘及乘者:即指一乘(引导教化众生成佛的唯一途径)。(大乘入楞伽经)卷三:“乃至有心起,诸乘未究竟。彼心转灭已,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宝臣《注大乘入楞伽经》卷五曰:“若妄想心灭,即无诸乘,是名一乘。”
"所谓智人舟":这就是所谓智者的舟啊。
# 智人舟:一乘能运载众生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使众生成为有佛教智慧之人,故曰“智人舟”。
"讵舍贫病域":怎能舍弃贫病的境地,
# 讵:苟。
"不疲生死流":又怎能不疲于生死的流转。
# 生死流:佛教谓生死能使人漂没,故名为流。《无量寿经》卷下:“要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
"无烦君喻马":不必烦劳你用马来比喻我,
# 喻马:《涅桨经》卷三三:“譬如大王有三种马,一者调壮大力,二者不调,齿壮大力,三者不调,赢老无力,王若乘者,当先乘谁?·……调壮大力喻菩萨僧,其第二者喻声闻僧,其第三者喻一阐提。”
"任以我为牛":任你把我看作牛也无所谓。
# 为牛:庄子·天道》:“老子日:‘……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植福祠迦叶":积累福报去祭祀迦叶,
# 迦叶:指摩诃迦叶,又称大迦叶,相传为释迩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注维摩诘经》卷二僧肇曰:“迦叶弟子中苦行第一。”又曰:“迦叶以贫人昔不植福,故生贫里,若今不积善,后复弥甚,憨其长苦,多就乞食。”
"求仁笑孔丘":追求仁爱却嘲笑孔丘。
"何津不鼓棹":哪个渡口不能划船,
# 鼓棹:击棹。
"何路不摧辀":哪条道路不会使车轴折断。
# 辀:车辕。
"念此闻思者":想到那些听闻和思考佛理的人,
# 念此闻思者:闻思修:即三慧。闻慧,指依见闻经教而生之智慧;思慧,指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修慧,指依修持禅定而生之智慧。闻思二慧为散智,仅是发起修慧之缘;修慧为定智,有断惑证理之用。
"胡为多阻修":为何会有这么多阻碍难以修行。
"空虚花聚散":那空虚如同花朵的聚散一样虚幻,
# 空虚花:喻一切事物和现象虚妄不实。
"烦恼树稀稠":烦恼如同树木一样时疏时密。
# 烦恼树:《佛遗教经》:“实智慧者,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灭相成无记":灭除诸相就会成为无记之境,
# 无记:“记”为判断之意。“无记”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可断为善,亦不可断为恶,为非善非恶。,灭相:息灭各种思想、念头(包括善念)。相:一作想。
"生心坐有求":生起心念就会有所追求。
# 求:指欲求。,坐:犹“致”。,生心:产生各种思想、念头(包括妄念)。
"降吴复归蜀":就像历史上有人先降吴后又归蜀,
# 降吴复归蜀:《三国志·蜀志·黄权传》:“(权降魏,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此借用其语,谓灭想、生心,皆非入道之径。
"不到莫相尤":没有达到目标就不要相互责怪。
# 不到:话说得不周到。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无言律排,也是一首禅师。表达了禅宗新观念,开篇虽仍持传统大乘佛教“有妄念则执我,观五阴十八界则法我两空”之见,但继而提出执“我”便有人我主宰,若执“空”亦成外境实执,故“洗心”“悟道”反成迷妄。不过诗中新鲜思想仅以禅语说理,通篇似偈语,表现力稍显单一。
2. 写作手法
用典:“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句巧用《庄子·应帝王》中“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的典故。表达自己不介意他人用各种概念来评判自己,也不在乎被他人看作是牛或马等,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评价体系,追求内心宁静、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融入了佛教中不执着于外在名相的思想。
3. 分段赏析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诗人感慨一旦心中生起微小的尘世之念,就拥有了如朝露般短暂的生命。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世界,会觉得在这阴界之中,找不到自我的安身之处,表达出对生命短暂和世界虚幻的认知。“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探讨了“有”与“空”的关系,执着于有形之物是一种主导,但追求空无也不能舍弃世俗的关联。诗人还认为,仅仅洗心并不能轻易获得解脱,即便悟道也仍可能处于迷茫之中,体现出对修行解脱的深刻思考。“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指出因为贪爱所以产生疾病,从贪婪开始才感觉贫穷。同时认为外界的色相和声音并非虚妄,而浮幻不实才是真实的自我,进一步阐释了对世俗欲望和事物本质的看法。“四达竟何遣,万殊安可尘。胡生但高枕,寂寞与谁邻”思考面对世间的四通八达和万物殊相该如何排遣,又感慨胡居士虽能高枕,却处于寂寞之境,无人相伴,在对友人的关切中蕴含着对人生孤独的体悟。“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予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表示战胜世俗欲望无需谋求物质,道理通达就甘愿承受生活的艰辛。并说自己若与他人没有不同,就不必论及疏远与亲近,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关系的心境。“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描绘出一种虚空漫漫、泛有悠悠的意境,说没有乘船者和所乘之舟,这才是所谓的智者之舟,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达到空无境界的状态。“讵舍贫病域,不疲生死流。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表达了不放弃贫病之域,不疲于生死流转的态度,同时表示不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任人将自己比作牛或马,体现出一种豁达和对世俗评价的看淡。“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何津不鼓棹,何路不摧輈”提到积累福报却用迦叶祭祀,寻求仁爱却嘲笑孔丘,感慨世间处处都有阻碍,如同没有哪里的渡口不能划船,没有哪条路不会使车轴折断,流露出对修行道路艰难的感慨。“念此闻思者,胡为多阻修。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想到那些听闻和思考佛理的人,为何会有诸多阻碍难以修行,以空虚中花的聚散、烦恼如树的稀稠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对世间烦恼和修行困境的认识。“灭相成无记,生心坐有求。降吴复归蜀,不到莫相尤”最后说灭除诸相成为无记之境,生起心念就会有所追求,如同历史上的人物降吴复归蜀,若未能达到目标也不要相互责怪,蕴含着一种对修行过程中种种困难的宽容和对他人的理解。
上一篇:唐·李商隐《池边》
下一篇:唐·薛能《赠解诗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