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jiē
bìng
shī
jiān
shì
xué
ré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xīng
wēi
chén
niàn
hèng
yǒu
zhāo
shēn
shì
yīn
jiè
fāng
zhì
rén
ài
yǒu
wéi
zhǔ
kōng
nìng
shě
bīn
xīn
xuán
jiě
dào
zhèng
jīn
yīn
ài
guǒ
shēng
bìng
cóng
tān
shǐ
jué
pín
shēng
fēi
wàng
huàn
zhēn
jìng
qiǎn
wàn
shū
ān
chén
shēng
dàn
gāo
zhěn
shuí
lín
zhàn
shèng
móu
shí
gān
xīn
ruò
wèi
shǐ
lùn
shū
qīn
kōng
màn
màn
fàn
yǒu
dìng
yōu
yōu
chéng
chéng
zhě
suǒ
wèi
zhì
rén
zhōu
shě
pín
bìng
shēng
liú
fán
jūn
rèn
wèi
niú
zhí
jiā
qiú
rén
xiào
kǒng
qiū
jīn
zhào
cuī
zhōu
niàn
wén
zhě
wèi
duō
xiū
kōng
huā
sàn
fán
nǎo
shù
chóu
miè
xiàng
chéng
shēng
xīn
zuò
yǒu
qiú
xiáng
guī
shǔ
dào
xiāng
yóu

译文

一旦生起微小的尘世之念,就会拥有如朝露般短暂易逝的生命。像这样看待五阴十八界,又该将“我”和“他人”置于何处呢。执着于有形之物固然会成为认识事物的大障碍,追求空无又怎能舍弃世俗的关联。仅仅洗涤心灵又怎能轻易获得解脱,就算领悟了道也正处于迷茫的境地。因为贪爱所以才会生出种种病痛,从贪婪开始才会觉得自己精神贫乏。外界的色相和声音并非是虚假的,那虚幻不实的状态才是真实的自我。面对四通八达的世间万物最终该如何排遣,众多不同的事物又怎能被尘埃所染。胡居士只是高枕而卧,在寂寞中又有谁与他相伴为邻。战胜了世俗欲望就不必刻意谋求食物,道理通达就甘愿承受砍柴的艰辛。我如果和他人本就没有差异,又何必去谈论关系的疏远和亲近呢。虚空漫漫,徒然无依,泛泛的存在悠悠不定。没有乘船者和所乘之舟,这就是所谓智者的舟啊。怎能舍弃贫病的境地,又怎能不疲于生死的流转。不必烦劳你用马来比喻我,任你把我看作牛也无所谓。积累福报去祭祀迦叶,追求仁爱却嘲笑孔丘。哪个渡口不能划船,哪条道路不会使车轴折断。想到那些听闻和思考佛理的人,为何会有这么多阻碍难以修行。那空虚如同花朵的聚散一样虚幻,烦恼如同树木一样时疏时密。灭除诸相就会成为无记之境,生起心念就会有所追求。就像历史上有人先降吴后又归蜀,没有达到目标就不要相互责怪。

逐句剖析

"一兴微尘念":一旦生起微小的尘世之念,

# 微尘念:微小的尘念。

"横有朝露身":就会拥有如朝露般短暂易逝的生命。

# 朝露:喻人命短促。,横:意外,突然。

"如是睹阴界":像这样看待五阴十八界,

# 睹:一作都。

"何方置我人":又该将“我”和“他人”置于何处呢。

# 我人:佛教主张无我人,即认为世上的人和物皆无自性,无客观独立的实体;而世俗的看法,则与此相反。

"碍有固为主":执着于有形之物固然会成为认识事物的大障碍,

# 碍有固为主:“碍有”二句以宾主喻空有。碍有:止于有。

"趣空宁舍宾":追求空无又怎能舍弃世俗的关联。

# 宁:岂。,趣空:佛教谓诸法皆空,又谓“空”非虚无,反对把“空”绝对化。即认为“空”,不能离开“有”,“有”是虚假的,故佛教又谓之“假有”,但“假有”也是“有”,它能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接触和认识。若谓诸法实有或诸法虚无(否认假有),皆为偏执,必不空不有,始为真谛(即所谓“中道”)。

"洗心讵悬解":仅仅洗涤心灵又怎能轻易获得解脱,

# 悬解:指从生死中解脱出来。《庄子·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悬)解。”,洗心:指洗涤邪恶之心。

"悟道正迷津":就算领悟了道也正处于迷茫的境地。

# 迷津:迷路。

"因爱果生病":因为贪爱所以才会生出种种病痛,

# 因爱果生病:《维摩洁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爱,贪爱、爱欲。

"从贪始觉贫":从贪婪开始才会觉得自己精神贫乏。

# 从:由,由于。

"色声非彼妄":外界的色相和声音并非是虚假的,

"浮幻即吾真":那虚幻不实的状态才是真实的自我。

# 吾:即“我人”之“我”。,浮幻:虚而不实。

"四达竟何遣":面对四通八达的世间万物最终该如何排遣,

# 四达:四通八达的道路。此喻指佛道。

"万殊安可尘":众多不同的事物又怎能被尘埃所染。

# 尘:垢染。,万殊:世间各种不同的事物和现象。

"胡生但高枕":胡居士只是高枕而卧,

"寂寞与谁邻":在寂寞中又有谁与他相伴为邻。

"战胜不谋食":战胜了世俗欲望就不必刻意谋求食物,

# 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战胜:《韩非子·喻老》:“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日:‘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瘦)。今先王之义胜(《淮南子·精神训》作道胜),故肥。’”。

"理齐甘负薪":道理通达就甘愿承受砍柴的艰辛。

# 负薪:任樵采之事。指隐居。,齐:齐备。,理:道理,佛理。

"予若未始异":我如果和他人本就没有差异,

# 异:事物的变异衰败。《俱舍论》卷五:“此于诸法……能衰名异。”,予:全诗原作“子”。

"讵论疏与亲":又何必去谈论关系的疏远和亲近呢。

"浮空徒漫漫":虚空漫漫,徒然无依,

# 漫漫:无涯际貌。,浮空:浮泛于空域。指认为诸法虚无。

"泛有定悠悠":泛泛的存在悠悠不定。

# 悠悠:悠远无际。,泛有:指认为诸法实有。

"无乘及乘者":没有乘船者和所乘之舟,

# 乘:运载、乘载之意,言能运载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实指佛教所说的修行方法、途径或教说。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等说法。无乘及乘者:即指一乘(引导教化众生成佛的唯一途径)。(大乘入楞伽经)卷三:“乃至有心起,诸乘未究竟。彼心转灭已,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宝臣《注大乘入楞伽经》卷五曰:“若妄想心灭,即无诸乘,是名一乘。”

"所谓智人舟":这就是所谓智者的舟啊。

# 智人舟:一乘能运载众生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使众生成为有佛教智慧之人,故曰“智人舟”。

"讵舍贫病域":怎能舍弃贫病的境地,

# 讵:苟。

"不疲生死流":又怎能不疲于生死的流转。

# 生死流:佛教谓生死能使人漂没,故名为流。《无量寿经》卷下:“要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

"无烦君喻马":不必烦劳你用马来比喻我,

# 喻马:《涅桨经》卷三三:“譬如大王有三种马,一者调壮大力,二者不调,齿壮大力,三者不调,赢老无力,王若乘者,当先乘谁?·……调壮大力喻菩萨僧,其第二者喻声闻僧,其第三者喻一阐提。”

"任以我为牛":任你把我看作牛也无所谓。

# 为牛:庄子·天道》:“老子日:‘……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植福祠迦叶":积累福报去祭祀迦叶,

# 迦叶:指摩诃迦叶,又称大迦叶,相传为释迩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注维摩诘经》卷二僧肇曰:“迦叶弟子中苦行第一。”又曰:“迦叶以贫人昔不植福,故生贫里,若今不积善,后复弥甚,憨其长苦,多就乞食。”

"求仁笑孔丘":追求仁爱却嘲笑孔丘。

"何津不鼓棹":哪个渡口不能划船,

# 鼓棹:击棹。

"何路不摧辀":哪条道路不会使车轴折断。

# 辀:车辕。

"念此闻思者":想到那些听闻和思考佛理的人,

# 念此闻思者:闻思修:即三慧。闻慧,指依见闻经教而生之智慧;思慧,指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修慧,指依修持禅定而生之智慧。闻思二慧为散智,仅是发起修慧之缘;修慧为定智,有断惑证理之用。

"胡为多阻修":为何会有这么多阻碍难以修行。

"空虚花聚散":那空虚如同花朵的聚散一样虚幻,

# 空虚花:喻一切事物和现象虚妄不实。

"烦恼树稀稠":烦恼如同树木一样时疏时密。

# 烦恼树:《佛遗教经》:“实智慧者,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灭相成无记":灭除诸相就会成为无记之境,

# 无记:“记”为判断之意。“无记”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可断为善,亦不可断为恶,为非善非恶。,灭相:息灭各种思想、念头(包括善念)。相:一作想。

"生心坐有求":生起心念就会有所追求。

# 求:指欲求。,坐:犹“致”。,生心:产生各种思想、念头(包括妄念)。

"降吴复归蜀":就像历史上有人先降吴后又归蜀,

# 降吴复归蜀:《三国志·蜀志·黄权传》:“(权降魏,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此借用其语,谓灭想、生心,皆非入道之径。

"不到莫相尤":没有达到目标就不要相互责怪。

# 不到:话说得不周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是唐代王维创作的五言排律。第一首诗主旨在阐发基于“般若空”的无碍无得的人生观,第二首诗则抒写了一种无忮无求、任运随缘的生活理想。这首诗从内容上来说具有了禅宗的新观念,正是一种迷妄。然而表达上却只是用禅语讲道理,整篇诗的表现如同偈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两首诗创作于诗人晚年,由于缺乏确切史料佐证,难以精准判定具体创作时间。为便于梳理其文学创作脉络,暂将创作时间系于上元元年(760)。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无言律排,也是一首禅师。表达了禅宗新观念,开篇虽仍持传统大乘佛教“有妄念则执我,观五阴十八界则法我两空”之见,但继而提出执“我”便有人我主宰,若执“空”亦成外境实执,故“洗心”“悟道”反成迷妄。不过诗中新鲜思想仅以禅语说理,通篇似偈语,表现力稍显单一。

2. 写作手法

用典:“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句巧用《庄子·应帝王》中“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的典故。表达自己不介意他人用各种概念来评判自己,也不在乎被他人看作是牛或马等,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评价体系,追求内心宁静、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融入了佛教中不执着于外在名相的思想。

3. 分段赏析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诗人感慨一旦心中生起微小的尘世之念,就拥有了如朝露般短暂的生命。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世界,会觉得在这阴界之中,找不到自我的安身之处,表达出对生命短暂和世界虚幻的认知。“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探讨了“有”与“空”的关系,执着于有形之物是一种主导,但追求空无也不能舍弃世俗的关联。诗人还认为,仅仅洗心并不能轻易获得解脱,即便悟道也仍可能处于迷茫之中,体现出对修行解脱的深刻思考。“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指出因为贪爱所以产生疾病,从贪婪开始才感觉贫穷。同时认为外界的色相和声音并非虚妄,而浮幻不实才是真实的自我,进一步阐释了对世俗欲望和事物本质的看法。“四达竟何遣,万殊安可尘。胡生但高枕,寂寞与谁邻”思考面对世间的四通八达和万物殊相该如何排遣,又感慨胡居士虽能高枕,却处于寂寞之境,无人相伴,在对友人的关切中蕴含着对人生孤独的体悟。“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予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表示战胜世俗欲望无需谋求物质,道理通达就甘愿承受生活的艰辛。并说自己若与他人没有不同,就不必论及疏远与亲近,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关系的心境。“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描绘出一种虚空漫漫、泛有悠悠的意境,说没有乘船者和所乘之舟,这才是所谓的智者之舟,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达到空无境界的状态。“讵舍贫病域,不疲生死流。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表达了不放弃贫病之域,不疲于生死流转的态度,同时表示不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任人将自己比作牛或马,体现出一种豁达和对世俗评价的看淡。“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何津不鼓棹,何路不摧輈”提到积累福报却用迦叶祭祀,寻求仁爱却嘲笑孔丘,感慨世间处处都有阻碍,如同没有哪里的渡口不能划船,没有哪条路不会使车轴折断,流露出对修行道路艰难的感慨。“念此闻思者,胡为多阻修。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想到那些听闻和思考佛理的人,为何会有诸多阻碍难以修行,以空虚中花的聚散、烦恼如树的稀稠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对世间烦恼和修行困境的认识。“灭相成无记,生心坐有求。降吴复归蜀,不到莫相尤”最后说灭除诸相成为无记之境,生起心念就会有所追求,如同历史上的人物降吴复归蜀,若未能达到目标也不要相互责怪,蕴含着一种对修行过程中种种困难的宽容和对他人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池边》

下一篇:唐·薛能《赠解诗歌人》

猜你喜欢